最近,非常喜欢打羽毛球,在和平公园一个狭小的没有人通行的小道上,打得大汗淋漓,排毒解气,实在是一种享受。固然劳累,但是,我越来越体味到,只有酸痛之后,才能练就好身体。思想上钻研过大道理之后,也需要野蛮身体,强壮体魄,否则,大肚腩实在受不了。
前段时间,非常好的胃有些痛了,不能喝太多的酒了,也不能吃凉饭喝凉水了。吃肉也要节制,因为毕竟有轻度脂肪肝。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这架机器,开始有些小毛病了,是该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时候了。
下午读了张雄教授的论文《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其文语言艰涩但又很华丽,但是,毕竟还是能够读的懂。有些人写得论文,简直是惨不忍睹,估计他们写得论文,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空对空的一番议论,没有现实的意义。
该文有一点很有意思,金融领域的冒险,离不开经济效用的主观化对经济信用的幻觉化穿透。从效用到信用,从撇开财富的质料因追求财富的形式因,到撇开财富的实体及货币所有权追求财富的动力因与目的因,既然价值是主观的,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应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既然资本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未来财货的不同估价,那么,华尔街的信用就可以变成单纯主观的财富设计,按着市场消费的主观心理,通过一系列创意,不必考虑劳动价值规律的限制,大胆地将问题资产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系列运作,推向全球。
实际上,在我看来,当货币充当一切商品可以通约的工具之后,整个商品市场就出现了幻觉化的倾向。当前的金融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古代高利贷资本的现代化变异。至于商品的市场价格和金融价格不一致,其本质意义是金融工具对必要劳动节律的错误度量。拿房地产来说,住房已经不仅是对我们有效用才成为财富的了,而且还因为具有深刻度量货币符号(纸币)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而具有更高的保值功能。拥房自大,已经成为现实最可怕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当通货的形式因,远远背离质料因,的时候,这种背离使得权力能够轻易转移财富。通常将金银看成通货质料因,纸币看成符号,或者是形式因。而纸币符号本身又被各种各样的形式或者自称为理性工具的设计算计,那么,危机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了。
当形式因大大突破质料因的时候,就是危机爆发的时候。当价格符号将经济增长率远远摔在身后,剩下的只是高利贷资本与权力的勾结,那么,世界财富的转移,已经不是“愿赌服输”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新兴的掠夺方式——但是,货币符号加冕称王,将全球资源和资产,都纳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