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济南工业来说,在各地都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跨越发展的情况下,突破、转型、升级,才是应该追求的更高标准。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济南市将坚持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路子。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锁定在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上,思路就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走出金融危机泥淖,去年济南工业用“平稳较快发展”总结了自己的年度表现,有关资料显示,从今年1月份工业运行看,“全市工业承接了去年以来平稳发展态势”。平稳,固然是一个不错的状态,但对于济南工业来说,在各地都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跨越发展的情况下,突破、转型、升级,才是应该追求的更高标准。
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济南工业和信息产业表现不俗,发展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以二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屡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浪潮为代表的IT业核心及高端领域填补国内空白、与西方发达国家分庭抗礼,以中国重汽为代表的交通装备业追踪国际一流技术不断取得国内外市场的突破……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去年均首次突破千亿元。
更让人欣喜的是,过去大小会议上反复在说济钢、重汽、浪潮、炼油4家支柱企业对于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包括重汽、二机床、浪潮、佳宝乳业在内的20多家龙头企业1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过10%。这表明,更多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并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济南工业对于四大支柱企业的依赖在逐步减小。
但目前,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较短较窄,“有龙头无产业”或是“有产业无龙头”,产业低端化、产业集聚度低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增大,融资渠道狭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较少,高精尖加工能力、综合制造服务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薄弱,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我市工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在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工业和信息化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没有工业的提升发展,就难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提升,没有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就没有新型工业化和新兴城市化战略的成功实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
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课题千头万绪,什么是重点、哪些是关键?“抓投入的思想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将其作为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副市长张宗祥在全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电视会议后,向参会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语重心长地说。
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大投入才有大发展。一线工业企业最有发言权。
济南二机床在高端冲压设备领域持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浪潮集团一次次在受制于人的IT业核心和高端领域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两家企业的掌门人张志刚、孙丕恕都曾坦言,每年不断增加的技改投入、研发投入功不可没。西电济南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庆堂就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于传统产业来说,资产、资本、产品、市场四个结构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这四个结构得不到调整,就谈不上转方式。而且济变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调整资产结构,通过资产运作,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实现了资产结构的调整,由一家厂房和设备陈旧、生产能力有限、发展空间不足的老厂置换为规模提升、装备更新、资产增值、竞争力增强和股东权益增加的新厂,资产评估值至少是老厂的3到4倍,跟上了整个变压器行业的发展步伐,从险些被淘汰出局的境地一路走到行业第一梯队,为今后做好资本、产品、市场奠定基础。没有大投入做支撑,这一切都不可想象。
在加大投入方面,我市将千方百计多上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大项目、好项目。综合运用直接融资、贴息、担保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源,确保投资合理增长。同时,全面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担保体系,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争取省点供指标”、“利用闲置土地”等多条腿走路,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转方式调结构方面,我市将以“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优化提升”的总体思路推进发展。
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的就是把传统优势做强。不能把既有优势做强,得不偿失。在这方面,我市既立足当前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着眼长远促进传统产业上档升级,使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更长、更具市场竞争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调整优化钢铁、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重点:推进济钢战略性调整,加快绿色产业园循环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发展精细化、高端化产品,加快推进中化工CPP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设重质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基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以伊利、维维、银鹭、娃哈哈、达利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食品、生物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保健方便食品。同时,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产业、新兴市场,形成新的优势。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市将坚持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路子。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进程中,我市依据既有产业基础,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锁定在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上,思路就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着眼于建设国内先进的新信息产业集群,我市将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山东量子通信研究院、齐鲁软件园等为载体,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完善产业链;着眼于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基地,依托力诺、桑乐、华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高温集热金属管、太阳能热水器零部件等产品,积极研发光热发电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风电项目建设,促进风能开发利用,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国家重大新药研发大平台(山东)为依托,加快建设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协调发展的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基地;以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依托优势骨干企业,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等技术,提高大型成套装备生产能力,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
工业转型升级的大盘已经敲定。突破!济南工业需要一场巨变。——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