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细化管理及其在银行监管中的实践 摘要:精细化管理源于制造业,后应用于服务业,进入金融业仅仅是最近几年的新鲜事物。精细化管理在制造业里是生产成本的精细化控制、生产流程工艺的精细化改进、产品质量的精细化把握,现代化的机器设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精细化管理进入服务业,起着重要作用的核心变成了人,所以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尤其得到重视,因为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关键就在于精细化理念的贯彻与落实。随着社会进步和管理方面的要求,精细化管理是管理法制化的必由之路。本文详细介绍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设计及其在银行监管中的实践。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路径依赖;原则;设计;银行监管;实践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其三大原则 精细化管理思想起源于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泰勒通过对工人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总结了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定额,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 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者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正式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提出管理从生产线细化开始的思路,并在其生产实践中践行,获得巨大成功。随后,日本企业以精益求精的理念号召,切实改进产品质量,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精细化管理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 2005年,汪中求在中国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这个层次主要发生在创业阶段,凭借个人魅力和提倡好汉精神,靠人治进行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这个层次主要发生在成长阶段,把经验变成规则,把规则变成习惯,依靠法治精神,实行精细化管理。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这个阶段是企业管理中的最高阶段,组织及其成员有共同信仰,员工忠诚度极高,依靠文治精神,实现无为而治。 自古以来,管理作为哲学和艺术,总被世人研来讨去,于是拥现出了无数的管理论著和管理模式,但大多数如同候鸟一般,从黎明飞至黄昏,激荡之情便归于静默。如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流程再造、零库存管理、无边界管理、SCM(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等等,每一种模式基本上都掀起过一阵热潮,热潮过后留下更多的是:无奈的沉寂与渐趋理性的思考。 与众多管理不同的是,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他不仅符合科学管理规律,而且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具有自我纠偏的持续改进精神。其实,在中国,精细化管理思想元素,早已有之,如《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又如《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再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是《道德经》中关于做事的态度。 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每天进步1%,一年365天,进步1×(1+1%)×365=3778.3%;如果每个程序错误1%,经过10个程序后,错误就会放大到1×(1-1%)×10=90.5%!可见,细节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精细化管理一般遵循三大原则:分工合作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和造物即造人原则。 分工合作原则:分工体现了个人差异和职责所在,充分发挥了单兵作战能力,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合作体现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应对复杂事件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那些简单的、常规的、非智力型的、外围的、确定型的工作要分工,那些复杂的、非常规的、智力型的、核心的不确定型的工作要合作。 持续改进原则:持续改进原则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1]中的第六条。持续改进是一个组织永恒的目标。通过对战略和战术策划的持续改进,制订并实现更具竞争力的战术计划;通过对实际的和具有挑战性目标的持续改进,结合现实资源促使目标得以实现;通过对过程的持续改进,使涉及组织的全体员工,获得更多的工具、机会和激励,从而改进系统中的产品、过程和体系。 造物即造人原则:放眼世界,大凡优胜企业几乎都有一部培训史,都热衷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美国企业每年在培训上的花费大约在30亿美元左右,约占雇员平均工资收入的5%。据统计,目前全美已有1200多家跨国公司开办了管理学院。日本更是以重视人才而著称于世,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座右铭是“造物之前先造人”。英国一些企业家认为,企业不仅要组织员工创造财富,同时也要为员工提供学习的经历。这种理念将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人类的面貌,优化人类的素质,因此被称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二、精细化管理的设计及其路径依赖 精细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为了更好的理解路径依赖,我们举两个例证加以说明。 例证一:路径依赖导致猴子自我强化效应。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例证二:路径依赖导致美国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等于两匹马屁股的宽度。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而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它的军队所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它告诉我们,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基于路径依赖思想,精细化管理设计本身的路径依赖是什么呢? 路径依赖一:领导的绝对参与。这是精细化管理设计的重要前提之一。一是领导要有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如果领导没有精细化管理理念,那么所有的规则,都不可能系统化和精细化,更不可能使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等管理手段。二是领导要掌握精细化管理的三大原则。充分了解每个员工的个性差异,实现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并根据个性变化,持续加以改进,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精神,从而构建“事事有人管,人人能管事”的组织,促使各部门(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路径依赖二:员工的绝对忠诚。这是精细化管理设计的重要前提之二。一是要培养一批对组织高度忠诚的员工。如果组织内,员工纪律涣散,三心二意,那么,这个组织离倒闭就不会太远了,更谈不上什么精细化管理了。二是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极高的员工。光有忠诚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忠诚的能力。 路径依赖三:制度的绝对执行。这是精细化管理设计的重要前提之三。一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流程。既要有宏观的制度框架,更要有微观的操作流程,并且,这种制度和流程永远处于持续改进过程中。二是要建立一支持续有力的执行队伍。好的制度历来就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叫喊出来的,所以,制度的执行是法制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有了领导的绝对参与、员工的绝对忠诚和制度的绝对执行,精细化管理的设计和实现,就变得顺理成章了。通过领导的参与,可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通过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通过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可以增强领导的参与度,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精细化管理的设计,就好比是计算机程序设计。 在程序设计中,我们首先要明确一项具体任务,称之为“系统”,详细写出“系统说明书”,叫做“业务需求”;在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作功能设计,也叫系统设计,明确“系统”的主要功能;根据功能设计,决定采用什么计算机,在什么操作系统上,用什么程序设计语言等计算机运行环境;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各种条件下的流程变化,作出详细设计;根据详细设计,采用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把每个功能模块的计算机执行步骤写出来,这就是子模块或子程序设计;根据功能需求,把这些设计好的子程序连接起来,用模拟数据测试,并进行持续改进;另外,还要根据人机友好原则,作操作界面设计,帮助信息提示,交付用户使用,有效的跟踪维护手段等。 三、精细化管理在银行监管中的实践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门有效的管理学问,已经从企业推广到了各行各业,其成功的案例和经验遍布世界各地。随着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越来越成为现实。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确立了“四四六”监管理念、目标和标准,通过“1104工程”,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信息化监管系统,能够比较有效的监测到银行业潜在的风险行业、风险客户等风险点,从而比较精确的确定现场检查的核心部位,实现了“精确制导,准确打击”的目标,尤其是通过“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指导性文件的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银行业货款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同时,也实现了货款流向精细化管理,有效的防止了货款的超贷、挪用和风险,有力的扼住了不良贷款“咽喉”;通过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等四大监管新工具的推行,银行监管精细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刘明康主席一再强调,监管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加快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监管政策的前瞻性、深入性和有效性,着力增强改革发展的科学性、持续性和稳健性,着力布控防范区域性风险,确保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监管人员要有“金融卫士”的坚定气概,要有“敬业、进取、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要有“精、严、实、细、廉”的良好作风。在监管工作方面,各种分类监管、差别监管措施相继出台;各类行业风险、客户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风险监测伴随始终;各种压力测试、偏离度检查等技术手段即时登场;从上到下,领导参与度越来越大,精细化监管的氛围初步形成;通过几年实战练兵,监管队伍的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员工忠诚度越来越高;通过几年的建章立制和持续改进,监管已经初步走向法制化,制度执行力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在中国银行监管事业中,精细化管理的雏形已经形成,只要建立并通过持续改进措施,持续完善监管工作、反腐倡廉工作等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制度保障,持续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从而持续提高执行力,用银行监管的六条标准不断提升自我纠偏能力,就能够逐步实现银行监管事业的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于昕. 基层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D]:[硕士学位论文]. 济 南:山东大学2006. 2、温德诚. 精细化管理实践手册[S]. 新华出版社. 2009. 3、韩强. 差异化策略在农业银行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银行. 2009: 39. 4、何勇. 把握细节: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M] . 2 0 0 7 : 32~34. 5、李军. 精细化管理的价值观[J].金融家论坛. 2007: 37. 6、臧迎清, 王啸宇. 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策略探讨[J]. 管理方略. 2009: 39~40. 7、中国工商银行三峡分行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理论 思考[J].金融论坛. 2006: 20~24. 8、蔡剑峰.试论精细化管理[J]. 管理方略. 2009: 44. 9、杨毅.论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J]. 金融实务. 2007: 42~44. 10、黄瑞峰银行精细化管理的“路径依赖”与通路设计金融实务[J]. 2008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