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科研所汇编了毛主席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中国出版科研所汇编了毛主席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1年2月6日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开展了“三化”主题教育活动,“三化”是指:认真化理念、制度化建设、精细化管理。

在“精细化管理”的读本中,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汇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刘少奇、陈云、革命前辈、各界名人、企业家和管理学专家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详见:
“三化”主题教育活动 >> 精细化管理
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ztjj/shjy/gl/
1、毛泽东同志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2、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3、江泽民同志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4、胡锦涛同志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5、刘少奇、陈云同志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6、革命前辈和各界名人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7、企业家和管理学专家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

其中,《毛泽东同志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的读本内容是:
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ztjj/shjy/gl/201007/t20100715_74114.html
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42页

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战斗中要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夺取,总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7页

党的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遇事要拿出办法,以建立领导的中枢。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89页

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29页

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42页

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不然就不容易找到门路。
《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60页

如果我们观察问题是走马看花的,各样都弄一点,这只是空花费了时间,一事无成。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1页

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自然,要把界限划好,必须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对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应该采取分析研究的态度。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44页

会议要讨论实际问题,作出决定。
开会时要使到会的人尽量发表意见。有争论的问题,要把是非弄明白,不要调和敷衍。一次不能解决的,二次再议(以不妨碍工作为条件),以期得到明晰的结论。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89—90页

第一,会议要政治化实际化。
第二,要把会议的重大意义时常对同志们提醒,尤其是新党员及工作不积极的党员。
第三,决议不要轻易,一成决议,就要坚决执行。
第四,上级机关要勤快答复下级机关的问题,不要拖延太长,失了热气。
第五,负责人事先要准备议事日程,议事日程要具体化;对问题的内容和环境先要调查清楚,并对于怎样解决先要想一想。
第六,主席指导会议要采用很好的技术,要引导群众的讨论潮流奔赴到某一问题;但有重要意义的超出题外的发展,不但不要大杀风景地去喝止他,而且要珍重地捉住这一发展的要点,介绍给大众,成立新的议题。这样会议才有生趣,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同时会议也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意义。
第七,废止封建的会场秩序。共产党的会场要是反映无产阶级之积极活泼的爽快的精神,把这些做成秩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92页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39页

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40页

会前要作充分的准备。
每次代表会议只应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此外,可以有一个两个次要的问题。讨论主要问题的时间要多些,讨论次要问题的时间要少些。倘若每次提出好几个大问题来讨论,就会使会议得不到结果。
毛泽东《乡苏怎样工作?》(1934年4月10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48页

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
毛泽东《关于总结财经工作经验给谢觉哉的信》(1941年8月22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9页

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及前委的领导同志们,在对自己领导的各项重要工作发出决议或指示之后,应当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的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现在是成千万的人民群众依照党所指出的方向向着封建的买办的反动制度展开进攻的时候,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不但指出斗争的方向,规定斗争的任务,而且必须总结具体的经验,向群众迅速传播这些经验,使正确的获得推广,错误的不致重犯。
毛泽东《山西崞县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1948年3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80页

在干部会议中和在工作中,必须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具体情况,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当地当时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1948年5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331页

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40页

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40—1441页

开会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样,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作准备。有些地方开干部会,事前不准备好报告和决议草案,等开会的人到了才临时凑合,好像“兵马已到,粮草未备”,这是不好的。如果没有准备,就不要急于开会。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43页

必须反对形式主义,每次会议要有充分准备,要有中心内容,要切切实实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为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当作一件大事去办,否则将损害党的政治威信。
毛泽东《关于各地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9月4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337页

领导要能够适合客观发展的规律。如果领导得好一些,适合客观规律好一些,缺点错误就少一些,工作也就好一些。如果领导得差一些,适合客观规律差一些,工作也就差一些。所以,我们要注意领导方法,各个党派、工商联,中央同地方,都要注意用什么方法使大家更觉悟一些。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500—501页

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对于自己所管区域的工作,不采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一分为二,既有成绩,也有缺点错误),只研究成绩一方面,不研究缺点错误一方面。只爱听赞扬的话,不爱听批评的话。对于外省、外市、外区、别的单位的工作,很少有兴趣组织得力高级中级干部去虚心地认真地加以考察,以便和本省、本市、本区、本单位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改进。永远限于本地区本单位这个狭隘世界,不能打开自己的眼界,不知还有别的新天地,这叫做夜郎自大。对外国人、外地人以及中央派下去的人,只让看好的,不让看坏的。只向他们谈成绩,不向他们谈缺点及错误,要谈也谈得不深刻,敷衍几句了事。中央多次对同志们提出这个问题,认为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事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普通常识。但是,中央和各地同志中,有许多人却很少认真地用这种观点去思索去工作。他们的头脑,长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而不能解脱。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斗争(两分法)、矛盾着对立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走向它们的反面,这样一个真理;就是人们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只见成绩,不见缺点,只愿听好话,不愿听批评话,自己不愿意批评(对自己的两分法),更怕别人批评。
毛泽东《加强相互学习,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1963年12月13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7—348页

对于任何有缺点的人,犯过错误的人,不仅要看他改不改,而且要帮助他改,一为看,二为帮。如果只是看,站在那里不动,看你怎么样,你搞得好那也好,你搞得不好该你遭殃。这种态度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是积极的态度。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92页

抓两头带中间。这是一个很好的领导方法。任何一种情况都有两头,即是有先进和落后,中间的状态又总是占多数。抓住两头就把中间带动起来了。这是一个辩证的方法,抓两头,抓先进和落后,就是抓住了两个对立面。
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49页

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97页

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在组织中在斗争行动中发生正确关系的思想,正确的领导意见只能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思想,在领导意见见之实行时要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互相结合的思想,都必须在这次整风中普遍地加以宣传,借以纠正干部中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使这种领导核心同广大群众密切地结合起来,因而使自己的领导变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而欢喜主观主义地自作聪明地发表许多意见,因而使自己的意见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论。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这次整风,必须纠正这些缺点,在整风学习、检查工作、审查干部中学会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并在以后应用此种方法于一切工作。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99—900页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一般号召),又拿这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告诉别人也这样做),然后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群众。同志们在这次整风中应该这样去做,在任何工作中也应该这样去做。比较好的领导,就是从比较善于这样去做而得到的。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900页

现在各方面的工作都注意计算数字,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特别是在整风、审干、生产等方面成绩更大。主要是由于实行了首长负责、亲自动手,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等等方法。我们要使每个同志都懂得,如果作风不改变,不仅个人无成就,大则会使革命丧失前途。我们都要有这样的信心,凡是作风不好的犯错误的同志,都可以改变,都是有光明前途的。
毛泽东《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1944年3月5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97页

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97页

凡人(包括共产党员)都只能根据自己的见闻即经验作为说话,做事,打主意,定计划的出发点或方法论,故注意吸收新的经验甚为重要,未见未闻的,连梦也不会作。
毛泽东《关于总结财经工作经验给谢觉哉的信》(1941年8月22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69页

什么事都需要经验,什么好的政策都是经验之总结。
毛泽东《关于整顿三风》(1942年4月20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17页

关于总结经验,我们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不能够罗列很多事情,而是要抓住重点,从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总结。这样总结,会给我们全党一个推动力,使我们的工作比过去做得更好些。
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6页

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成绩。我们的工作是做得正确的,但是也犯过一些错误。在这次大会上,需要把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经验,加以总结,使那些有益的经验得到推广,而从那些错误的经验中取得教训。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15页


另外,在《企业家和管理学专家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论述》中,中国出版科研所也转载了本人有关精细管理工程的论述:
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ztjj/shjy/gl/201007/t20100719_74242.html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
——刘先明(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

不过,这一转载有一点不准确,准确地转载应该是参照中国法院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文中的对应内容: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904/20/353567.shtml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2001年提出的“精细管理工程”的内容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

结合本人主讲的“精细管理工程”,我认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三化”中的“认真化理念”是“精细化管理”的指南和动力,“制度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表现形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三化”主题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出版科研的优势,从认真化理念、制度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等三个方面,分别汇编了我国几代领导人、革命前辈、各界名人、企业家和管理学专家等的论述,内容丰富,不仅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三化”主题教育活动时的好读本,也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推进精细化管理时的好读本。

附、刘先明简介: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襄樊学院客座教授,苏州胥城大厦、书香连锁酒店等单位的企业文化顾问。湖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学术顾问。
2001年创立了“精细管理工程”、首创性提出了“岗位主人翁”的新概念; 2005年首创性提出了煤矿领导“捆绑式下井”的新观点。上海铁路局、九寨沟风景区等40多家单位借鉴了精细管理工程。2002年在天津、东莞两民营企业首创实践了“签约总裁”和“签约总经理”的咨询新方式。
曾为大庆油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海尔、海信、美的、红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20工厂、北京空军十总队、中船重工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储粮、中平能化集团易成新材料公司、胥城大厦、书香连锁酒店、辽河油田、中原油田、上海石化、吉林石化、天津石化、首都机场、上海铁路局、北京京煤集团、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大庆燃气、山东农行、吉林邮政、四川电力、深圳卫视、潍坊报业集团、潍坊地税局、新华联集团、中建三局、中铁四局、安徽交通投资集团、湖北路桥公司、内蒙古移动、北京贝尔、北京朗姿服装、上海医药、海南永青、安徽和威、锦州航星集团、黄山永佳集团、陕西北元化工集团、山东鲁西化工等百余家企业提供了企业文化、精细管理工程、文化营销、品牌推广、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咨询、培训服务。
曾被中国企业评价协会(隶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活动的评审工作专家;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培训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企业管理咨询大师;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行业百名功勋人物”;2009年被推荐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或建国60周年创新人物”;入围2010“创业中国年度十大创新人物”;2010年被授予“中国经济建设特殊贡献人物”荣誉称号;享有“红色咨询师”的雅称。
电话:13910823978;qq:275399245;msn:[email protected]: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