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湾孙文学会发起的海峡两岸中山先生之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从第一届到今天的十一届,我应邀出席了八次,其中有六次承乏,忝列大陆学者代表团之团长,我自量浅陋,诚惶诚恐。今年未曾成行的大陆学者多达四位,特别是八十四岁高龄的特邀学者张思之先生,由于我们的疏忽,而不是别的原因,他就没有办完出境手续。张先生十六岁弃学从戎,走进远征军,他很敬佩抗日名将胡琏,也喜欢胡琏将军倡导的金门高粱,很想来金门看看。去年,黄城理事长专程陪我从台北飞抵金门,带我走进昔日的战争之门时,我就觉得应该陪这位老战士来看看,这次他却没有来成,以九州之铁,铸此大错,怎不遗憾!为了稍作弥补,前天我特意请他赶回寓所作十分钟的视频讲话,我已委托司仪等会儿播放,请各位鉴定和分享这位大陆律师的儒雅与伟岸。
四年前,挚友孙国栋先生为张公的八十寿诞张罗纪念文集,我有幸也在受邀之列,只因我还没有为活生生的长者高唱三不朽的习惯,就推谢了。基于在座诸君可能对张公还不太了解,我想趁这老头子没来,背后说他几句。
张思之先生是河南郑州人,早年就读于朝阳学院法律系。大陆的新闻媒体都很看重他曾被官方指定为林彪、江青两大要案辩护律师组组长的热闹身份和假题真做的执拗,却很少揣摩他此前二十二年右派生涯的代价与涵义。两案之后,他转过身来,以一堆无用的热情,为敏感分子作无罪辩护,还为默默无闻的社会底层呼号至今。在傲慢的权力面前,他是无所畏惧的战士;在无助的弱者面前,他是多愁善感的孩子,经常含泪无言,他的骨子里就隐藏着对弱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悲悯,童心依旧。
数年前,当我晋京插队,对国家的法治前景接连失望时,却突然发现,在张思之的周围,竟然凝聚着一批长幼有序的律师,对司法贪黑与党政腐败了如指掌,新案旧案如数家珍,还满嘴良心公理,那简直就是一群无法成熟的诗人,狂飙起来就是激流,愤怒起来就是闪电。
如果人与时钟一样,都是由行动来确定其价值的,那么,根据我的几次观察,张思之就是一条表里如一的汉子,做的和说的都一样,连每一次握手都不搞选择性的真实,不懂虚伪为何物。去年5月,我排除干扰,邀请他到法大讲座,畅谈人文素养与法治精神,有啥说啥。老实说,这不是一个很好谈的题目,稍不留心,就会空话连篇,甚至煽情作秀,还不如叫学生去看“新闻联播”,却只有满堂真话,高潮迭起,快要把我们的昌平校区抬起来了。讲座即将结束时,嘉宾之一浦志强律师举手发言,对自己刚才多次进出的失礼行为深表歉意。原来,这位法大校友就是电话指导守候巴东邓玉娇刺死官员现场的年轻律师,张老爷子一听就更来劲,当即插话:“一定要顶住,你们先上,你们不行,我再来,一定要保护证据,追查到底!岂有此理!”老头子的现身说法,就像战鼓雷鸣,激励来者,就远比任何宏大的法理叙述、华丽的法学名言和生动的法律诊所都来得真切和管用。
法国奇人萨特说,“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中国的国情固然成就不了萨特的英雄形象,也衬托不出丹诺的辉煌,但张老爷子也不缺萨特们的胆识和真诚,那是没有疑问的。老实说,我并不迷信德国近年送给张思之的那个佩特拉?凯利奖,我只确信张思之身上藏有一股随时都能抖出的浩然之气,这就够了。在广袤的大陆,小到雷锋式的学习标兵,大到家喻户晓的政治领袖,国人对他们的敬重往往还那么见仁见智,歧义纷呈,但对张思之律师是没有歧义的,这也够了。原来我也相信大陆的司法除了贪官,就是掮客,不是欺弱,就是分赃。如今明白,任何全称判断都有冒险之虞,张思之和他的战友早已头顶正义的亮光,每天都在出征,风雨无阻。“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大概可以为大陆那一道险情不断的防线挽回一点体面吧?虽然他们也挺微弱,我也不信他们从来都没有疲惫和恐惧过。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调皮地说:“我一生下来就开始哭泣,而每一天都表明我哭泣的原因。”但调皮归调皮,生活归生活。远眺寒星闪烁,近观渔火通明,时间既能诠释哭泣的原因,也能承载微笑的过程,舒展群欢的结果,人类总不能整天都以哭泣为专业和专利吧?即使法律依旧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依旧掌握权柄,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给张思之们一点朴实的掌声,我们不妨同现代歌手汪峰一起高唱:“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扯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
2010年10月27日于台湾金门大学
(节选自郭世佑先生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孙中山先生之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开幕式的致辞。本文是《律师文存》(二)卷首语。)
《律师文摘》第四辑姗姗来迟[附目录]
孙国栋
http://sunguodong2002.blog.sohu.com/165888797.html
《律师文摘》2010年第四辑,也就是《律师文存》(二),终于呱呱问世了。我们对自己工作的失误和拖延深感抱歉,同时对读者一贯的耐心和宽容深表谢意!聊可告慰的是,本辑精彩文章甚多,罗隆基先生《告压迫言论自由者》、《1929:乱世夜空的那弯新月》等人权华章,尤值得再三品读。敬请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关注《律师文摘》,继续支持《律师文摘》。谢谢!
相关博文还有:
目 录
卷首语
正义的亮光 / 郭世佑
法道论坛
法理沉思
告压迫言论自由者(外一篇)/罗隆基
专家说法
刑八草案死罪首次使用“减法”背后原因/孙继斌等
事件剖析
上海大火特大事故追问:静安火警/凌馨 鄢建彪 张鹭
上海着火大楼是怎样建成的?/柴会群
乳业沉沦:执法者哪去了/马丽
炮打乳业新国标/朱红军
热点话题
群体性事件“去律师”现象/冯建红
山西、河南“反市场化”矿改运动
——我国煤炭产业兼并重组政策与民资生存空间实务研究/师安宁
业务进阶
以案论道
上岛咖啡商标案:诉讼得失的法律分析和商业判断/包梦丹
办案规程
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如何应对并购之后的诉讼风险/乐彦文
全球创新浪潮下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王宁玲 吴晓群
判例研究
律师事务所涉讼案件类型研究/刘言浩
业界瞭望
星汉灿烂
记住江平/李静冰
执业前沿
“深圳市民心中律师形象”调查报告/刘文君
中国式“量刑指南”能走多远——以美国联邦量刑指南的命运为参照的分析/汪贻飞
维权之声
谢朝平的“文字劫”/卫毅
管理之窗
职业素养
公权力滥用与职业伦理的困境/冯象
法官与律师需要良性互动/黎伟华
律师与法官之“隔离墙”/冯建红
藕断丝连:美国法官与律师/欧阳晨雨
史海钩沉
百代风流
布道者蔡定剑/苏永通 黄秀丽 杨佳瑜 王钟的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戴志勇
历史名案
东京审判/倪征日奥
返回现场
1929:乱世夜空的那弯新月——八十年前的一场人权讨论风波/王士俊
法苑撷英
随 笔
把握现实,展望未来——在中欧法学院年会上的发言/张思之
断想数则/资中筠
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易中天
准公民社会我们的人文努力/吴祚来
选择和拒绝律师职业的理由——写给法学院的学生/孙渝
书 评
大法官说了算的国度/何帆
附:《律师文摘》2010年总目录
卷首语
(1)让宪法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于建嵘
(2)生态意识和治国智慧/丁东
(3)法治社会的根基/毛喻原
(4)正义的亮光/郭世佑
法道论坛
法理沉思
(1)宪政之道/杨兆龙
(2)罗斯福与“四大自由”/王希
(3)法律教育之目的/燕树棠
(4)告压迫言论自由者--研究党义的心得(外一篇)/罗隆基
专家说法
(1)《选举法》修改的亮点与难点/张千帆
(1)拆迁条例当废除--专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蔡定剑/马国川
(2)《专利法实施细则》解评/朱妙春
(2)专家解读《著作权法》修正案/聂士海
(3)行政强制立法若干争议问题研究/姜明安
(3)再谈行政强制执行体制/余凌云
(4)刑八草案死罪首次使用“减法”背后原因/孙继斌等
事件剖析
(1)李庄案检讨/陈晓舒 饶智 欧阳洪亮
(1)《刑法》第306条之争/邵颖波
(1)李庄“罪罚交易”玄机/饶智 陈晓舒
(1)玩弄证据背离正义--读李庄案一审判词有感(外一篇)/张思之
(1)重庆打黑惊曝“律师造假门”--律师李庄、马晓军重庆“捞人”被捕记/郑琳 庄庆鸿
(1)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
(2)通钢“罪人”/欧阳洪亮 张鹭 李岩
附:打破国企改革的“效率幻象”/秋风
(2)赵作海:刑警在我头上放鞭炮,威胁秘密处决/张寒
附:当年法院指定辩护律师是实习生/文远竹
(3)《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被通缉的36小时/于达维王和岩沈乎
(3)记者通缉门调查:三亿元土地纠纷引发硝烟/刘华 蒋慧燕
(3)刑讯逼供后的22年/张君
(4)上海大火特大事故追问:静安火警/凌馨 鄢建彪 张鹭
(4)上海着火大楼是怎样建成的?/柴会群
(4)乳业沉沦:执法者哪去了/马丽
(4)炮打乳业新国标/朱红军
热点话题
(1)拆迁条例修与废/朱? 王真
(1)自杀,弱者手中最后的武器/王健
附:唐福珍为何点燃自己/王健
(1)尽快开启越来越逼近的制度出口--2009年群体事件全剖析/单光鼐
(2)点评2009 “十大宪法事件”/胡锦光
(2)北京律所欢迎你,除了“外地人”?/黄秀丽
(2)法官自杀触痛业界/覃爱玲
(3)“后三峡”挑战/邓海
(3)孙大午们的救赎/吕斌
(4)群体性事件“去律师”现象/冯建红
(4)山西、河南“反市场化”矿改运动--我国煤炭产业兼并重组政策与民资生存空间实务研究/师安宁
业务进阶
以案论道
(1)“地域歧视第一案”的行政法思考/蔡虹 冯娟
(4)上岛咖啡商标案:诉讼得失的法律分析和商业判断/包梦丹
证据适用
(1)专家证言可采性的变迁:从Frye案的普遍接受标准到Daubert案的经验有效性标准/〔美〕EdwardJ.Imwinkelried著王进喜甄秦峰 译
办案规程
(2)探析国际金融风暴席卷下中国企业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的策略/张琳
(2)论用人单位工伤事故责任中的几个特殊问题/黄振东 聂毅
(3)中国转让定价法规更新及企业的应对之道/包孝先
(3)境外投资规划:请做好税务评估/俞卫锋 陆易
(4)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如何应对并购之后的诉讼风险/乐彦文
(4)全球创新浪潮下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王宁玲 吴晓群
判例研究
(2)2009年商标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情况及典型案例分析/史新章
(3)浅析《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六)项规定中“上下班途中”的涵义--以北京国玉大酒店有限公司诉北京市朝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为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编辑部
(4)律师事务所涉讼案件类型研究/刘言浩
精彩辩词
(1)李庄律师被控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一审辩护词/陈有西 高子程
(1)李庄案二审辩护词/高子程
(3)16岁少年刺死截访者命案辩护词/王令
(3)唱腔作品“独创性”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曲谱创作”--“文字符号描述性”不等于艺术作品的“可固定性”/吴伟杨明
业界了望
星汉灿烂
(1)生不逢时亦有时,事无常道总有道/米健
(1)赵长青:抗辩之魅/陈彦炜
(2)他为中国民法科学打开了一扇窗/柳经纬
(3)“做学问不是为了拿奖”--访2010年沃尔夫奖得主丘成桐/曹玲
(4)记住江平/李静冰
执业前沿
(1)中国公司海外收购新机遇--解读美国破产法第363条款/郑? 孙婧元
(1)公司法务管理的国际发展趋势/刘宏强
(2)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09)/徐昕 卢荣荣
(2)《中日联合声明》“放弃战争赔偿要求”放弃了什么?--基于条约解释理论的批判再考/张新军
(3)新《民事诉讼法》实施与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以浙江法院执行救济实践为考察对象/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课题组
(4)“深圳市民心中律师形象”调查报告/刘文君
(4)中国式“量刑指南”能走多远--以美国联邦量刑指南的命运为参照的分析/汪贻飞
维权之声
(1)医闹何以横空出世/王巧捧
(2)后拆迁时代与社会和谐/王才亮
附:中国拆迁制度变革20年/王才亮
(3)倪玉兰这两月/杨潇
(3)论业主自治与小区善治/杨玉圣
(4)谢朝平的“文字劫”/卫毅
(2)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何美欢
(3)“关键人”杨贤才/张有义
管理之窗
经营思路
(1)律师营销:与客户一起成长/刘辉
(1)论律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之道/涂辉明
(3)律师薪酬和利润分配/奥尔特曼.维尔律师事务所 著 冯蕊 译
职业素养
(2)做一个受人尊重的律师/楼东平
(3)做律师,你适合吗/杨泽延
(3)代理诉讼,八宜八忌/嵇焕飞 刘尊知
(4)公权力滥用与职业伦理的困境/冯象
(4)法官与律师需要良性互动/黎伟华
(4)律师与法官之“隔离墙”/冯建红
(4)藕断丝连:美国法官与律师/欧阳晨雨
(2)竞争政策影响下的律师制度改革:澳洲的经验及对香港的启示/〔澳〕约翰.伯克董皓
(3)小所要革命/唐姗姗 朱晶
史海钩沉
百代风流
(1)大学史上的竺可桢/张晓唯
(1)美国律师的总统之路/刘涌
(2)1949年后的钱端升/陈夏红
(3)“我们的校长”经亨颐/傅国涌
(4)布道者蔡定剑/苏永通 黄秀丽 杨佳瑜 王钟的
(4)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戴志勇
历史名案
(3)为自由而战--南非国诉纳尔逊.曼德拉/杨群 止止
(4)东京审判/倪征日奥
返回现场
(1)清末资政院弹劾军机/张朋园
(2)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日〕夫马进 著 范愉 王亚新 译
(3)二次革命后的黄兴/张耀杰
(4)1929:乱世夜空的那弯新月--八十年前的一场人权讨论风波/王士俊
法苑撷英
随 笔
(1)思维的乐趣/王小波
(1)王小波到底留下了什么/橡子
(1)动什么不能动宪法(外一篇)/刘瑜
(1)二等公民/孙渝
(1)校长推荐上北大为何无偏才--兼谈民国的偏才大师与他们的伯乐/刘宜章
(1)律师力与和谐/曾宪文
(2)在法学经典中感悟“两造抗辩”的奥妙/季卫东
(2)像律师一样思考(外一篇)/张建伟
(2)法律与文学(外两篇)/朱伟一
(2)我生长在铁一号--重读“三.一八”惨案/顾土
(2)对青年律师的忠告--德肖微茨《至年轻律师的信》有感/刘彤海
(3)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外一篇)/陈丹青
(3)图书馆与知识分子/王昊
(3)为权利而斗争:民国律师茶余录/李凤鸣
(3)十五位曾经勇敢过的律师/王利平
(3)美国人的职业观(四篇)/聂圣哲
(4)把握现实,展望未来--在中欧法学院年会上的发言/张思之
(4)断想数则/资中筠
(4)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易中天
(4)准公民社会我们的人文努力/吴祚来
(4)选择和拒绝律师职业的理由--写给法学院的学生/孙渝
书 评
(1)为什么动我的钱袋子--《站在纳税人这一边》自序/赵国君
(2)纯美的斗士,不朽的辩才--序《世界上最伟大的律师丹诺辩护实录》/张思之
(3)公民参与与民主政体--关于托克维尔、密尔的读书札记/任羽中 方博
(4)大法官说了算的国度/何帆
影 评
(3)《十二怒汉》:通过对话能够走向真理共识吗/周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