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端战略看华为转型目标


  华为终端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让华为看到了转型的可行性以及长远目标的现实性。通过转型,如果按照终端业务的增长率,华为整体业务2013年营收或将逾越400亿美元的门槛,未来十年更可能达到千亿美元的规模。然而,这样的转型同样存在巨大的挑战。

  跨越400亿门槛

  2011年华为终端相对保守的销售额为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3%。这是华为在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发布新款智能终端时,华为终端CMO徐昕泉向外界公布的数字。从许多华为终端员工的言谈中可以得知,华为终端内部定的目标要远高于60亿美元,甚至有望达到90亿美元,因为2010年华为终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仅手机收入同比增长了54%,出货量达到3200万部。

  按照这样一个相对保守的增长率,在未来两三年的时间,华为终端销售额将突破一百亿美元。而从华为终端这几年的综合表现来看,到2013年,华为终端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也不是不可能。而15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手机制造商领域无疑已经跻身前列了,甚至超过了索尼爱立信鼎盛时期的营收。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怎么可能?华为2010年公布的销售额才282亿美元,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率,2013年华为整体营收岂不是超过500亿美元了。相对于另外几家通信巨头而言是不是有些太离谱了。

  没错,这样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根据传统单一并且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来看,400亿美元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坎,比如之前的思科、英特尔、爱立信等公司在自己传统优势领域都无法超越这个值。而且风头正盛的苹果没有做移动通信产品之前,也是如此。

  如何突破这个坎成了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因为对于许多优秀的高科技企业而言,都希望能够像IBM、HP、三星那样成为千亿美元的巨头,踏上世界高科技企业巅峰。过去几年,有几家企业成功逾越了400亿美元的门槛,比如英特尔,比如苹果。

  而从这几个巨头的业务看,基本上都是在单一市场趋于增长饱和状态之后,从核心向边缘不断扩展业务,或者说将自己的最终用户群不断放大亦或是涉足用户群更大的产业,也可以理解为多元化经营,从而进一步提升销售额,扩大公司的增长规模。举例而言,英特尔做PC处理器,2010年全球PC出货量也就不到4亿台,而如果涉足移动通信处理器,2010年仅手机出货量就高达12亿部,是PC出货量的三倍,如果将其他移动通信终端算上,则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再进军物联网芯片领域,那么企业面临的将是500亿连接的市场,也就是说市场规模决定了你的产值,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千亿美元蓝图可期

  那么,对于华为而言,到2013年如果终端部门销售额能够到达150亿美元的话,其它部门呢?华为整体营收会达到多少呢?

  这就需要回到华为2010年战略转型上。华为旧的内部结构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设备、终端、软件服务;而新的内部结构按照客户类型划分为面向企业、面向运营商、面向消费者以及其他业务。这个内部结构转变说明华为的战略转型从关注“自身”到关注“客户”。

  按照华为CMO余承东的说法,此种结构转变将会让华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市场规模扩大了数十倍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华为在不同领域也拥有了新的学习和竞争目标。而这些领域的领头羊自然成了华为追逐和学习的目标。诸如通信领域的爱立信,企业市场的思科,终端市场的三星、苹果等等。

  如此一来,按照单一产品市场销售额不超过400亿美元计,先不提华为其它业务部门市场的收入,仅前三个市场的规模就达到3×400=1200亿美元的规模。而诸如手机这样面向大众用户的业务市场,规模要远远高于这个数量级。按照华为的目标,假如在这三大市场中华为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五的话,那么超过千亿美元销售额将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说,从华为终端战略转型及未来扩展趋势看,华为瞄准的是将自己打造成一家像IBM、HP、三星一样的千亿美元巨头。而从时间节点看,华为有望到2020年,用将近10年的时间达到这个峰值。

  很多年以前,任正非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华为某一天有可能做到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头把交椅。而如今,华为人则已经把目光瞄向了千亿美元的规模。我们不得不说,华为人所追求的已非我们能用常规思想去考量,这里面所体现的正是任正非所倡导的奋斗文化所激发出的巨大能量。

  转战B2C

  回到文章开头,可以说正是因为诸如华为终端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让华为看到了转型的可行性以及长远目标的现实性。

  回顾华为终端这几年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华为所坚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终端业务进入市场那一刻起就一直坚持至今。

  从早期GSM终端定制,到移动宽带产品的全面爆发,再到今天智能手机领域的厚积薄发,可以看到华为始终和运营商在一起,在帮助运营商解决问题、拓展业务、提升网络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切实为客户着想,因此华为终端才能够依托运营商定制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步步走到现在,并且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发展基础。

  当然,转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挑战的味道,成与败往往都在一瞬间。

  余承东十分坦诚地表示,之前华为在运营商定制市场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做事方法,但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运营商定制和大众消费类电子市场两条路,而对于后者,一向以B2B行事的华为而言,在B2C市场显然还是新兵。

  而徐昕泉则表示,华为终端如何做好这块市场,他们都是新手,华为需要学习,需要引进新鲜血液一起做大这个市场。

  在沟通中,余承东坦言危机意识,因为在大众消费类电子市场,华为品牌还很薄弱,很多市场玩法还跟不上主流厂商,尤其是今天手机领域的竞争十分惨烈、强手如云,华为终端所面临的挑战要远远大于预期。

  不过,对于已经开始爆发的智能手机市场,余承东表示将是华为终端高速发展的最大机会。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华为终端智能手机实际出货量高达300万部,尤其在北美、欧洲及日本市场获得普遍好评,正是爆发前夜。

  正因为如此,余承东表示,华为终端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目标为1200万部,同比增长400%。而对于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的未来,余承东表示要做到手机领域企业的前五位。尤其在收入规模上要符合前五位的身份,而非单纯的要规模不要收入。据余承东介绍,华为终端部门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移动宽带产品和家庭终端产品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 

  整体竞争力

  对于华为终端新任CEO万飚和CMO徐昕泉而言,余承东的期望显然就是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大众消费类电子市场,华为需要学习和补强的地方很多。

  徐昕泉表示,下一步华为终端将在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和供应力上四力齐发来应对市场的竞争。徐昕泉认为,尽管现在苹果,三星等公司推出的新产品非常优秀,但技术驱动并非万能药,华为终端将更加注重整体竞争力而非单点优势。

  比如,华为在去年发布的“云管端”协同发展战略,就是考虑到一款优秀的终端需要在网络、终端和应用一起发挥功效,才能给用户提供最佳体验,而非终端单一的优势。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已寥寥无几,而这正是华为终端能够提供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比如,同样是提供云服务和应用商店服务,很多企业都是面向全球推出统一的服务和产品,但从华为这么多年在国际市场的打拼理解,只有提供民族的,本地化的业务布局,才能够真正打动本地用户,而非是一个业务一个产品打天下。

  由此我们看到,华为转型一方面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从华为终端转型及面临的问题看,华为整体转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之前华为仅仅是在通信领域打拼,无论是市场规则还是竞争对手都十分熟悉。而转型之后的华为将面对不同领域、不同模式、不同打法的竞争对手,更是面对几十万企业以及数十亿用户的考验。

  华为现有的商业模式如何迅速转型,华为人的电信思想能否迅速改变,华为人的奋斗精神能否长久不息,都将决定华为向千亿美元目标迈进的成与败。

  在过去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整个通信产业经历了的许多巨变和惨痛教训已经给包括华为在内的多家企业敲响警钟,危机意识始终要长鸣,创新精神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要坚决执行,华为,这一中国现代科技业的骄傲才有可能保持基业长青。

  2011年2月15日于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