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紧缩政策“用药过猛”




警惕紧缩政策“用药过猛”

2011年2月21日/董秀成

 

    目前,中央银行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息,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进入新一轮紧缩时期。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大起大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是风云变幻。金融危机来了,政策迅速宽松,刺激经济成为主旋律。而今,汹涌澎湃的通货膨胀预期光临,政策又快速紧缩。但值得反思的是,今天的通货膨胀恰恰是昨天政策异常宽松的结果,房价高涨、物价上升等现象不正是政策宽松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吗?

    宏观控制政策其实就象一种治疗药物,治病需要时间和过程,政策是否有效当然需要一个过程,政策出台和效果显现有一个滞后周期,如果希望“药到病除”和“立竿见影”,那肯定不现实。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因此医生在下药是总是小心谨慎,以免对患者造成后遗症。同样,宏观调控政策也需要十分谨慎,避免在取得政策效果之时伤及无辜,甚至伤害整个经济运行体系,尤其是伤害实体经济尤其是承担主要就业机会的、广大的中小城市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加剧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长期以来,银行都以那些重大工程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大型国有企业为放贷青睐对象,而对中小企业和农业一直是非常怠慢,中小企业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农业生产项目也是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此轮通货膨胀,最令政府担忧的、最敏感的主要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快,这是由于天灾减产和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造成的,大体属于成本型通涨,需要从市场供求关系方面加以解决。农副产品生产需要周期,增加供给需要时间,需要国家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方面合理规划、布局和支持,而紧缩货币政策很难根本遏制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紧缩政策必然导致社会流动资金快速减少,信贷资金将更加稀缺,银行放贷更加谨慎,对那些中小企业会更加歧视,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正常运作难以维系,就业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