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上的汽车品种比较有个性,至少有两点算是鲜明的日本特色:一是微型车(K-car)自成体系,完全有实力跟“正常的”乘用车分庭抗礼;二是,“正常的”乘用车貌似也不正常,正儿八经的轿车销量萎缩,反倒是MPV渐渐占了主流。
日本汽车销量统计中,普通乘用车跟微车是分开的。就去年的销量而言,普通乘用车排名前十的车型中,MPV车型就占到了一半,而微型乘用车更是MPV的天下,除了铃木奥拓等一两款车,其余几乎全是方盒子造型的MPV或是准MPV。整体看下来,日本本土简直可以叫做“面包之乡”。
MPV车型在吾国本来有一个动听的名子“面包车”,朗朗上口并且很传神,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圆滚滚的精神面貌。但后来不知道是哪个好事且媚外的家伙引进了“MPV”这个绕口且语焉不详的洋名子,好在还没有拿来“mini van”、“ people-carriers”之类更绕嘴的说法,否则,很多人面对这种车子时只好欲言又止、保持沉默了。所谓“MPV”,其实就是能多拉人的一种轿车,原来的设计像极了面包,后来车头渐渐轿车化,但肚子大的传统一直保留下来。这种车一般设计成三排座,能坐6到8个人,如果体型实在有限,装不下第三排座,也会坚持“大肚子”路线,提供比轿车好得多的装载空间。
日本本土销售的车相当“面包”化,在吾国素有“微面”诨名的微车自不必说,就算是普通乘用车,也尽可能地向面包看齐。比如销量前十的普通乘用车中,除了几个比较地道的“面包”,本田飞度、日产note之类说是面包车也未尝不可——其实,除了丰田的卡罗拉算是个像样的“轿车”,其余的不是“面包”就是“准面包”。
有资料说,过去十余年间,日本汽车市场已经基本从轿车转移到能乘坐多人的MPV车型上。日本买家选择MPV而不是轿车,据说是因为这种车子“看上去用起来很方便”。确实,MPV比普通轿车更实用,平时上下班亦可,节假日拉上一家大小出门旅行亦可,算得上是一车多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销量大的MPV并不是像国内流行的别克GL8、本田奥德赛这样的大家伙,而是排量1.5升左右、体型也比较紧凑的小型MPV。比如去年在乘用车中销量排第5的本田freed,就是在飞度平台上开发的小型MPV。此车长度和轴距比飞度有所增加,宽度保持了一致,装备的是1.5的发动机。为节省车厢空间,采用了双滑门设计,并拥有灵活的座位编排方式中后排座椅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7-8-5”三种载客容量调整。也就是说,Freed的最大载客人数可达8人之多。
微型车个头太小,装下第三排座椅比较费劲,但设计成MPV也有很大的好处。大肚子比轿车空间好得太多了,而且由于车厢比较方正,第二排座椅可以设计成前后滑动的,于是后座乘客可以拥有不输于行政级轿车的腿部空间,需要载物时,可以放倒后排座,把它当成一部小货车使。昌河北斗星(铃木wagogR)是十几年前设计的MPV式微车,车不大,装载能力却比较惊人,现款的wagogR无论是乘坐舒适性还是装载能力,又有不小的提升。
为什么日本人看上了MPV?说到底还是讲究实用性。说实话,这种车外观很难设计得像普通轿车那样动感和时尚,反倒容易是一派憨相(很多两厢车都很难入国人法眼,估计这种车更会遭到鄙视,国内流行的MPV个头比较大,而且是比较动感的轿车式设计,比如奥德赛)。而且,同于车体较高,所谓操控性更是无法与轿车相比,如果再配上个小排量的发动机,动力性也谈不上了。
外观朴素、动力平淡、操控一般,日式MPV在有些人的眼中只是浮云,但日本人却越来越喜欢它们。这些MPV个头不大,排量不大,所以油耗也不高,日常使用起来负担不会比轿车高,但要是全家出行或是多拉点东西,它的优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完全可以完成普通轿车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于动力和操控,日本人倒是不怎么在乎——其实也用不着太在乎,日本城市车多路窄,想快也跑不起来,城外的高速公路上最高限速100公里,开个超级跑车也体会不到动力和操控性有多优秀。
看上去,日本人的用车观越来越朴素,完全是实用至上的路数。除了微车和MPV,乘用车中销量前十的车中,还有丰田普锐斯、vitz(雅力士)之类的车,买普锐斯是为了政府补贴和省油,买vitz这种小车是为了省钱和省油,说起来,也都是实用派之选。
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421”化,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又比较重,日式MPV貌似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真要把本田freed之类的拿过来也未必行。一来,国人对于汽车外观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面包”化的车子可能难入法眼;二来,很多人比较在意动力、操控性、安全性之类的东东,即使在“首堵”跑跑,也时不时想比拼一下起步加速、插缝并道,真要是跑到高速公路上,虽有120公里的限速,还是恨不能跑得爆表,如此看来,日式MPV恐怕是在这方面难有出色表现。不过,话又说回来,油这么贵、路这么堵,动力性、操控性之类的多数时候都是浮云,放弃90%时候用不着的东东,换来更多的实用性,也未尝不可呵。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