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理承诺明年财政教育经费占比4%叫好


为总理承诺明年财政教育经费占比4%叫好

李国芳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人们不禁为该承诺叫好,并拭目以待。
  虽然这是一个推迟了至少12年的承诺目标,尽管早在上世纪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但人们仍看到了希望,教育事业更有奔头,展望未来,中国教育必定更好更快更强更大发展

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从2000年到200910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2002年到2003年间,经费投入甚至还出现了0.06%的倒退。截至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

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相比,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不要说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即便是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也达到GDP的均值为5.6%

这就难怪读书难、读书贵,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延续了好多年: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相当长的时期,读书成为一种奢望、一个期盼。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实行的等级教育(省级示范、市级示范等),加剧了教育资源特别是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这些所谓的示范等级学校,成为大官、大款、大腕等“三大”孩子的乐园;而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面对这些所谓的示范等级学校,要么只好望洋兴叹,要么造成一夜赤贫。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日益泛滥。尽管最后下很大决心治理,但现实中显性降下去隐性爬上来;令人深恶痛绝的公办高中择校收费制度更是留下的毒瘤,极大加沉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学前教育更是体现极端的不公平,机关幼儿园一般只对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又从一个侧面显现出财政支出的取向。

实事求是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遗憾。如果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三公消费”相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让人无地自容、无话可说。不是吗,早在20063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就在《学习时报》上撰文:“2004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三者相加为9000亿元。”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和口号,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面前,似乎更显苍白无力。

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度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虽不能不说是退步,至少是停滞不前,一定程度也表明中国行政执行力的脆弱无力。但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8日表示,财政部门将努力确保目标实现。所以不管怎么样,如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并逐年增加,不也正是人们的新期待、社会的新希望、教育的新盼头?

  那么,加大的投入,应重点投在哪些地方呢?窃以为,一是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坚决取消公办高中择校费制度,并从2010年秋季入学起算退还;二是整合中小学,取消或调整中小学等级制度,均衡教育资源;三是重点投入学期教育,特别是要取消机关幼儿园,改为社会化的公办幼儿园,实行就近入园,为的是祖国的花朵都能入园,一个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