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耕细作的农夫


写在前面的话:
    数年前,我给自己立下一个人生准则,其中一条是:“写序,题词,能推掉的尽量推掉。少参加研讨会。”主要原因是,我人微言轻,做这些事,对别人没有太大帮助,我看书写字又慢,怕耽误了人家的事。
    屈文平是陕西《渭南日报》记者,我们没有见过面,他上中学时经常发表诗歌的《当代中学生》杂志,我也在上面发过作文,所以,就记住了我。他说他要出一本书,希望我写一篇评论的文字,收录进去。
    我杂事太多,他的文章,好几次都是看到一半,又有别的事,只好重新再看。不过总算写出来了,对我来说,完成了一件朋友托付的事,好不轻松。好不好另说。
    还是那句话,这样的文章,以后尽量少写,我不是评论家,这实在不是我的长处。
 


 

做一个精耕细作的农夫

 

    屈文平少年成名,上中学时开始写诗歌、办文学社、编印文学小报,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当代中学生》杂志刊登过他的诗作。像文平这样的文学少年,当年有不少,但是,能坚持走下来,把写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却不多。
    文平是有心人,什么都写,仅看他发表过的文章,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有小言论、读者来信,有诗歌、散文、散文诗,有小说。他曾写过一篇叫《石头和柱子》的文章,我猜想里面的石头有他的影子,一切和文字有关的东西都敢写,都能写,比如虽不是学法律的,但民事诉状一样能写好。生活中的文平,应该也是一个杂家吧。尤其是经过报社记者这一职业的锻炼,让他应用起这些体裁更是游刃有余。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者一个大作家,必须是各个文学样式都能写的人。
    文平的文字是接地气的,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每一个字,不管是爱是恨,都倾注了他的感情。写家乡风土,写家乡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故土的留恋。写亲情、友情、爱情,我们仿佛也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教育。写到家庭的和睦,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孩子对长辈的热爱,活像一幅有中国亲情的水墨画。一次邂逅,也是如此美好。一次帮助,更是那么感人。
    在文平的笔下,不全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也有冷静的思考,他思索社会转型中人性的沉沦、道德的丧失。《送送我吧,叔叔》,让人惦念那个孩子今天生活得怎么样,她的爷爷是否正在安度晚年。《五奶奶》则让人产生悲悯的情怀,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她的所有孩子都能孝顺她,她不再骂街。
    我相信文字后面的文平是一个本分的人、一个踏实的人。他出身农家,小时候吃过苦,经历过不少磨难,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他热爱他的工作,也热爱他的写作。他像他的父辈一样默默地耕种着他文学上的一亩二分地。他的田地里,小麦、花生、玉米、大豆,竞相生长,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希望。他是一个勤劳的农夫,自然希望多种一些东西。多有多的好处,但有时也会让人眼花缭乱,失去重点。我建议他能选择一两个品种,精耕细作,每年不一定有多大的产量,但必须有特色,别人从他的田园经过,一看就知道这里的主人叫屈文平。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目标,渴望超越的每一个作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
    读了屈文平的文章后,火车每次从渭南经过,我都会想,这个城市有个屈文平,有空真应该去看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