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关怀不看数字与承诺,要看民众幸福与实效


  据报道,“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西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5%以内”,“河南: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广东: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转移就业125万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有关民生的工作目标切实而具体,折射出各省区市政府的民生关怀。

  回顾近两年的两会,我们会发现,每年两会民生无疑是最大的亮点。2010年的两会是一次紧密扣合“民生议题”的两会,无论是从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从代表、委员、媒体、民间等各方声音来看,民生问题已经实实在在的占据了两会的核心议题。但一年之后的今天,现状又如何呢?

  今年的两会,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开幕大会上强调,“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2011年两会涉及到住房、就业、物价、公车改革、社会保障、教育等6大热点话题,我们期待明年的这个时候,再次回顾的时候,不要再次成为空话。

  无论哪年两会,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发言,民生话题所占篇幅和分量都很大。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意味着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以往,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发展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意味着GDP的排名,群众生活是否因经济发展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尽管许多地方的GDP连年高速增长,但是许多群众生活的压力依然很大。一些人觉得“自己似乎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旁观者”。

  由于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领域缺乏具备共识基础且可行的目标,虽然政府部门一次次努力,不断更新发展规划,但换来的却是民众一次比一次更高的不满意。更糟糕的是,随着问题延后和累积,不仅在上述民生领域的利益分化突出,政府、业者和公众之间的不信任感也在强化。进而,在网络、平面等媒体上,个体间展示话语暴力的习气蔚然成风。

  如果经济发展不能惠及大多数,那么受到损害的将不仅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连经济本身也难以持续健康发展。这几年内需之所以不振,根本原因还是民生事业的发展没有及时跟上。老百姓手里没钱如何消费?就算有钱,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重重压力之下也不敢消费。现实当中,只有更加关注民生,只有真正把民生放在各级政府工作的首位,真正把口号转变为现实的动力,人民群众才能体会到幸福和尊严,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民生关怀不看数字与承诺,要看民众幸福与实效。正如贾庆林在闭幕会上所说“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心无旁骛抓落实,同心协力开新局。”我们的有些工作成效不佳,并非因为目标不清、方向不明,而是因为落实不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天天思落实、时时讲落实、处处抓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有利于消化难点、融解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