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厢车的未来不是梦


  上海通用别克英朗的两厢版XT,销量远不及三厢版的GT,从近期的数据看,XT销量还不到GT的三分之一。这让人想起五年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的预言:三厢车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两厢车。

  之所以想起乔大师,是因为当年他为上海通用设计了两厢版的凯越,名曰凯越HRV,而关于“三厢将死、两厢当立”的谶语即在当时由媒体发布到国内。几年过去,中国车市已然成为全球第一大车市,乔大师的话和却他的得意之作一起落了空,中国依然是三厢车的天下,而凯越HRV已经黯然做了古——据说,是英朗取代了它的位置。

  跟三厢凯越比起来,HRV混得不是一般的惨,凯越是一代销量王,而HRV连鸡肋都算不上,于是当凯越改款时,HRV被果断放弃。虽然从血缘上看,英朗跟凯越没什么关系,但当时盛传英朗将作为凯越HRV的替代车型,成为上海通用征战两厢市场、与大众高尔夫一争高下的新一代利器。

  出自乔大师手笔的HRV外形很靓,英朗XT长相很酷,这都没能改变它们在中国的命运。先行上市的两厢版英朗XT并没有一炮而红,销量上只能混到同级车中三四流的位置,三厢版的GT倒是来势汹汹,迅速冲进了“万辆俱乐部”。

  不知乔大师目睹此情此景会作何感想,是否还会接着坚定不移地发布关于“两厢战胜三厢”的预言?

  不单是通用旗下的两厢车不灵光,在两厢与三厢的对决中,不少在国际车坛叱咤风云的好手已经败下阵来。在最能体现两厢车实力的中级车市中,标致307、雪铁龙世嘉(C4)这些两厢传统悍将的表现乏善可陈,中国特色的三厢改良版倒是风生水起;现代的I30的表现惨不忍睹,跟三厢的伊兰特悦动比起来简直有云泥之别。

  大众的高尔夫6上市后风头大劲,一直在玩儿加价排队的把戏,真论起销量,一个月也就五六千台,还不到三厢版速腾的一半。也许产能放开后有冲进万辆俱乐部的可能,但要销量上压速腾一头也绝非易事。

  国际大牌如此,自主品牌也如此,奇瑞的A3、比亚迪的F3之类,两厢版也远远卖不过三厢版。

  在中级车中,真正实现两厢对三厢逆转的大概只有福特的福克斯,两厢版福克斯上市后不久就从销量上超过三厢版,此后基本能保持微弱优势。虽然战果没能进一步扩大,但环顾四周,这一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低一个级别的小型车市场上,局面就有所不同了。这里本来就是两厢车的天下,因为这种尺寸之下,要设计出顺眼的三厢车要靠神来之笔。不管是原来的三厢飞度,还是后来的三厢POLO、三厢嘉年华、三厢马2,那个屁屁都加得比较勉强,看上去总有些别扭。在这一级别中,三厢车是先天不足、后天难补,中国买家固然偏好三厢车,但基本的审美能力还是有的,所以三厢小车销路大不如两厢版。

  凡事总有例外,要是一款小车把三厢版设计得顺眼些,还是能大放异彩。比如上海通用的新赛欧,三厢版的销量是两厢版的好几倍。——还是那句话,在中国,三厢车只要给点阳光就灿烂。

  要是往高级别走,到中高级车市,三厢车一统江湖,两厢车基本销声匿迹了。

  我们所谓两厢车,大概相当于欧洲人所说的掀背车(hatchback),要是把范围扩大一些,旅行车(station wagon)也属于两厢车的范畴。在中高级别的车子中,掀背车确实不多,但旅行版在欧洲却比比皆是,国内常由的迈腾、奥迪A6、C级奔驰之类,在欧洲都会推出大屁屁的旅行版,销路甚至好过三厢版本。

  说到旅行车,在中国车市混的汽车厂商都会发出一声叹息。从桑塔纳旅行车始,标致的505、赛欧的SRV、派利奥的周末风、凯越的旅行版、马6的旅行版、骏捷的旅行版……旅行版的车子算来已经推出过不少,但一个个总被风吹雨打去,至今没有一个旅行车能够在中国活得精彩。

  乔大师是个欧洲人,在欧洲两厢车占压倒性优势的环境下,说“三厢车将被淘汰”一点都不奇怪。但乔大师的这番话却不是单单针对欧洲说的,而是认准了这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乔大师还特别针对中国买家说:“情况一定会变化的,这只是时间问题。刚崛起的家轿市场都有一个社会地位的问题,轿车也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是很有文化传统的国家,早晚会找到更适合于中国的消费观念。在这个阶段,可能某些车适合于中国;在另一个阶段,可能另一些车适合于中国。最关键的问题不是现在买车的人,而是将要买车的人怎么想。”

  乔大师的话有没有道理呢?

  在现阶段的中国,轿车确实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国人对于轿车的概念源自“官车”,“官车”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刚刚消费第一辆汽车时,也许多数中国人在随大流,确实还没有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第二辆车、第三辆车时,也许情况会有所变化吧。

  中国的轿车工业的大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中外合资风潮,当时政府引进国外汽车厂商搞合资上马轿车项目时,并没有考虑到老百姓消费汽车,而仅仅着眼于解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务配车问题,所以确定投产的车型是级别较高、看上去比较庄重的三厢车型,比如上海大众选择的是桑塔纳(帕萨特B2)而不是高尔夫。当这些仪态威严的车子载着有关人物招摇过市的时候,在老百姓们心目中也留下了对于轿车的最初印迹:轿车原来如此。

  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让很多人觉得正经的轿车本该是三厢车,而象富康这样的两厢车进入中国时,被普遍认为不入流、没档次、欠气派。当老百姓们有能力购买轿车并借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品味时,气派稳重的三厢车无疑更受欢迎。

  中国轿车市场以“官车”起步,进而影响到百姓的购车情趣。但问题是,“官车”作为家轿是最合适的吗?

  乔大师之所以看好两厢车,是因为两厢车更舒适、空间更大。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曾随手为媒体的记者们画了一张图:先画了一款两厢车,它的乘坐空间非常宽大、舒适,而当它要改成三厢车时,后排乘坐空间往里压了不少,行李舱也变得更小,给人一种压抑感——就这么简单。

  从实用的角度,两厢车确实更有优势,除了空间利用得更好外,它相对同级的三厢车尺寸更短,泊车更容易、操控性更好,而且重量和制造成本更低,相应地也会减少一点油耗。至于外观,三厢车显稳重气派、两厢车显动感时尚,各花入各眼,不好分出高下。

  在全球成熟的三大汽车市场中,欧洲和日本基本上是两厢车的天下,美国的三厢车更多。之所以有这种区别,不光是人们审美情趣的问题。欧洲和日本的城市中,路窄车多,停车困难,两厢车用起来更方便;美国的道路条件好、停车方便,加上汽油比较便宜,气派些的三厢车就比较受欢迎。

  说到底,还是什么水养什么鱼。然则,中国是什么水,适合养什么鱼呢?

  自北京成为“首堵”始,交通拥堵正在象瘟疫一样向大城市、中等城市乃至小城市蔓延,城市中的行车、停车已然成为心腹大患,而油价又涨个不停。就用车环境而言,中国更象欧日式(要真象就好了)而非美式,但中国的车却是美式。也许诚如乔大师所言,吾国未来的汽车买家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三厢车,转而考虑实用方便的两厢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