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卫生总费用核算与分析 四
调查研究、分析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卫生总费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与政策意义。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分配渠道与形式,使用方向和经济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卫生资源的筹集与分配使用是否经济合理,政府的宏观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是否正确、恰当。卫生计划与规划应该如何制订,经费与投资应该如何安排,均可从卫生总费用的分析与评价中,受到启发,发现理论依据。
本文作者调查了解、收集整理我国80年代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数据与资料,并对这些数据与资料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分析,据以提出关于我国卫生筹资政策的若干建议。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㈠资料来源
⒈关于中国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居民消费水平、各类物价指数等资料,参阅国家统计局定期发表的统计年报和年鉴。
⒉关于中国各类职工平均工资、工资总额、离退休职工人数、各类在职与离职职工医疗卫生费等资料,参阅劳动部综合计划司发表的劳动工资统计年鉴。
⒊关于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家庭商品支出中药与医疗用品支出。非商品支出中医疗费支出的数据,参阅统计局统计年报,并向城乡调查大队查询有关数据。
⒋关于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向卫生部计划财务司、中医局、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文行司、卫生部公费医疗办公室、国家教委高教二司调查了解。
⒌关于卫生部门管理的各类卫生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向卫生部计划财务司调查了解。
⒍关于其他部门、个体开业人员、乡村医生与卫生员从事卫生服务的收支数据,可以利用卫生部统计中心提供的有关机构、床位和人员,以及医疗服务的数量,参照卫生部门相应机构的经济参数,作出估计。
㈡研究方法
⒈费用来源法:按照卫生总费用不同的筹资来源汇集卫生总费用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
⒉实际使用法:按照卫生机构实际收支情况汇集卫生总费用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
⒊综合平衡法:按照费用来源法与实际使用法分别测算与估计的全国卫生总费用数据要相互核对,保持平衡,如有不平衡,一定要找出原因,进行修正,确认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⒋经济活动分析:利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进行结构与比例、动态分析、因素分析。
⒌经济计量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研究分析与预测卫生总费用变化的趋势与影响因素。
本文利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卫生总费用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经济计量分析留待今后再作深入讨论。
二、中国卫生总费用评价指标及趋势预测
(表1)列出80年代中国卫生总费用主要评价指标。(见表1)
从(表1)可知,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从1978年到1990年的12年间中国卫生总费用从106.36亿元增长为356.89亿元,增长了2.5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61%;同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 588.1亿元增长为1990年的9 939亿元,年增长率为8.86%,弹性系数为1.195,这就是说,12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1.195%。如果中国卫生总费用在90年代继续按此弹性系数增长,预计到1995年,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可以达到3.89%,2000年,可达4.21%,2005年,可达4.56%,2010年可达4.94%。
再看最近五年的情况,从1985年到199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6%,而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04%,弹性系数为1.439,这就是说,最近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卫生总费用增长1.439%。如果20世纪90年代. 以后,中国卫生总费用按
表1 中国卫生总费用主要评价指标(1978-1990)
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
年份
|
中国卫生总费用(亿元)
|
人均卫生费用(元)
|
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
1978
|
106.36
|
11.05
|
2.96
|
1979
|
117.62
|
12.06
|
3.05
|
1980
|
132.77
|
13.45
|
3.21
|
1981
|
141.48
|
14.14
|
3.25
|
1982
|
155.26
|
15.27
|
3.28
|
1983
|
177.80
|
17.26
|
3.41
|
1984
|
200.68
|
19.23
|
3.35
|
1985
|
206.48
|
19.51
|
3.06
|
1986
|
233.90
|
21.75
|
3.20
|
1987
|
265.59
|
24.30
|
3.28
|
1988
|
303.97
|
27.38
|
3.37
|
1989
|
324.59
|
28.80
|
3.45
|
1990
|
356.89
|
31.22
|
3.59
|
*按现行价格计算,199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643.12亿元,人均卫生费用*
为56.25元。
此弹性系数变化,预计到1995年,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可达4.22%,2000年,可达4.95%,2005年,可达5.82%,2010年,可达6.83%,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可望在近20年内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美国70年代的水平,日本80年代的水平。
(表2)列出若干发达国家1982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以及1975-1982年间卫生费用的弹性系数。从列出的12个国家看,弹性系数高于1.439的,有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和瑞典5国,低于1.439的,有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荷兰、英国和美国等8个国家。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卫生总费用的弹性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但是,西方各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已经很高,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很高的形势下,形成卫生费用的弹性系数的,而我国却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的形势下,形成这么高的卫生费用弹性系数的。
表2 西方各国卫生总费用评价指标(1982年)
国家名称
|
1982年人均卫生费用(美元)
|
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82)
|
卫生费用弹性系数*
|
澳大利亚
|
828
|
7.6
|
1.0
|
比利时
|
534
|
6.2
|
2.3
|
加拿大
|
989
|
8.2
|
1.6
|
丹 麦
|
746
|
6.8
|
1.8
|
法 国
|
931
|
9.3
|
2.6
|
德 国
|
874
|
8.2
|
0.8
|
爱尔兰
|
436
|
8.2
|
1.0
|
意大利
|
441
|
7.2
|
0.8
|
日 本
|
602
|
6.6
|
1.4
|
荷 兰
|
836
|
8.7
|
0.7
|
英 国
|
508
|
5.9
|
1.2
|
美 国
|
1,388
|
10.6
|
1.4
|
瑞 典
|
1,168
|
9.7
|
3.9
|
*1975──1982年间,按不变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卫生费用相应增长的百分比。
三、中国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的变化及趋势预测
(表3)给出中国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的结构变化情况。政府卫生支出是指政府预算内支出的卫生费用,包括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医学科研费用、公费医疗经费、高等医学教育经费、卫生部计划内由政府预算支付的基本建设支出,此外还有国防部、民政部、公安部由行政事业经费中支付的卫生费用等。企事业卫生支出是指全民所有制企业与事业单位,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事业单位,其他3资企业等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支付的医疗卫生费,减除由财政预算内报销的公费医疗经费,加上这些单位自己兴办卫生机构而支付的基本建设投资。集体卫生支出是指乡镇企业职工医疗卫生费,以及村居民委员会集体提留基金支付的医疗卫生费。个人卫生支出指城乡居民由个人收入支付的自费医疗支出。
表3 中国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的结构变化
计量单位:万元
年份
|
政府卫生支出
|
卫生事业费
|
公费医疗
|
企事业卫生支出
|
集体卫生支出
|
个人卫生支出
|
1978
|
32.5
|
20.5
|
4.6
|
27.4
|
19.7
|
20.4
|
1979
|
33.2
|
20.7
|
4.7
|
27.6
|
19.0
|
20.2
|
1980
|
34.7
|
19.9
|
4.7
|
29.7
|
14.8
|
20.6
|
1981
|
36.7
|
19.7
|
5.1
|
27.0
|
13.0
|
23.2
|
1982
|
38.6
|
20.5
|
5.3
|
27.7
|
12.3
|
21.4
|
1983
|
37.7
|
19.6
|
5.5
|
26.1
|
5.3
|
30.9
|
1984
|
36.8
|
19.0
|
5.4
|
26.4
|
5.3
|
31.5
|
1985
|
38.2
|
19.2
|
5.9
|
26.8
|
5.4
|
29.5
|
1986
|
34.7
|
19.2
|
6.1
|
30.5
|
5.3
|
29.5
|
1987
|
32.5
|
16.0
|
6.0
|
33.1
|
5.3
|
29.0
|
1988
|
28.9
|
14.0
|
6.1
|
35.8
|
5.4
|
29.9
|
1989
|
28.3
|
13.5
|
6.9
|
34.7
|
4.4
|
32.6
|
1990
|
26.6
|
12.5
|
6.9
|
36.1
|
4.3
|
33.0
|
(表3)给出的数据表明,1980年代中国卫生筹资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先升后降。1987年以后急剧下降,从1985年的38.2%,下降为1990年的26.6%,卫生事业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从1979年的20.7%下降到1990年的12.5%,1987年以后下降速度加快。与此同时,公费医疗支出和企事业单位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1986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公费医疗支出上升了2.3个百分点,企事业卫生支出上升8.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政府预算内卫生支出的减少,是由政府预算外卫生支出弥补的。集体卫生支出在1983年以后急剧减少,相适应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在1983年以后急剧增加,集体卫生支出在12年间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在12年间增加了12.6个百分点。
上述结构变化反映我国10年来卫生筹资政策的两个重大变化,即卫生部门筹资从预算补偿为主逐步向市场补偿为主转移,农村卫生筹资从集资医疗向自费医疗转移。
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预计在本世纪末,公费医疗支出有可能超过卫生事业费成为政府财政卫生支出的主要内容,从预算补偿为主向市场补偿为主转变是实现了。“凡是有收入的单位都在努力为自收自支而奋斗”,但是政府财政卫生支出,不仅会在绝对数上继续增加,就是从相对数上,即从政府财政卫生支出与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会继续增加。尽管在80年代后五年,卫生事业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每年平均下降一个百分点,而公费医疗经费在80年代最后5年只增加1个百分点,但只要财政部鼓励医院走自收自支道路的政策导向不变,公费医疗经费的增长速度预期还要加速。既使按80年代后期的速度发展,五年内,公费医疗支出有可能会超过卫生事业费,成为政府财政卫生支出的主渠道,公费医疗办公室将成为卫生部门第一计财司。与某些决策人的主观意愿相反,减少卫生事业费预算拨款必将自食其果,到2000年以后,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将失去控制,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也将失去控制。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百分比,在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3个百分点,相应的集体卫生支出在同期减少了1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卫生支出的货币值,12年间增加了11倍,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倍。人均个人支付卫生费用,从1978年的2.25元,增加为1990年的18.59元。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为8.3元。个人支付卫生费用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1.29%增加为1984年2.15%,1990年的2.57%。
四、中国卫生总费用影响因素的增量分析`
本文利用卫生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对1978-1990年间卫生总费用增加值进行因素分析。
宏观分析
从宏观上看,12年间卫生总费用增加值,43.13%是由物价因素引起的,45.64%是实物增加,11.23%是由于人口增加的影响。表7提供美国在1969-1978年的一个类似资料,美国在70年代,卫生总费用的增加值,63%是由价格因素引起,7%是由于人口因素引起,实物因素只占30%。
从(表4)可见,对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增加值来说,物价因素的作用逐年加强,1979年,物价因素仅有26.78%,1990年上升为53.33%,人口因素变化不大,我国人口影响大于美国,反映我国人口的增长快于美国。人口老化的影响本文没有分析。
微观分析
(表5)、(表6)对卫生总费用增加值进行微观分析。1978-1990年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增加值,21.2%用于增加劳动报酬,34%是药品支出的增加,9.4%是基本建设投资,35.7%是煤水电以及设备与维修支出。劳动报酬的增加55.2%是名义工资的增长,实际工资仅占工资增加额的30.2%,卫生人力的增加占增加值的14.5%。药品支出的44.9%是价格因素造成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33.7%是物价因素造成的,其他支出的39.6%是物价因素造成的。
本文作者使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物价指数,劳动报酬使用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药品支出使用药品零售价格指数,基本建设与其他消耗,使用一般物价总指数。
五、关于我国卫生筹资政策的讨论与建议
㈠从我们对中国卫生总费用的评价与分析中至少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我国卫生事业的福利性是无可置疑的。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卫生支出和企业卫生支出之和,一直是中国卫生费用的主体,占总支出的60%以上。
表 4 1978-199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增加值的因素分析(一)
年份
|
物价因素
|
人口因素
|
实物因素
|
1979
|
26.78
|
9.95
|
63.26
|
1980
|
27.12
|
9.11
|
63.77
|
1981
|
28.09
|
11.00
|
60.91
|
1982
|
23.74
|
12.88
|
63.38
|
1983
|
21.95
|
12.74
|
65.31
|
1984
|
25.63
|
12.28
|
62.09
|
1985
|
35.51
|
12.03
|
52.46
|
1986
|
37.56
|
12.01
|
50.42
|
1987
|
39.78
|
11.99
|
48.24
|
1988
|
46.32
|
10.98
|
42.70
|
1989
|
48.74
|
11.12
|
40.13
|
1990
|
53.33
|
10.50
|
36.17
|
1978--1984
|
24.94
|
11.93
|
63.13
|
1984--1990
|
46.66
|
11.93
|
42.25
|
1978--1990
|
43.13
|
11.23
|
45.64
|
近1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福利性有所减弱,主要原因是乡村集体福利支出的急剧缩小。我国社会主义卫生福利有三种基本形式:国家福利、企业福利与集体福利。那种只把卫生事业费当作福利,而把公费医疗支出、劳保医疗支出、合作医疗支出均排斥在社会主义福利之外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从理论上说,也是无法接受的。
我国卫生事业属于第三产业,卫生服务劳动是生产劳动,创造价值。从卫生服务的消费者来看,卫生服务费用是一种生活消费;但从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来看,卫生服务总费用是他们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卫生服务的价值总量,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支付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的表现。卫生总费用是消费者的支出,同时又是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收入。
卫生事业属于第三产业,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第三产业。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卫生总费用的收入弹性大于1。意思是说,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八十年代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也显示这个特征。1978-199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弹性系数为1.195;1985-199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弹性系数为1.439,说明卫生服务显示高档消费品的发展趋势,人均收入越高,卫生服务消费越高。人类社会越富有,生命的价值越高,越舍得花钱治病。卫生部门一些同志担心医疗制度的改革和预算体制的改革会达到控制卫生费用增长的目的,从而束缚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是会有所控制的,但合理的增长非但不会受到束缚,反而会受到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健康保险事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就是一个证明。健康保障制度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保障制度的社会化,从而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以效率原则为核心,进入良性循环,而决不是减少合理支出,控制卫生费用的合理增长。
表5 1978-199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增加值的因素分析(二)
年份
|
劳动报酬
|
药品支出
|
基本建设
|
其他
|
合计
|
1978--1990
|
21.2
|
34.0
|
9.4
|
35.7
|
100.0
|
1978--1984
|
22.0
|
27.8
|
16.2
|
35.7
|
100.0
|
1984--1990
|
21.1
|
35.2
|
8.1
|
35.6
|
100.0
|
物价因素
|
|
|
|
|
|
1978--1990
|
26.5
|
34.5
|
7.2
|
31.9
|
100.0
|
1978--1984
|
33.9
|
25.9
|
11.6
|
28.6
|
100.0
|
1984--1990
|
25.9
|
35.2
|
6.8
|
32.2
|
100.0
|
实物因素
|
|
|
|
|
|
1978--1990
|
12.2
|
35.6
|
11.9
|
40.4
|
100.0
|
1978--1984
|
12.9
|
30.4
|
18.7
|
38.1
|
100.0
|
1984--1990
|
12.0
|
37.1
|
9.8
|
41.1
|
100.0
|
表6 1978-199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增加值的因素分析(三)
|
物价因素
|
实物因素
|
卫生人力因素
|
合计
|
劳动报酬
|
55.2
|
30.2
|
14.5
|
100.0
|
1978--1984
|
31.8
|
43.2
|
25.1
|
100.0
|
1984--1990
|
60.0
|
27.6
|
12.4
|
100.0
|
药品支出
|
44.9
|
55.1
|
|
100.0
|
1978--1984
|
19.2
|
80.8
|
|
100.0
|
1984--1990
|
48.8
|
51.2
|
|
100.0
|
基本建设
|
33.7
|
66.3
|
|
100.0
|
1978--1984
|
14.7
|
81.3
|
|
100.0
|
1984--1990
|
41.1
|
58.9
|
|
100.0
|
其他支出
|
39.6
|
59.6
|
|
100.0
|
1978--1984
|
16.6
|
78.8
|
|
100.0
|
1984--1990
|
44.1
|
55.9
|
|
100.0
|
卫生服务是一种公益性产品,意思是说,卫生服务的消费,不仅对消费者个人有益,而且对全体人民均有益。公益性,就是对公众有效益,而不仅仅对个人有效益。人人都会生病,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谁生病、生什么病都具有随机性,有钱的人,可能不得病,没钱的人,反而要得病,这就是说,生病之后,在经济上会有风险。这两个特殊性,决定了卫生事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它注定要成为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卫生服务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国家、企业、集体都推卸不了支持卫生事业的责任。任何政府都推卸不了义务教育的责任,任何政府也推卸不了卫生保健的责任。一个国家,经济越发展,政府承担卫生保健的责任越大,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越大。不管是谁当财政部长,都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1986年,美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41.4%,私人健康保险占30.7%,个人支付,只占25.3%。私人健康保险实际上并非私人支付,而是政府、企业与个人三方支付的。由于参加保险而支付的资金,可以免税,等于政府出资。如果我国税法规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可以少纳税,合作医疗就可以很快复兴。美国政府卫生支出在战后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50年,政府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支出的22.4%,1960年占21.8%,1970年占34.4%,1979年占40.3%,1986年占41.4%。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41.4%,我们只占26.6%,1985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7 美国卫生费用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年份
|
价格因素
|
人口因素
|
实物因素
|
合计
|
1970
|
54
|
8
|
38
|
100
|
1971
|
65
|
11
|
24
|
100
|
1972
|
42
|
8
|
50
|
100
|
1973
|
43
|
7
|
50
|
100
|
1974
|
71
|
6
|
23
|
100
|
1975
|
80
|
5
|
15
|
100
|
1976
|
71
|
7
|
22
|
100
|
1977
|
68
|
7
|
25
|
100
|
1978
|
68
|
7
|
25
|
100
|
1969--1978
|
63
|
7
|
30
|
100
|
资料来源:美国教育与福利部 1980年报
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的下降是什么意思呢?从财政部的观点看,是节省开支;从劳动部、公费医疗办公室的观点是增加开支;从老百姓的观点看是看病贵;从医院的观点看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把医院推向市场。“财政”少拨给我1元钱,我从市场里多取回3元钱,收支平衡。为什么要从市场上多收3元才能收支平衡呢?因为3元钱的业务收入要支付2元钱的业务支出,只能顶替1元钱的预算拨款。所以,减少预算拨款必然会加速卫生总费用的超前发展。
所以,如果财政继续控制卫生事业费的增长,在不久的将来,公费医疗经费就要超过卫生事业费。劳保医疗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就有可能超过10%。医院实现自收自支之日,必将是中国卫生总费用超前发展之日,也就是中国医疗事业超前发展之日。
㈡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卫生筹资的政策选择如下:
1.制止诱导医院走自收自支之路的政策导向。财政拨款作为卫生筹资主渠道不能改变,卫生事业费的增长要快于卫生总费用的增长,至少应该与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同步,与公费医疗支出、劳保医疗支出同步。
2.健康保障制度的改革应该尽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一切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都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医疗卫生费,委托健康保障局(委员会)全权管理费用开支,健康保障局有权选择医疗机构承包医疗消费,有权制订医疗费用的报销办法,有权确定个人分担比例,有权规定基本药物名录,有权监督医疗机构的行为。深圳模式值得借鉴。
3.医疗卫生费的提取,应占工资总额的多大比例为宜,应该通过精算确定,而不能凭主观意愿,任意拍板。可以规定不同的档次,供企事业单位选择,比如说,医疗卫生费占工资总额10%的单位,享受甲级待遇,医疗卫生费占工资总额8%的单位,享受乙级待遇,再比如说,按照10%提取医疗卫生费的单位,在接受卫生服务时,个人分担费用的5%,按照8%提取医疗卫生费的单位,在接受卫生服务的时候,个人分担10%,按照5.5%提取医疗卫生费的单位,在接受卫生服务的时候,个人分担费用的30%……。总之,一切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自由选择、公平协商、机会均等。
作为健康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应该在成立健康保障委员会(局)的同时,成立两个协会,即医疗服务消费者协会和医院协会分别代表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与医院利益,与健康保障局共同协商医疗消费基金的合理使用和筹资。
4.建议卫生部政策法规司起草农民集资医疗法案,城市个体劳动者健康保险条例。村民委员会的集体提留基金中,应该包括集资医疗基金,农业税应有一项附加税,专门用于支持农民集资医疗。(杜乐勋 赵郁馨 高广颖等)
参考文献
杜乐勋等《我国卫生筹资的宏观分析与战略研究》
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研究报告 发表于《卫生软科学》杂志。
卫生总费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分析和预测[2]
中国与OECD国家的回归方程式估计结果
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卫生总费用时间序列数据,探讨卫生筹资,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的规律,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测发展趋势,是现代卫生经济学,特别是实证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制定卫生经济政策,开展卫生经济政策研究,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均有重大意义。
背景
有不少学者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地区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各国之间卫生总费用差异的原因。大多数使用了简化的假设,估计了发达国家的恩格尔曲线,以便确定国民收入和国民卫生总费用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都围绕一个问题:卫生保健是不是一种奢侈豪华消费品。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尽管不同国家卫生保健制度之间有很大差异,但卫生费用的增长都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收人是卫生费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例如,Getzen将收入与通货膨胀合在一起作为滞后变量显示:卫生总费用的预测值接近实际值。(R^2=0.62)(1990)。这个结论为用OECD国家的滞后收入变量所制作的回归模型所确认。卫生费用的预测值在实际值的20 %之内。Getzen还认为其它因素,例如人口年龄结构、卫生立法、医师供给量、保险津贴等都很重要,但都是第二位的。
同样,Newhouse使用OECD的数据进行横向的和时间系列的研究,得出结论:人均卫生费用的差异有90 %以上可以由人均GDP的差异来解释。而且,不论GDP处于什么水平,卫生费用与GDP之间弹性系数大于1。
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变量和卫生费用变量之间也有相似的关系。使用1982年购买力平价法调整后的数据,Gertler and Van der Gaag比较了34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卫生费用与人均收入的数据,显示收入弹性为1.329。过去进行过的同类研究显示的弹性在1.2-1.76之间。
但是,Parkin et al不赞成上述结论。他认为,尽管国民卫生费用与国民收人之间有重要关系,但这种关系对函数的形式是敏感的。例如,他们可以证明,如果GDP用于卫生的比重是由购买力平价确定的,则上述比重似乎与GDP无关。他们也不赞成把卫生保健认定是豪华奢侈消费品的意见,认为一个国家卫生保健服务制度的种类并不重要。断言,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不同国家卫生费用的重要决定因素。
Gerdtham and Jonsson不赞成下述看法,即人均收人与人均卫生费用之间的关系对函数的形式敏感。 Parker Maguire and Yules则发现除了人均收入之外,医师的支付方式、公私两种筹资方式的组成对卫生费用也有影响。
有一些微观的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家庭卫生费用之间的关系与宏观分析相类似,特别是在发达国家。Musgrove's(1983)使用家庭访问调查的资料发现,个人支付医疗费比公共支付医疗费有较高的收入弹性。故认为个人支付医疗服务是豪华奢侈性消费品,相反,公共支付的卫生服务接近必需品。到底哪个是必需品(基本医疗),哪个是奢侈品(特需医疗?)值得注意。
世界银行1993年发展报告中对卫生费用的估计与测算值得注意。他们通过评估各国国民卫生费用的现有数据,找出重大的缺口;使用经济计量方法探索国民卫生费用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从政府、国际组织以及专门研究那里收集的现有数据信息;用预测方程式估算1990年世界各国国民卫生费用的水平;按活动性质、类别、筹资来源分别分析费用变化的方式。
本文特别推荐国民经济研究社U.K.Hoffmeyer 和 T.R.McCarthy 主编的专著《卫生保健筹资》一书对OECD国家进行系统的经济计量分析的模型和测算结果和分析。本文作者利用类似的模型测算估计我国卫生总费用的经济计量模型,并试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趋势预测。因篇幅有限,政策因素分析留待以后再作讨论。
国民经济研究社模型
1理论模型
国民经济研究社认为,设计卫生总费用模型需要从卫生资金的供给和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对一组数据设计两个经济计量方程式是很少见的。但是,从市场经济的现实出发研究,居民的卫生保健需要是卫生工作的出发点,但需要的满足要有资源的保证才能成为现实。有了需要还要研究是否有支付能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实际供给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的研究实践也告诉我们,必须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1资金供给模型
在任何一个国家,下述资金供给模型是政治上可以接受的。这个模型要回答下列问题:卫生总费用和国内生产总值是什么关系?具体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卫生总费用应该增加多少?
计量经济学用下列方程式加以估计:
InHCEt=a0+a1InGDPt+ut (1)
公式中的HCEt是指t年的实际卫生总费用;
GDPt是指t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ut是指随机残差项;
In是指自然对数;
a1 a2是常数。
1.2 卫生服务需要的模型
现在研究市场经济的另一方面:需求。OECD 国家有一个几乎是大家公认的理论:卫生保健是基本人权,不应该受政府预算和市场价格的制约。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在美国和瑞士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包括了价格变量。本文作者对我国卫生总费用的计量分析,包括了价格和预算的约束变量。(参见1997年12期中国卫生经济)需要方的模型探讨3个变量的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医疗技术的变化和医疗质量的变化。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在用人口年龄结构校正后,卫生总费用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使用下列方程式回答上述问题:
In(HCEt/DEMt)=b0+b1T+Wt (2)
公式中的 DEMt=POP1t+2(POP2t)+4(POP3t)+8(POP4t) (3)
POP1t是t年小于64岁的人数;
POP2t是t年65岁以上,小于75岁的人数;
POP3t 是t年75岁以上,小于80岁的人数;
POP44是t年8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
T是时间趋势 W是随机残差
时间趋势反映卫生保健实际成本的增加趋势。使用这个方程式进行预测,意味着假定在以后卫生保健的成本以过去相同的速度增加。
人口变量使用的权重是根据过去对卫生保健费用和年龄关系的研究确定的。例如,调查表明80岁 以上居民的医疗费是64岁以下居民的6-8倍。
作者提醒大家,使用上述公式进行预测要小心。因为在发展趋势当中包括至少5个因素,如果简单地应用上述公式预测,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1,如果费用受到人为的控制;2,如果健康保险的覆盖面扩大;3,如果近几年卫生保健技术大量引进;以后不会总是如此;4,如果卫生费用的增加速度发生变化;5,如果技术进步发生重大变化。
作者指出,上述两个公式只有在市场供求均衡的情况下才可能相等。但是市场供求常常不能均衡。于是,又提出一个政治上可以接受的水平。
国民经济研究社模型的实际运算
1数据
包括下列11个OECD国家,只缺新西兰。
因变量:
InHCE:是卫生保健的实际总费用(real expenditure)的对数值。卫生保健的实际总费用就是使用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GDP price deflator)消除卫生保健名义总费用(nominal expenditure)所受通货膨胀影响后计算出来的。数据来源于OECD,并不来源于各国。我国卫生保健的实际总费用使用相同方法计算。
供方等式的解释变量有:
InGD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的对数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使用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GDP price deflator)消除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所受通货膨胀影响后计算出来的。我国统计局可以提供有关数据,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即可计算出我国历年的GDP价格平减指数。《中经网》提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GDP平减指数。
需求方面使用下列数据:
T :费用变化趋势,用它表现技术变化和医疗质量的变化。
InDEM:加权处理后测算的人口变量的对数值。我们根据蒋正华朱楚珠:“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一文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加上我国1990年人口调查结果年龄结构数据,对测算各年份加权人口数作出估计。
InPRICE :卫生保健实际单位成本指数的对数。实际单位成本取决于选择什么单位。如果实行总额预算制,单位成本就是平均每所医院的成本;如果以病种为单位,单位成本就是标准病种有效出院医疗费。如果以服务项目为单位;单位成本就是项目标准成本。根据我国数据的实际可得性,我们使用服务单元成本,即门诊收费水平和住院日收费水平。中国卫生部站在供方立场说话。在外国称为费用支出的数据,我国称为收入或补偿。收费水平,也就是支付水平,也就是保健成本。实际成本不是卫生机构实际支出,而是社会支付给卫生机构的费用,“实际成本”不是实际支出的货币额,实际支付的货币额是“名义成本”,它也要用GDP平减指数处理后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才成为“实际成本”。
估计的时期:OECD国家估计的时期从1960年开始,到1983-1991年不等。我们估计的时期是1978-1997年。使用卫生总费用分配流向方法测算的中国卫生总费用估计值。
国民经济研究社模型预测结果
(表1)归纳对11个OECD国家的预测结果。使用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评价指标。为了比较,我们同时列出我国卫生总费用预测结果。
表1 对OECD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的预测
|
1990
|
2000
|
弹性
|
|||||
实际支出
|
需要需求
|
短缺
|
政治可接受
|
需要需求
|
短缺
|
|
||
加拿大
|
9.0
|
10.2
|
1.2
|
10.6
|
13.5
|
2.9
|
1.36
|
|
法兰西
|
8.9
|
11.1
|
2.2
|
10.5
|
15.2
|
4.7
|
1.68
|
|
德意志
|
8.1
|
11.0
|
2.9
|
10.4
|
14.2
|
3.8
|
1.91
|
|
意大利
|
7.6
|
8.7
|
1.1
|
9.1
|
12.9
|
3.8
|
1.85
|
|
日本
|
6.5
|
11.0
|
4.5
|
7.8
|
13.7
|
5.9
|
1.45
|
|
荷兰
|
8.1
|
12.2
|
4.1
|
10.1
|
18.1
|
8.0
|
1.99
|
|
西班牙
|
6.6
|
10.3
|
2.7
|
10.6
|
17.2
|
6.6
|
2.32
|
|
瑞典
|
8.7
|
12.7
|
4.0
|
10.9
|
16.7
|
5.8
|
2.07
|
|
瑞士
|
7.8
|
7.8
|
-
|
8.4
|
8.5
|
0.1
|
1.36
|
|
联合王国
|
6.1
|
9.0
|
2.9
|
7.3
|
16.5
|
9.2
|
1.80
|
|
美利坚
|
12.4
|
12.5
|
0.1
|
15.1
|
17.1
|
2.0
|
1.95
|
|
中国
|
4.3
|
4.0
|
|
5.0
|
4.8
|
|
1.15
|
数据来源:U.K.Hoffmeyer & T.R.McCarthy:Financing Health Car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各国预测模型回归结果
下面列出各国预测模型回归结果。(U.K.Hoffmeyer & T.R.McCarthy)为节省篇幅,已经解释过的略写词就不解释了。
加拿大
1960-1×86年供方估计结果:
InHCE=-7.18+1.36InGDP
(20.3) (48.5)
R2=0.99 SE 0.05
同期需方方程式估计结果为
InHCE=InDEM-0.86+4.4T
(50.2) (40.3)
R2=0.99 SE 0.04
法兰西
1960-1986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13.0+1.68InGDP
(33.2) (64.6)
R2=0.99 SE 0.04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372+5.3T
(13.5) (30.9)
R2=0.97 SE 0.07
德意志
1960-1986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15.6+1.91InGDP
(26.3) (45.6)
R2=0.99 SE 0.05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54+4.9T
(13.5) (30.9)
R2=0.96 SE 0.08
意大利
1960-1990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20.0+1.85InGDP
(24.4) (45.6)
R2=0.99 SE 0.069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528+5.3T
(135.6) (25.2)
R2=0.96 SE 0.11
日本
1960-1990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11.5+1.45InGDP
(23.3) (55.9)
R2=0.99 SE 0.08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3.221+6.9T
(5.31) (20.8)
R2=0.94 SE 0.165
荷兰
1960-1983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15.3+1.99InGDP
(35.4) (58.1)
R2=0.99 SE 0.04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691+6.2T
(15.5) (19.7)
R2=0.95 SE 0.11
西班牙
1960-1983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25.4+2.32InGDP
(35.4) (58.1)
R2=1.00 SE 0.05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1.594+9.5T
(18.2) (15.5)
R2=0.92 SE 0.21
瑞典
1960-1983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16.9+2.07InGDP
(26.2) (42.9)
R2=0.99 SE 0.05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843+4.6T
(19.5) (17.3)
R2=0.92 SE 0.11
瑞士
1974-1991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7.1+1.36InGDP
(12.2)
R2=0.90 SE 0.05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46+1.6T
(12.6)
R2=0.941 SE 0.012
联合王国
1960-1986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13.0+1.8InGDP
(19.7) (34.0)
R2=0.98 SE 0.05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2.16+3.4T
(142.2) (35.4)
R2=0.98 SE 0.04
美利坚合众国
1960-1990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16.7+1.95InGDP
(32.8) (57.1)
R2=0.99 SE 0.05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868+4.4T
(66.6) (62.2)
R2=0.99 SE 0.04
另有一个需方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0.58+4.8T-0.34InPRICE
(12.6) (7.4)
R2=0.994 SE 0.033
中国(Dulexun)
1978-1997年供给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4.9+1.15InGDP
(32.2) (0.03)
R2=0.99 SE 0.08
同期需要需求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3.0975+3.536T
(4.36) (3.92)
R2=0.0457 SE 0.62
估计结果说明消除价格因素后卫生服务技术和服务品质因素对经过年龄结构调整后的人均卫生费用相关程度很小,模型估计无效。
另有一个需方方程式估计结果:
InHCE=InDEM+4.829+0.407T+0.68InPRICE
(0.309) (0.01)
R2=0.994 SE 0.043
估计结果有效,讨论如下:
讨论
估计结果说明我国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后的实际收费水平因素与经过年龄结构调整后的人均卫生费用相关程度很大,模型估计有效。这说明我国卫生费用的增长,重要影响因素是实际收费水平的提高。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调整收费标准;开大处方;分解收费;增加高科技检查、治疗项目。
估计结果说明我国卫生费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很低,说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卫生服务主要是必需品,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卫生总费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大,卫生服务显示更大程度的豪华消费品属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卫生总费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会更多的显示豪华消费品的属性,因此,市场机制对卫生发展的影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我国卫生费用弹性系数小,并不是我国卫生经济发展缓慢所致,而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快,从而使卫生费用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对差距较小之故。
根据模型预测,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在1999年有可能达到8%;2000年有可能保持相同增长速度;如果卫生费用的增长维持19年来的惯性发展,2000年按1996年可比价格计算的卫生总费用有可能接近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能超过4.3%。1996年我国经济克服了通货膨胀,但是卫生服务费用没有及时实行总量控制,致使实际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5个百分点。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3.81%,急剧提高为1996年的4.0%,1997年的4.2%。1978年上述比重是3.1%,1996年才达到4.0%,平均2年增加1个千分点。可是1996年和1997年每年增加2个千分点,卫生费用的过快增长值得引起有关方面注意。因此,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已经发出警告(《中国卫生经济》1998年12期)。但是,有迹象表明,卫生费用的过快发展趋势在1998年已经开始回落,1999年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全面铺开,职工下岗分流,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等因素的作用下,各地卫生部门实行总量控制、下岗分流、医药分别核算。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趋势有可能得到抑制。恢复20年来的卫生费用发展惯性。经过努力,2000年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可能控制在4.6%左右。本文所用卫生总费用数据是分配流向法测算结果,略低于卫生经济研究所公布的筹资来源法测算结果。
附:计量经济分析有关经济参数
年份
|
国内生产总值
|
卫生总费用
|
加权人口
|
发展速度
|
名义收费 实际收费
|
缩减指数
|
|
|
GDP
|
HCE
|
DEM
|
T
|
|
PRICE
|
1996=1
|
1978
|
12943.2
|
400.68
|
10.52
|
|
0.92
|
3.29
|
0.28
|
1979
|
13924.8
|
438.62
|
10.67
|
1.09
|
1.05
|
3.63
|
0.29
|
1980
|
15059.3
|
493.73
|
10.83
|
1.13
|
1.22
|
4.06
|
0.30
|
1981
|
15685.2
|
535.00
|
11.00
|
1.08
|
1.35
|
4.35
|
0.31
|
1982
|
17079.7
|
593.48
|
11.20
|
1.11
|
1.57
|
5.08
|
0.31
|
1983
|
18545.3
|
661.03
|
11.37
|
1.11
|
1.86
|
5.82
|
0.32
|
1984
|
21730.3
|
717.64
|
11.56
|
1.09
|
2.16
|
6.56
|
0.33
|
1985
|
24228.1
|
746.84
|
11.75
|
1.04
|
2.69
|
7.27
|
0.37
|
1986
|
26159.5
|
839.95
|
11.96
|
1.12
|
3.2
|
8.22
|
0.39
|
1987
|
29176.8
|
943.34
|
12.19
|
1.12
|
3.89
|
9.49
|
0.41
|
1988
|
33174.0
|
1098.42
|
12.41
|
1.16
|
5.03
|
11.18
|
0.45
|
1989
|
33818.4
|
1283.66
|
12.63
|
1.17
|
6.96
|
13.92
|
0.5
|
1990
|
35669.0
|
1518.00
|
12.77
|
1.18
|
7.45
|
14.32
|
0.52
|
1991
|
38603.2
|
1627.41
|
12.97
|
1.07
|
9.31
|
16.63
|
0.56
|
1992
|
44396.8
|
1847.75
|
13.16
|
1.14
|
11.33
|
18.89
|
0.6
|
1993
|
50194.8
|
1948.86
|
13.33
|
1.05
|
16.61
|
24.08
|
0.69
|
1994
|
57023.7
|
2178.43
|
13.52
|
1.12
|
21.71
|
26.47
|
0.82
|
1995
|
62879.7
|
2392.85
|
13.69
|
1.10
|
28.24
|
30.37
|
0.93
|
1996
|
67884.6
|
2715.44
|
13.87
|
1.13
|
35.16
|
35.16
|
1
|
1997
|
73315.4
|
3077.22
|
14.05
|
1.13
|
42.57
|
41.73
|
1.02
|
|
|
|
14.05
|
|
|
|
|
参考文献:U.K.Hoffmeyer & T.R.McCarthy:Financing Health Car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杜乐勋 赵郁馨 石 光 高广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