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坐病待绝"到"亲知睹骇之"!(浑代名医张子和)


    清代名医张子和有个亲戚,患有大便燥结的病症,除此以外,别无他病。经常不敢吃饱,假如吃饱了,那么解起大便就非常艰巨。
服用过巴豆等大泻之药,结果泻完了又燥结。如此许多年了,结果怕药性太暴,不敢服用,只能卧病等死。
当时,张子和为那位病人诊病,发明他两手的脉像,皆滑实有力,便断定病人属于燥症,就用"大承气汤"这类药,并随后让病人服用"麻子仁丸"等药,还让病人吃润肠的食品,成果病人在百余日后重新强壮起来,凡是亲眼见过他的人都十分受惊于前后的变化。

[医案原文]
戴人过曹南探亲,有姨表弟,病大便燥滑,无它症,常不敢餍饫,鼓则大便极难,硬朗如针石。或者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飞,鼻中出血,肛门连狭肠痛,痛极则发昏,服药则转激烈,巴豆、芜花、甘遂之类皆用之,过多则困,泻止则复燥。如斯数年,遂畏药性暴急不必,但坐病待绝。戴人过诊,其两手脉息俱滑实有力,以大承气汤下之,继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药,使食菠葵菜,及猪羊血作羹,百余日充肥,亲知见骇之.呜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种: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中则精血荣涸,燥于上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闭结。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虽可下之,当择而药之,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朴硝可以下燥。《内经》曰:"辛以润之,淡以软之。"《周礼》曰:"以滑养窍。"(《儒门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