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农民屋≠政府的保障性住房


全国政协委员、富力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要达成25万套保障房的建设,相对有压力,这个数字可能过于庞大,超出了广州的实际需求。和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相比,广州的房价并不是最高的。

他指出,一方面广州市场比较理性,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城中村的存在,相对起到了廉租房的作用,成为一个市场的自发调节器。因此,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要在广州投入如此数量庞大的保障房,将来很有可能租不出去。

他认为,广州大量的城中村已承担了部分保障房的作用。目前广州的城中村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其中80%-90%的外来工都住在城中村,这也在客观上帮政府建了廉租房,不过建得很稠密,居住环境也不好,但是以一个月300-500元的价格租给外来工,价钱非常便宜。

对 于张力先生上述看法,我不完全赞同。理由有二:

首先,对于广州要达成25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一事,目前还没有官方的信息发布,不知道是否属实。之前广州市长万庆良在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作报告时透露,除了在建的6.87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广州将新开工建设4.3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约占60%,并确保年底前全部解决登记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惠及低收入群众约23万人。但也有媒体报道今年广东省保障房的任务是31万套,广州市是13万套,因此25万套是未来5年的发展计划和目标也有可能。

其次,张力先生认为广州的城中村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80%-90%的外来工都住在城中,起到了廉租房的作用,在客观上帮政府建了廉租房。言外之意,就是说既然有那么多农民屋就没有必要再建那么多保障房了。但张先生自己也认为这些农民屋建得很稠密、居住环境不好,而且也面临不断拆迁减少的状况。

我认为,城中村的农民屋与政府的保障房之间应该不存在同质类比和可以互相替代的关系,所以不能因为中低收入无房者暂时可以在城中村的农民屋栖身就认为不用为他们建保障房了。要是按这样的逻辑和道理,现在城中的居民也大都有住房了,是否也可以因此而不用再建商品房了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不过,是否要一下子就建那么多保障房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赞同张力先生提出的建过多的保障房有可能租不出去的意见。广州过去几年才建了几万套保障房,现在一下子要建那么多保障房,资金、土地和开发能力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瓶颈。

但保障房针对不同的群体有许多类别:廉租房和经适房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公租房和限价房是针对夹心阶层的。过去,我们主要是发展廉租房和经适房以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现在国家要大力兴建公租房和限价房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的夹心阶层住房困难。这一层面的需求会很庞大,政府和开发商也不用承担全部投资,操作得当或许还可回本微利。

对于目前城中村的拆迁引发租金上涨的问题,张力先生认为应该不会,因为拆的速度很慢,拆的面积也不大。目前拆的才占城中村的百分之几,而大部分城中村集中在广州近郊,如海珠区一带、白云区的新市一带。

而日前也有业内专业人士称房价大涨租金不涨是不可能的。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毕竟租和售是两个不同的市场,要提高租金价格也要承租的人承受得起才行,否则单方面提高租金也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关键还是要增加租赁房源,尤其是中心城区适合夹心层租住的房源,才能有效抑制租金上涨的势头。

(本文主要内容已在新快报发表)

                              2011年3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