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天津滨海新区李新民
科学的正确定义:科学是一种学说或理论,这种学说或理论已被实验所检验并能真实地反映世界,并能预言今后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运动结果。科学的特点:科学是开放的,民主的,并且要接受各种批判和自我批判。科学发展史已证明:科学就是在开放,民主和批判中发展前进的;反之科学就倒退。科学既然是一种理论,它就不是各种理论的混合体。科学应是理论统一的,形式一致的。任何理论想要成为科学它就必须使其自身的理论和科学已有的理论统一,形式一致;实验检验是必须的,它还必须做到能给出客观规律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结果。新理论不能与科学理论严重的冲突,如果观察和实验都支持新理论,则科学就需要变革或革命。然而科学的现状是各种理论相互排斥和矛盾,为了统一它们,科学工作者不得不假设很多概念,不得不给物质和运动很多功能和神奇的作用,使得科学具有神一样的功能。对科学的批判,不是对科学的全面否定,而是否定不合理的理论和假设,批判僵化的,被数学奴役的思想;批判垄断官僚的科学作风,批判腐败的科学体系。
科学是人类认识大自然而总结的一部百科全书,由于大自然的秘密隐藏在现象的深处,人类不可能很快地发现它和认识它。有些秘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显现,于是人们通过对现象观察后进行合理化的抽象和理想化,使系统内较混乱的,错综复杂的运动和关系进行简化,使系统可以忽略掉的运动和作用进行理想化抽象。系统被忽略掉的运动和作用被看做是不存在的,这种理想化抽象的理论是为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所必须的。从此科学从经验积累得到对客观的认识进入到从数理逻辑推论得到对客观的认识,并且一直到今天。这是科学几百年一直采用的方法,也使得科学从最原始的观察,经验总结,数据图表,几何放样过渡到数学和科学的统一。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 所有经过数理逻辑演绎的理论都是局域系统的近似和抽象,因此,它们是对系统不完备的描述,或者说是不全面的描述。忽略掉的运动和作用必然是存在的,当科学进入它们的运动和作用不再可忽略的领域时,科学马上就会出现困惑和疑难。现代科学出现的困惑和难题绝大部分是数学和旧理论解释新问题带来的,主要在于科学家陶醉在数学为物理世界带来简单和美感时,却忘了被他们忽略掉的东西。从这一点看,用一个数理逻辑理论或一套数学方程来全面描述宇宙可以说是痴心妄想。数学虽然给科学带来了方便和定量的结果,但是损失了一些定性的结果。任何方法都不会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现在我们知道了——物理方程是对系统理想化的抽象后形成的,我们就可以给相对论下一个定论。
1因为,真空不空,真空对光等一切运动体都有影响,并且在宇宙系统真空的影响不可忽略;或者说真空对光速不能抽象为绝对的真空。因为狭义相对论讨论的是:在理想化的绝对真空中运动的理想光速。对宇宙这个大系统来说,真空对光运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是不能理想化的忽略掉。因此,可以断定:狭义相对论是纯数学游戏。
2 广义相对论虽然没有对空间进行理想化抽象,但是,广义相对论是用等效原理将引力在空间大小的分布,转化为物体周围空间的不同弯曲率,将物理问题转变为几何问题,将物理图像转变为数学图像进行定量描述。等效原理是引力通向几何化的桥梁,几何图像是引力的的立体几何放样(放样,放大样都是土木工程术语),并且是以时间变化的立体几何放样。
很多人认为:科学不需要批判,人们的正确思想和行为是以科学为依据的。把纯数学的游戏当成物理存在,把从物理图像转变成的几何图像也认为是物理存在,是科学常常犯的错误,也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对此必须批判。科学需要评判,并且要迎接和欢迎批判,不然科学就不会发展与进步。如果科学不许批判和反对的声音,只容得下赞扬和崇拜,科学就变成了宗教,科学家就成了教主和教皇了;这时的科学就走向了官僚,垄断和腐败。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的主人,是因为我们在长期寻找工具,这些工具赋予我们认识和利用各种事物更大的力量。不光是人类能寻找工具,很多植物和动物也能利用环境寻找工具。所以说科学不是人类独有的,一些动物也能总结出一套“科学”思想和方法,并代代相传。这也告诉我们:人人都能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对任何人没有禁区,除非法律禁止。《人民日报》:科学除了我们熟知的那些功用,还体现着一种理念、一种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尽管上述观点表现了对科学的不同理解,但都是从科学活动中升华出来的精神产物,反映着科学的内在要求,在相当大程度上预示着科学的方向,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同时,科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严密论证的求真求实精神,一种严格检验的理性批判精神,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创造创新精神。这种理念和精神凝炼成现代科学的品格,成为人类文明大道上的熊熊火炬,不仅照亮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漫漫长路,而且照亮了人类探索自身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科学的精神还有:批判的精神。科学不是那个圣人或大师发明的。科学是人们寻找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秘密并加以说明或总结。做科学研究的人都有幼稚的想法,认为自己拥有了绝对的真理,一旦接受批判,这些东西会一文不值。对一些权威的科学思想,中国科学界表现出不批判,而是崇拜,因为现在中国科学已经没有了思想和灵魂,是西方科学的附体。中国科学把封建王朝愚弄百姓的那套行为带进科学:官科真正的科学;民科伪科学。因为,官与民永远是对立的;所以,真科学与伪科学永远是对立的。所谓的官科想告诉人们:政府部门掌握着科学,真理在官府部门手里;民众无能做科学,民众手里无真理;民众连动物都不如,如此混蛋的强盗逻辑是中国科学的最大祸害。这是中国科学的特色,是中国科学腐败的衍生意识。在中国,这些成天叫喊官科和民科的人,他们往往不知道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如何运作的?科学的发展与进步靠的是什么?这些人不知道:科学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他们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概念,却没有科学的概念。其实,科学更是一种精神。——《人民日报》。中国科研人员有几个真正踏踏实实搞科学研究,他们的时间都用在拉关系,走门路,为了科研经费忙绿着。跑来经费也要上贡20%到50%,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把经费花掉或者消费掉。科研项目得奖,科研项目人员只能在一等奖第20名以后排名,前20名被几层的经费审批者分摊了。项目越大,分摊奖项的人越多,包括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和协作单位,项目人排名越往后。如此的中国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运作,有谁还能塌下心来做科研,真是干了也白干,还不如写几篇论文对自己有提升。我在这里讲的科研不是技术研发。科研是容许失败的,技术研发一般是不容许失败的,技术研发是要出产品的。中国科学已不是腐败问题了,而是不作为的问题了。中国已丧失科研能力了,一些科研成果主要是借助国外的卫星,大型探测设备的国际合作项目获得的,充其量也是为外国人做嫁衣。
科学是一个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最混乱的概念和范畴。在中国,科学又被打上阶级的烙印,把做科学的行为分为:民科与官科。在中国科学的舞台上,只许官科放火,不许民科点灯。科学工作者不作为,又不许他人作为。科学工作者牢牢地把握着科学的话语权,对来自大众的科学行为,他们挥舞民科和伪科学的大棒进行打击。教育工作者,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受之影响的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媒体等广泛的社会机构,团体和人群对科学的认识也是混乱不统一的。只有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对科学了解不太多的大多数民众和中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是一致的——科学就是发现大自然秘密的学问。这是对科学最朴素,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理解和认识。然而,随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真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特别是科教界更是如此。是他们往往不知道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在他们不作为的行为下,他们搞不清楚:到如今科学都是从现象(实验与观测)和数理逻辑总结出来的理论组成的,各理论各学科之间相互对立矛盾重重;科学还没有总结出支持所有运动的本质规律。因此,所有理论组成的现代科学,不是对客观规律的近似,就是对客观规律的歪曲;不是经验科学和实验科学,就是数理逻辑科学,或者就是主观意识的产物,都是伪科学( 一部分是相对真理,一部分是假真理)。还没有达到绝对真理;还没有上升到原理理论的科学高度。所以,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也不容许作为检验新理论的标准;更不能拿大师的思想和意识作标准。科学的最终目的是绝对真理,就是将科学理论全部统一到绝对真理中,这也是科学的顶峰,也是科学的终结。那些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诈骗行为的,所谓的伪科学不在科学批判的讨论中。美著名天文学家Carl.Edward.Sagan说:“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具有改正错误的内在机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对科学过于夸张的描述,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时刻在进行自我批判,时刻将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的思想进行比较。当我们自我放纵和放弃自我批判时,当我们将希望和事实混为一谈时,我们就滑入了假科学和迷信的泥沼”。“除纯数学,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认为是确定的,何况有很多东西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更何况科学是理想化抽象的产物!甚至有的科学理论连合理的抽象都抛弃,直接用假设的概念经过数学方程去得到结果。如:狭义相对论。
用“相对论是绝对的真理,量子力学是绝对的真理”的言论来反对和逃避批判是最愚蠢,最无知的表现。任何理论都必须接受批判,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的真理。批判不是打到,不批不明,批判是去伪存真。
经过数学抽象的物理世界是理想化的世界,这种理想化的世界是物理世界的主要轮廓(抓住主要矛盾),不是全部(包括细节);在这样理想的物理世界中,就可以发挥出数学逻辑推理的功能,通过推理可以间接地获取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和图像。毕竟数学是工具,而不是物理运动和图像。如果不加考虑地将数学功能代替物理功能,数学图像代替物理图像,科学必将走向死胡同。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困难就是将波的数学图像看成是物理图像造成的。不要认为数学完备的物理理论体系一定是科学的,占星术也有完整的数学,可从来没有成为科学。科学的怪现象之一:已公认——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量子力学;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科学家称:“量子力学是绝对的真理,世界是量子世界,宇宙是量子宇宙。”这就是说,他们把没有认识清的东西当成绝对真理。量子力学的实质是:通过一个叫做德布罗意波的假设,将电子受电场力的周期运动的形式转变为经典简谐波函数的形式,使波函数带有物质的质量,动量和能量等物理量,由此形成量子力学,这就是对量子力学的真实解读。目前,对量子力学的解释是五花八门,正统派解释需要意识参与力学过程。其实,如果你把量子力学当成数学,你就能解读量子力学;如果你把量子力学当成物理,你就永远读不懂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思想和广义相对论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将物理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和计算。这就是为什么量子力学难学,难教。学量子力学必须要有:高中数学,微积分,常偏微分方程,矢量微分,数学物理方法,特殊函数论,矩阵代数和群伦的数学基础。这些数学准备要占去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20年的时间。在中国只有物理专业研究生阶段才能系统地学习量子力学基础,而这些是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理论。量子力学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应用,已形成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的研究生还在打基础。年轻科研人员打基础,老的科研人员又不作为,所有对量子力学的批判和探讨都是在中国科学外围进行的。广义相对论也是这样,中国科学界从没有对它进行争鸣和批判,所有的批判都来自民间和国外。
现在学术界(包括中国),抵制相对论,量子力学及有关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创新与批判!在中国,科学界抵制一切对现有科学体系的批判,有些专家甚至把抵制创新和批判的行为扩展到各种舆论渠道,以媒体和互联网最多。这些无所事事,不作为的专家往往拿出你读不懂量子力学,读不懂广义相对论,数学基础差的论点反驳批判的言论。国家(国民)拿出大量的资金发展科教事业,30多年了,教育没有搞上去,我们的大学生只是换了一个环境读书,大学生的水平急剧下滑,与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都差很大。现在中国每年培养几百万大学生,30年累计培养的大学生数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数。这么多大学生也就是比中学生多读了几本书,思想,精神,世界观,价值观,身体,劳动,技术,理论,创造力,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艺术所有的方面与中学生没有多大的改变。甚至心理更狭隘,更自私,更暴力,更懒惰,更好高骛远。教育培养的是劳动者,不是精神贵族。教育培养的是爱国者,不是汉奸和叛徒。有资料显示:我国所有的原创技术(不多)研发都是吃70年代以前科学原创的老本,甚至吃工农兵大学生那一代人的老本。教育完了,而教育工作者几乎都进入资产阶级。30多年了,科学发展是零,甚至是倒退。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工作者已经是不作为的科学研究模式工作。经费每年增加,设备经常翻新,国家实验室一年比一年多,院士,博士,教授一年比一年多,国际著名刊物发表的论文一年比一年多,国际合作的项目一年比一年多,留过洋的博士一年比一年多,而塌下心来做科学研究的人一年比一年少,现在几乎绝迹了。科学被践踏,科学工作者却早已成为中产以上阶级,管理者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翁。30年的教育和科研,30年的泪流满面,30年的国民心痛,30年的民族悲哀。中国的教育思想抽去了教育和科学的脊梁,抽去了民族的脊梁。只听赞歌,怕听悲歌。什么希望小学了,什么资助山区学生了。这些都是政府的责任,怎么能让大众承担?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国民的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法律规定的。为什么没有媒体批评政府的失职?为什么没有人要求政府承担责任?政府是国民的领头羊,政府在圈地圈钱,全国各行各业也都在追随,教育界和科学界更是紧紧追随。公共事业单位,教育,科学事业单位,电视,广播,报纸,学术刊物都成了敛钱的工具。国家在钱的旗帜下,在吃的歌声中前进,吃出个大中华,吃出个大帝国。吃的海空山空,再去吃欧洲和美国,把一切发达国家全吃败。中国人有如此尖端的武器和本领,还要科学干什么,还有航空母舰干什么,中国人一张嘴就把敌人吃回去了,不吃不是中国人。
科学不单是理论有错误问题,特别是基本概念模糊,定义随意和不确切,物理图像模糊甚至无物理图像,把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作为检验一切理论的标准。在狭义相对论中,批判最多的是Lorentz变换。说白了,它就是中学物理的速度合成法制,只不过速度换成了光速。速度合成即简单,又无人知晓。很简单,谁看过两辆汽车的速度合成为一辆汽车的速度?速度合成是要有条件的:一个运动体的速度被另一个运动体速度作用后才能合成,例如,一条横渡小河的船,速度是v,小河流水速度是V,经过速度合成法制得到小船的实际速度U,这个U就是Lorentz变换,不信你可推导一下。也就是说,Lorentz变换不是速度的变换,而是一个运动体的速度被另一个运动体速度的影响。车速和车速无法影响,形不成Lorentz变换;河水速度能影响船速,能形成Lorentz变换。再例如:月球速度v,光速是c,月球的速度能影响地球接受到的光速是C,能形成Lorentz变换,这个C正是光速的Lorentz变换。由于公式编辑比较麻烦,我就不给出推导过程了,感兴趣的人可以私下推导一下。狭义相对论通过Lorentz变换,变换出很多神奇的物理功能: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时间膨胀,距离收缩等。Lorentz变换是光速被另一个运动体影响的变化率,跟质量没有关系。我认为科学第一难题是:如此简单的速度合成法制——Lorentz变换为什么会愚弄科学近百年。下面我就科学基础物理学的垃圾认识进行批判。
一 质量和能量的批判
科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只是存在形式不同,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并且,真空可以产生质量,质量有生有灭。
质量是物质存在多少的物理量,能量是运动体作功多少的物理量。质量是存在物理量,能量是描述物理量,两者不能相互转化。物理学对能量的定义是含糊不清的,不确切的,并且是随意延拓的。物理学对能量的的定义是动能和势能的储存,能量的释放是动能和势能的释放。物理学也认为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即能量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量,能量是更基本的物理量的表现形式,运动是本质,能量是形式。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科学前沿的探索中,能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定义或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这有驳科学基础对能量的定义,或者说科学基础对能量的定义不确切的。如果将光能看成是光子的动能和势能的表现,则不好理解,何况科学并没有光子运动任何论述。物理学延拓出来的大量的能量概念,如电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结合能,弹性势能,真空能,暗能量,零点能量,能量均分等等。能量到底是存在的客体还是运动或力的表现形式,这是科学最根本的问题,科学的所有问题和探索都是围绕着能量问题展开的。现在科学对能量定义含糊,认识不清使得科学中的很多问题,甚至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都没有清晰的物理图象。例如,物理学认为,弹簧的能量是弹性势能的储备,实际上清晰的物理图象是弹簧的能量是弹性力的储备;能量是力的表现形式,运动是本质。
物质的动能和势能的释放是以作用力的形式施加到其它物体的,是一种力(运动)的表现。各种电磁波,如光和热辐射是能量子的运动的表现,从光源和热源发出的能量子是随时间自由膨胀的,膨胀力是逐渐衰减的;先发出的能量子先膨胀先衰减,后发出的能量子后膨胀后衰减;后发出的能量子的膨胀力大于先发出的能量子,后面的能量子依靠膨胀力不断推着前面的能量子前进,形成光和热辐射的运动。系统内能量子密度高,膨胀力就大,表现的温度就高,能量也高,对系统内的物质分子的作用力也就大,使得系统内分子的速度增高。从表面上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和振动频率就越高,好像分子运动的快慢决定了系统温度的大小。以此我们得出推论:热是能量子运动或膨胀力的表现,温度是由能量子密度决定的。因此,电磁波的能量是膨胀力的储备或释放,能量子膨胀力是电磁波能量的本质,电磁波能量是膨胀力作用的表现。我们得到:自然界所有的能量都是客体存在的一种力(运动)的储存或释放。质量是物质多少的度量,能量是运动体释放作用力大小的度量。质能转换是让存在物理量和描述物理量之间进行转换,多少和大小如何转换?质量如何消失为作用力?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本文首次提出物理量有存在量和描述量,是一种认识的进步。最后给出能量的定义:能量分两种形式,1物质运动的储存或释放;2 电磁波运动的储存或释放。由于能量是运动的储存或释放,动能不是无限的,所以能量不是无限可释放的。现代科学中的真可能,暗能量,宇宙常数具有无限(时间)的能量释放是必须评判的。
二 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之批判
以上能量的概念被描述的非常清楚,能量是一个运动体对另一个运动体做功能力的度量。由于真空不空,特别是真空还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波CMB,它们都会对运动体有阻尼作用。因此,能量守恒定律不成立。当系统可以忽略其阻尼作用,在这种忽略阻尼作用的理想化系统,能量守恒定律成立。由于真空不空,特别是真空还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波CMB,它们都会对运动体有阻尼作用的原因,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也是近似成立。我们知道:大自然根本不存在绝对刚体;电子和质子也不是绝对的刚体;同时,空间的CMB和真空的对运动物体的阻尼作用,动量守恒定律也不成立。当将系统理想化后,动量守恒定律才能成立。角动量守恒定律也是要求系统理想化。科学必须放弃这三个近似定律作为科学的绝对标准。
三 对科学唯物质观的批判
物质是客观的唯一存在,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这是科学坚定的信念,是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然而,根据科学已有的结果,我们能推论非物质的存在,说得更准确些,我们必须把运动体分成两类:物质的运动和非物质的运动,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运动。现代科学已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等粒子组成的,微观物质粒子无不是在高速的加速运动中,这些粒子的高速运动组成了物质。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质子作高频振动,电子和质子还在高速的自旋中,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加速运动。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惯性运动,世界上也不存在惯性运动,也不存在惯性系。改变运动状态就要有外力作用,就要消耗外部能量。一个运动物体在那运动,你偏要改变它的运动状态,是你破坏了人家(物体)的运动状态,你还说人家有个性(惯性),这是不讲道理的说法。匀速运动的惯性系根本就不存在,宇宙运动,微观运动,宏观运动和生命运动根本就找不出匀速运动。所谓的惯性力是物体受外力才能表现出来的,它(惯性力)是这个外力的反作用力,即惯性力是-F而不是F。物理学对惯性力的方向描述有错误——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的惯性力其实是外力,而惯性力与F=m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于质量m的物体,F是外力(引力也是外力),在受到F或引力作用时,m还是那个m,它(质量)不会因外力的不同而不同,即外力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如果你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你必须消耗力或能量去作用于这个物体才能实现,而这个作用于物体的外力,不管它是什么力(也包括引力),因此没有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之分。由于真空不空和空间存在各种电磁波和宇宙射线,真空和空间必然对物体运动有阻尼作用,因此,F=ma只能是一个近似公式。惯性到底存不存在或是一个虚的物理量,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深邃的物理基础问题,关系到广义相对论的存活的问题。匀速或静止状态就是惯性吗?世界上有这种运动状态吗?真空和空间不空,真空和空间存在某种客体,不是虚存在,而是实体存在;有这种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物质的绝对静止和匀速状态,真空或空间对运动体的阻尼不可能让这种运动保持,所以,所有的运动都是加速运动。而物质的加速运动,必须要有外部能量或外力来提供。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电子和质子的自旋运动都是高加速度的运动,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吧!电子和质子的加速运动必然和空间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真空为物质运动体提供能源,物质和空间(包括真空)是互为运动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运动的粒子一定有外力作用于粒子上。既然所有的物质运动都需要外力来加速,那么这个外力一定来自于物质之外的运动体——非物质。现代科学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的唯一存在,宇宙是物质组成的。”如果宇宙是物质组成的,宇宙中的物质粒子又都处在不停地加速中,那么作用于物质粒子产生加速度的所有的外力要么就是上帝之力,要么就是非物质提供的力。如果科学不借助上帝之手,科学就必须承认非物质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支持物质粒子加速运动外力是物质自身自有的,不是外界提供的外力,这也和牛顿第二定律矛盾。由此推论:宇宙一定普遍存在着不同于物质粒子轨道运动自旋运动的加速运动体——非物质运动体。
我们现在讨论运动体和外力的关系,在基础力学中,运动和力的一些关系没有讨论。力,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才能感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力传给另一个物体,它们必须接触作用才能进行力的传递,而不管这个力是什么力。两运动物体接触作用或碰撞,由于两物体运动速度不同,两物体接触作用就会产生给对方的作用力。例如甲物体对乙物体运动有阻碍作用,乙就产生一个力作用于甲物体,甲也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于乙。这说明:物体之间产生的力是一个运动物体对另一个运动物体的阻碍产生的,并且力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才能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上(物质间的万有引力是通过空间弥散的运动体基态电磁波传递)。到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运动产生力,力是通过物体的接触传递的,不论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还是热膨胀力)。另外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于宇宙空间存在运动体---热,光等各种电磁波,宇宙空间并充满了CMB和基态电磁波,它们必然的物质运动有阻尼作用,因此惯性运动根本就不存在。同时根据空间的性质,物体要运动不论是加速与否,必须有外力作用物体。这样我们得出: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宇宙空间存在和充满了非轨道,非自旋和非振动形式的运动——非物质运动。非物质运动与物质运动的区别是运动形式的不同。也就是说我们把运动体分为两种形式:轨道,自旋,振动等运动是占有空间体积不变的运动体和光,热辐射波等运动体,具有空间体积膨胀的运动体。我们 在此将前一种称物质运动,后一种称非物质运动。显然光,热的运动和物质结构运动不同,前一种是带有热膨胀性质的运动,后一种是轨迹运动。系统中存在光或热辐射波,系统肯定会受到热膨胀力的作用。由此看:非物质是具有膨胀性质的运动,是熵变的运动,是运动体大小变化的运动,显然,力和运动的关系只发生在物质身上显然是荒唐的。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我们要跳出这个逻辑循环,使逻辑合理,我们必须认为非物质的存在,同时要求非物质产生的力和运动形式与物质的力和运动其形式不一样。我们正是用力和运动的存在形式推论出非物质的存在,并以此划分物质和非物质的。物质运动是轨道运动,自旋和振动等;物质运动需要有一个外力支持;运动的传递是力的传递,运动是本质,力是运动的表现形式。即运动是存在物理量,力是描述物理量。于此不同的就是非物质,非物质要求1支持运动的力不是外力,是内部力(膨胀力或收缩力)。2运动不是轨道运动,自旋运动和振动等运动,而是其他形式的运动。在自然界中,热辐射波,光等各种电磁波是具有热膨胀性质的运动,它们是运动体体积增大熵增大的运动过程,它们完全不是有轨迹的物质运动形式。
以上我们把运动划分为物质运动和非物质运动的同时,还证明了:1运动产生力,力又产生运动,运动是本质,力是形式。2物质之间传递力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有力作用于物体就会对物体作功,表现出能量的性质。由于运动又产生力,运动作用于物体也能对物体作功。因此物质能量的本质是力和运动的储存。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是物质运动和作用力作用的表现,能量的大小是运动和力作用大小的度量。运动是客观存在的,能量是它们作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本质,能量也是形式;能量也是描述物理量。
非物质的存在可以说是肯定的,非物质运动一定和物质运动不一样,不然也没有必要将其区分了。非物质的运动不是轨道运动,不是自旋运动,不是质点振动,总之非物质运动不会是物质运动的任何形式之一,不然它就是物质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不同于物质运动形式——非物质运动的存在,这是通过客观运动形式的不同表现把运动划分为物质运动和非物质运动。如果我们不进行这样的划分,把运动的都看成是物质的,我们将永远会被运动困惑着。
在自然界中,组成万物的是物质,物质是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并且物质是由稳定的粒子构成。光和热等电磁波并不是由稳定的粒子构成,它们是由具有膨胀性质和具有热量的能量子构成。能量子不同于组成物质的电子和质子等,它们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完全不一样,虽然光和热等电磁波也是客观存在,物理学等科学也不应该将它们看做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态,在没有给物质下一个广泛的包括电磁波在内的严格定义之前这种将电磁波默认为物质是极不科学的,不负责任的。物质不灭,宇宙物质总量不变等是科学常用的术语。电磁波总有消失的时候,物质是不灭的,非物质也不灭的。消失在天空中的光是到了它凝聚的地方,在物质运动下它会重新挥发出来。 物质和电磁波的内部结构运动也不一样;前者是粒子周期的运动,后者是能量子直线或空间的放射运动。如果将电磁波看成物质,必须对物质重新进行定义。依现有的物质定义,我们必须将光和热等电磁波看成(定义为)是一种非物质的运动的客体存在,这不但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但能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不但能描绘出宇宙和微观的基本运动框架还能解决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很多基础问题和难题,从而找出了运动的本质,找出了能量的本质,找出了第一推动力,自然界一副清晰的物理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科学和哲学把存在的东西都看成是物质,也就会有“客观是物质运动的唯一表现”的这一唯物主义哲学论断。在此我不能说唯物主义错了,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实际上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以区别意识的东西,即客观就是存在的客体包括物质,空间和非物质客体。科学的物质观不应和哲学的物质观混为一谈,科学是研究运动为本的,科学必须将各种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描绘出来,这样我们才能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将宇宙客体运动存在形态和方式的多样性不加区分,表现出物质概念的混乱和不清,甚至将物质和能量混为一谈。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能量是运动能力大小的储存或释放的表现;前者是存在,后者是表现,是作用大小的表现。
四 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的批判
科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一组成,只要物质存在它就要运动。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本源,不存在第一推动力。
运动的本质——第一推动力
前节我们讲到:物质都处在永恒加速运动之中,并证明非物质的存在。同时证明:物质运动的外力是由非物质提供的,即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是非物质。物质实现这种运动,真空就要为物质提供外力作用或是真空就要为物质运动提供作用力(或能量)。真空存在一种非物质的基态——基态能量,为不与量子力学基态能量概念混淆,我们称其基态非物质。物质吸收基态非物质产生运动,物质产生运动后,将吸收的基态非物质消化后释放,然后再吸收下一份基态非物质。物质的运动是连续的,物质吸收和释放是一份一份交替进行的,表现为能量在吸收或释放过程是量子化的。物质产生运动后释放的能量是热辐射波,光和某些频率的电磁波。基态非物质具有物质不可屏蔽性,宇宙真空中充满了基态非物质。物质吸收基态非物质就会使基态非物质形成以物质为中心的空间收缩。基态能量空间收缩产生万有引力,在核子(质子)附近形成基态非物质空间收缩的漩涡,这个收缩的空间漩涡区就是核力区,它的边缘就是弱核力区,这两个以外的广阔的基态非物质空间收缩区就是万有引力作用区。万有引力的实质是真空(基态非物质空间)收缩,抽象为几何图像是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弯曲。基态非物质可以进入物质各个层次的结构中,为各种微观粒子运动提供能量。由于基态能量也是运动体,物质必然会对它的空间收缩产生阻尼作用,使物质感到万有引力的存在。由于物质(结构)对热,光等不同频率电磁波有不同的屏蔽作用,所以物质结构(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结构)中被屏蔽大量这种形式的能量,物质结构并不是完全屏蔽它们,由此表现出物质不停地释放热辐射——即物质热辐射的本质。F的反作用力——外力和引力不同,前者作用于物体表面;后者作用于物体质心。前者很难形成直线运动,后者容易形成直线运动。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它们不过是物体同一本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而已。
五 对时间和空间认识的批判
科学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经过一定的物理过程或规律可以进行控制和变换。空间离不开时间,它们紧紧在一起不可分离,这就是时空。时空的纬度不是处处相同的,有的地方四维,有的地方九维,有的地方是负维度的,有的地方是无穷大维度的。时空有奇点,奇点是能量无穷大的地方。
很多人还在找时间的本质,解答时间是什么的问题。一般的时间定义是:距离/速度=时间。距离是一个描述物理量,速度是一个存在物理量,距离除以速度就是一个描述物理量。标准的时间定义是:频率=光速除以波长,频率就是时间的精确计量单位。频率的单位是纯数,光速的量纲是千米/时间;波长的量纲是千米,以此得出时间的量纲也是纯数。因此,时间是参变量,是运动过程的描述量。时间是一个最基本的物理量,对时间的认识关系到整个科学的基础。如果将时间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物理量,或将时间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则时间就存在运动,有运动就有内部结构,即时间是有内部结构的。有内部结构就有实体存在,即时间是一种有形有体的存在。这肯定是荒谬的。有形有体的存在绝对不可能作为物理参变量。因此,时间是一种物理描述量;是因运动的描述需要而出现的,是因为我们计量和描述的需要产生的。 如果将时间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物理量,则时间就会有快慢之分,就会有时间倒流发生,就会有时间收缩和时间膨胀的理论产生。
空间传播着大量的光,热辐射,各种电磁波,空间充满了CMB和基态非物质(基态电磁波),这些都是非物质。因此,空间是由非物质组成的。有非物质存在,它就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空间它就存在一定的非物质,不存在没有非物质的空间。空间是非物质存在的形式,非物质是产生空间的必然。即空间就是非物质。真空就是基态非物质。非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运动体,它就占有一定的空间。不论人们用多少维度描述空间,空间还是那个空间,空间不会因为人们的描述而产生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