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布拉格看欧洲,左边和右边是相等的。布拉格是欧洲的地理中心,对于欧洲政治、历史、宗教、人文的发展也都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如果想寻遍这个千年古都繁华迷人的各种山墙,你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如果你还想知道并理解所有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你更需要几年的时间。可是,如果你只想品味波希米亚的激情、百塔金城的沧桑,仅仅驻足一望,就会即刻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数不清的纪念碑,大小桥梁,皇宫庭院,绿岛广场,热闹的街道,僻静的小巷,每一块地砖,每一角断墙,都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忠实见证。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其他的城市,在这样拥挤的空间以及短暂的时间内诞生和养育了这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布拉格斯特拉豪夫修道院的图书馆中,我们可以读到一长串世界级诗人和作家的名单:杨.内鲁达、弗朗茨.卡夫卡、弗朗茨.威尔弗、亚诺斯拉夫.哈谢克、古斯塔夫.马瑞林克、R.M.里尔克、卡莱尔.卡派克、易贡.吉施、马科斯.布罗德、亚罗斯拉甫-塞尔菲德、路德维克.瓦库里克、米兰.昆德拉、瓦斯拉夫.哈维尔……布拉格怀抱千年温柔,为在她身边长大的德国人、犹太人、捷克人提供了同样肥沃的家乡土壤。
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其他的作家,能够像弗朗茨.卡夫卡那样在生前如此谦卑无闻,死后又如此饮誉文坛;同时也几乎找不出还有哪个作家受自己出生地影响之大,能够超越布拉格对卡夫卡的终生影响。在布拉格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就像是一枚枚鲜红的印章,在卡夫卡整个生命过程中,敲下了一个又一个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然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却找不到他对布拉格的狂热,即使有些许投影,也常常模棱两可。而从卡夫卡描述的故事细节中却可以清晰地听见布拉格跳动的脉搏。卡夫卡的作品没有生僻的遣词用字,却让人左拐右转绕不出迷宫,他的文笔简洁得近乎枯燥,但阅读起来绝不乏味。卡夫卡的人生也和他的文笔相似外表简陋短暂,内里波澜迭起。当我们追随着他的作品线索一路走去,便可以一点一点地发现,其实卡夫卡的灵魂符号、人生密码,全部都完好无缺地封存进了一个神秘的殿堂另一个读者所看不见的布拉格。可以看见的也都是可以消失的,而那些似乎已经消失的却在沉淀中丰盈。一百多年转瞬即逝,当我们打开历史的尘封,那些人、那些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布拉格,会晤昨日的卡夫卡。追寻卡夫卡曾经的足迹和目光,去发现另一个看不见的布拉格。
卡夫卡作品目录
短篇小说 ·译序 |
|||
·大路上的小孩 | ·欺骗农民的人 | ·忽然散步 | |
·决定 | ·到山里去旅行 | ·单身汉的不幸 | |
·商人 | ·心不在焉的眺望 | ·回家的路上 | |
·跑着的过路人 | ·乘客 | ·衣服 | |
·拒绝 | ·骑手的沉思 | ·临街的窗 | |
·不幸 | ·判决 | ·伙夫 | |
·变形记 赏析 | ·流放岛上一幕 | ·新来的律师 | |
·乡村医生 |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 | ·往事一页 | |
·法律门前 |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 ·视察矿井的先生们 | |
·钦差 | ·家父之忧 | ·十一个儿子 | |
·兄弟谋杀案 | ·梦 |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 |
·苦难的开始 | ·小女人 | ·饥饿艺术家 | |
·女歌手约瑟菲妮 | ·同醉汉的对话 | ·大噪音 | |
·煤桶骑士 | ·一场斗争的描述 | ·乡村婚礼的筹备 | |
·乡村教师 | ·老光棍布鲁姆·费德 | ·桥 | |
·猎人格拉库斯 | ·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 | ·敲门 | |
·隔壁 | ·一只杂种 | ·日常困惑 | |
·关于桑霍·潘萨的真相 | ·塞壬的沉默 | ·普罗米修斯 | |
·城徽 | ·波塞冬 | ·集体 | |
·夜 | ·拒绝 | ·召募军队 | |
·舵手 | ·鸢 | ·考试 | |
·陀螺 | ·小寓言 | ·归乡 | |
·启程 | ·律师 | ·一只狗的研究 | |
·夫妇 | ·算了吧 | ·比喻 | |
·地洞 | |||
长篇小说 | |||
·审判 |
在布拉格西南的斯特拉施尼茨犹太人新墓地,进门不远处就看见写有“卡夫卡博士”的指示牌,上宽下窄的立体主义风格的墓碑看上去简洁独特,刻有德语和希伯来文两种文字,卡夫卡父母的名字也在上面。墓碑下有一小块黑底金字的大理石,上面是卡夫卡三个妹妹的名字以及她们在纳粹集中营遇难的地址和日期,墓碑右前方的一棵小松树上不知是谁挂了一串彩色风铃。墓碑正对面的院墙上,挂着马科斯.布罗德的纪念牌,知己相伴天上人间,孤独的卡夫卡从此不再寂寞。
绿萝遍地,古树参天。或许卡夫卡的早逝也是冥冥中的安排,卡夫卡很早就在日记中描述过这样的噩梦:“两队男人之间发生争斗。我所属的那队捉住了一个俘虏一个高大强壮的裸体男人。我们五人对付他一个,一个管他的头,另外各有两个管他的臂膀和腿。可惜我们没有匕首可以捅他,大家着急地互相询问,是否有人身上带了匕首,谁都没带。出于一个什么紧急的原因得抓紧时间,附近有一个火炉,它那异常高大的铸铁炉门已经烧得通红,我们将那个男人拖到炉边,将男人的一只脚靠近炉门,直到开始冒烟才把他拽回来,等热气冒完,再把他拽到炉边烤。我们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直到我不仅恐怖地出汗而且上下牙打颤地从梦中吓醒。”他的预言几乎后来都得到验证,米莱娜因为帮助犹太人逃生而被纳粹分子抓进集中营,卡泰卡的三个妹妹以及朱丽也有几乎同样的命运,无一生还。
紧靠犹太人老墓地的旁边,有一座名叫平卡的15世纪建造的犹太教堂,没有照片,没有录像,空荡荡的教堂只有满墙的字母,都是波西米亚和迈伦地区在纳粹集中营遇难的77297个犹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红黑相间,触目惊心。另外的展室里面还有在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留下的绘画,其中有一张画上深紫色的天空下面是黑色的星星,远处有一个橘红色的月亮放射出惨白的光晕。指导孩子们作画的女老师最后也被送进了毒气室。
“我是终点,或者起点。”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也是卡夫卡写作事业真正的起点。“没有希望的生活是可悲的,而希望往往会摧毁生活。”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就是摧毁他希望的希望。卡夫卡最早的写作愿望在布拉格美丽的劳伦茨堡落地发芽。劳伦茨堡也是卡夫卡最爱去的布拉格美景之一,那里有蜿蜒在绿树浓荫间、给卡夫卡带来《中国长城的建造》创作灵感的饥饿城墙,乘坐缆车上山就能看见有一座1895年建造的60米高的嘹望塔。刚建成时,喜欢新鲜热闹的卡夫卡常常来这里上下爬几次。登上劳伦茨堡嘹望台,《判决》里的采石场,《一场斗争的描述》里的园丁屋等卡夫卡小说里熟悉的场景尽收眼底。当年在劳伦茨堡半山腰的葡萄园,卡夫卡坐在那棵栗树下的长石凳上听见了心灵的呼唤:“我在寻找自己这一生的愿望。最重要也最刺激的足这样一种愿望能赢得一种生活观念能够用文字的形式来说服他人相信,在那里生活保持自己自然的下坠和上升,但同时又不无重要地说明只是一个虚无,只是一个梦幻,只是一个漂浮物而已。”然而他在布拉格的作家梦做得如此艰辛,最后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交换。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描述了女主角特蕾莎在赴死前的恐惧和软弱的心情下感受到的劳伦茨堡:“站在这座处于布拉格中心地带的绿色山丘劳伦茨堡山脚下,她惊讶地发现那里没有一个人。很少见,因为通常有许多人从布拉格城里来这里在树荫下散步。他们的心里有种恐惧,这座山是这样宁静,宁静得这样柔软,他们不再需要防御而直接投入它的怀抱。她向上走,不时地停下来回头望:在她的脚下有许多塔尖和桥梁,那些圣人们握拳威胁的样子,石质的眼睛直瞪着空中的流云。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特蕾莎终于在一棵可以让她视死如归“花朵盛开的栗树前停下来,背靠着树干抬头向上,看见的是被阳光穿透的绿色,听见远处城市传来的吟唱,柔和甜美,仿佛上千把小提琴的合奏。”
劳伦茨堡北面的森林小路通向公园,与它南面的金斯基花园一起连接成完整的议事园设施,这里成为二战前布拉格民众最喜爱的散步好去处。著名的斯特拉豪夫寺院有几十万册藏书,其中还有珍贵的名人来往信件和日记收藏,例如卡夫卡从柏林寄给父母的亲笔信、哈谢克《好兵帅克》的捷克文原版手稿等。如果说欧洲是卡夫卡创作的葡萄园,那么布拉格就是他的酿酒场。纤细的笔尖是他找到的调酒魔棒,用挫败和压抑唤起的反省打磨成生命的水晶杯,斟入现实的悲哀和自由的幻想,加入尊严凝成的冰块,调制出瞬间晶莹的浓烈,给世人留下永恒的醇香。
2005年在布拉格小城区开办的那座卡夫卡博物馆里,不仅有关于卡夫卡的声、光、影现代技术合成的生平介绍,还有浸泡在水中的布拉格犹太人聚集地和世纪之交的布拉格的城市景观照片另一个水下布拉格。生前,卡夫卡的确不能算是一名成功的作家。但是从他曲折又坚定的心灵发展历程来看,他又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智者。布拉格不是他生命的驿站,而是他用一生圈起的那个圆。
一个作家的成功未必和其作品的发行数量成正比,有的作家在世读者寥寥,但对后人的影响绵绵不绝。~部作品最终的幸运在于拥有能够真正读懂它的读者,其实卡夫卡在生前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赞赏。海因纳.马利亚.里尔克在出版商沃尔夫邮寄给他的新书中发现有一本卡夫卡的《一个乡村医生》,里尔克因此专门回信表示感谢:“我已经将这些书放进我最近的阅读计划里,只有卡夫卡的书是我现在就开始阅读的,昨天晚上在许多烦杂事务中它成了首选。在这位作家的作品中,我没有读到一行不是与己有关的,同时这又让人感到非常惊讶。……今后只要有弗朗茨.卡夫卡的新作品,都请优先寄来。我不是请容我保证不是他最差的读者。”
图霍尔斯基很早就说过:“弗朗茨.卡夫卡究竟是谁,知道他的人可惜还太少。……他的散文在目前的德语文学中是最美丽、最清爽的”。他对卡夫卡的《流放地》也有过精彩评论,并将卡夫卡和克拉斯特相提并论。还是这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图霍尔斯基说过:“如果造物主另有安排,假如卡夫卡在亚洲出生,上百万人将沉湎于他的语言并深思,终其一生而不能自拔。”卡夫卡为了形容玛丽浴场的美妙,在给菲丽丝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同时又立刻就要回家(其实我就是中国人而且也在将要回家的路上),我也必须强迫自己再回到这里来。”事实证明,在亚洲,在中国,卡夫卡的名字比在布拉格更响亮,这个找不到家的作家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神秘。
在柏林病重时他经济拮据,卡夫卡给出版社开出的订书单“经过考虑比较后减了又减”,其中有“《锅炉工》,一本或者两本《观察集》、《变形记》、《乡村医生》、《流放地》”,或许这是他对自己作家生涯的一段总结,书单里还有《伦勃朗》、惠尔提、埃辛道夫的怀乡感伤诗歌、高更去世前6个星期完成的自传体回忆录《以前和以后》、《日本木刻》、《中国风景》和佩尔岑斯基的《中国众神》等书籍。
没有卡夫卡的布拉格可以是原来的布拉格,但是没有布拉格的卡夫卡一定不再是现在的卡夫卡。只有这个抚育又背弃他的布拉格才是他梦想的摇篮和永远的向往。这个让卡夫卡骄傲又自卑的城市,给他带来的不仅是无奈和悲哀,同时还有执著和坚强。他在不被理解的绝望中不懈地追求被理解的希望。布拉格市内的犹太人旧墓地曾经是卡夫卡常去冥思苦想自己来去的地方,他说:“人只是作为从《圣经》里派出去的鸽子,没有发现绿色,所以现在再次钻进黑暗的拱门”。
只有走进布拉格,才能走近卡夫卡。或许,人们应该像布拉格一样对待卡夫卡,他只是布拉格众多的诗人之一。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先来和后到,不分出色和平庸。当我们在解读卡夫卡的同时其实也在解读自己。就像每个人理解的卡夫卡都有所不同,人们都有自己心中的布拉格。布拉格对我的吸引不仅仅因为风姿绰约的过去,还在于宽容大度的现在。犹太人老教堂里热情专业的导游,劳伦茨堡山上遇见的用多种语言交谈的老教授,钟表店里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捷克人的年轻犹太人,咖啡屋里气质优雅手脚勤快的老板娘,斯特拉豪夫斯寺院里对新生活充满向往的年轻僧侣……无论身为德国人、犹太人还是捷克人,他们都在为同一个布拉格感到骄傲自豪。站在劳伦茨堡山顶上,脚下灯火似星光闪烁,天上星光似灯光漾开,如水月色中升起一朵鲜花的梦。山下有一片房屋的海洋,一座座尖顶就像是岛屿,山风挽着夜梦在海洋和岛屿中穿行。山那边远远传来卡夫卡生命最后时刻的无声赞美“你看那丁香,如同一个早晨那样清新”。
翌日清晨,又到了和布拉格说再见的时刻。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帅气的捷克小伙,带着我们从桥边走过,那座“跳舞的楼房”宛若一对不知疲倦的伴侣,旋转在历史舞台,舞姿翩翩永不停步。到了布拉格机场,夏日晨曦中的布拉格一片朦胧,身边走过的人们不经意地相互打着招呼,我奇怪布拉格并不靠海,为什么“阿豪依!”这句海员间的问候也是他们的日常问候?或许因为布拉格是一艘载满奇异梦想的航船,在人间短暂的海洋中穿越宇宙星空,到达灿烂的永恒。
卡夫卡语录
1、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2、我喜欢作坊里的工作。刨花的气味,锯子的吟唱,锤子的敲打声,这一切都让我着迷。
3、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4、您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这个牢笼里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鸟。
5、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看见这一点。人的生存太艰辛了,所以人们至少想在想象中把它抛却。
6、什么是财富?对于甲,一件旧衬衫就是一笔财富,而乙有一千万元还是贫穷的。财富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不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不安全感。
7、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8、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于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哲学家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9、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10、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其实也是一部侦探小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呢?那也是一部侦探戏。中心情节是:一个秘密逐渐被揭开。但是,还有比真理更大的秘密吗?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
11.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12.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13.我们为什么要为原罪而抱怨?不是由于它的缘故我们被逐出了天堂,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到生命之树的果子所致。
14.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
15.让我们站定,用双脚插入意见,偏见,流言,欺骗和幻想的淤泥烂浆,插入覆盖地表的这些冲击物,直到触及坚硬的石块底层。对此,我们称之为现实。
16.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17.死亡恐惧的理由可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他不得不带着可怕的恐惧死去,因为他还没有活过。……第二个主要理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凡是我写过的事将真的发生。通过写作我没有把自己赎回来。我一辈子都是为死人活着的,现在我真的要死了……"
18.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