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浸满博爱的“心灵鸡汤”


  一本浸满博爱的“心灵鸡汤”

  ——读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

  在这个“竞争意识”比“博爱意识”更为强烈的今天,《护生画集》所折射出的“仁爱”与“悲悯”,不啻于当下所有的“心灵鸡汤”。翻阅该书,就会有一股暖意自心底油然而生。

  

  周仕凭

  

  世上有许多极其简单的事,但要说得清楚却极难。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一例。《红楼梦》应该是经典吧?但胡适和俞平伯两位红学大家,都曾经为它算不算一流的作品,费过好些周折。《水浒传》是一本好书吧?可一代文宗戴名世却把它称作“杀人之书”,必欲焚之而后快。

  而现在,出版物越来越多,真正能够称得上“书”的却越来越少,更谈不上什么“好书”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下的一些畅销书,都是一些“竞争学”、“成功学”,字里行间充满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暗示。

  那么,一本“好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见仁见智?事实也非如此,那句“开卷有益”,就是冲着这个命题来的。那么“开卷有益”的标准又是什么?有的书“益智”,有的书“益心”,有的书“益身”,有的书就是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这样分析下来,好像已有的“标准”又模糊了起来。

  但如果我们站在“启蒙”的角度思考,这个模糊的标准就会渐次清晰起来。古往今来,我们将“读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读书,就是为了做人。所谓“知书达理”,其实也就是培养当下所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国人读书,都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修身”亦即“做人”。

  这样一来,一本“好书”和“开卷有益”的标准就明朗起来。正因如此,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图书典籍中,我以为,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就确是一本少有的“好书”。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理解。

  丰子恺先生一生最宏伟的绘画作品,便是六册《护生画集》,那是为他的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整寿辰而作。弘一法师50岁,丰子恺画50幅画,作为礼物送给他。60岁画60幅,一直到1980年,弘一法师诞辰一百周岁完毕。弘一法师曾为两册画本写过字,在有生之年,他也只见到过两册画集。而自弘一法师62岁圆寂后,到1980年诞辰一百周年时,《护生画集》依旧出版发行。

  而到1980年,丰子恺先生也已谢世5年,《护生画集》五六册,竟然是丰子恺先生在1965年和1973年提前完成的。这样一份厚重的寿礼,让读者感动一位学生与恩师友情之真挚,和情深意切的表达方式。而更为感动的是那些画的内容——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蕴含对人、对动物、对自然界一草一木博大宽厚的仁爱。

  《护生画集》计450幅图,图边配以简练的诗文,有的反映对动物生命的爱惜与伤感,有的描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的道理,有的描绘了和谐万物的人间美景,有的传递了佛学中常说的“因果”“报应”等信息。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仁爱与悲悯。

  在一幅题为《暗杀》的简单黑白写意中,只见一人斜背长枪,手提一鸟,而弘一法师所配的诗是:“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在一幅《烹鳝》的画中,只见大火上沸腾的汤水里,煎熬着一锅鳝鱼。蛇一样的鳝鱼挣扎着,头焦尾烂,肚子却形成一个弓形,高高的隆起。它们为什么要隆起肚子呢?旁边是弘一法师的文字:“学士周豫尝烹鳝,见有弯向上者,剖之,腹中皆有子,乃知曲身避汤者,护子故也,自后遂不复食鳝。”原来,为了无数个小生命,鳝鱼们宁可让自己最有感知的大脑、掌握生之平衡的尾巴先烧烂,也要让肚子里的小生命多活几分钟。

  还有一幅写意,题为《已死的母熊》,只见画中一熊怀抱巨石,后面一持枪猎人正向熊走来。弘一法师在画旁写道:“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这些画和文字,充满了自然界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以及丰子恺先生对“生命”二字的高度理解。

  也有描绘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的画幅。在一幅《方长不折》的画中,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正要折取塘边的杨柳枝,被牵着孩子正路过这里的妇人制止了。边上的诗中写道:“道旁杨柳枝,青青不可攀,回看攀折处,伤痕如泪潸,古人爱生物,仁德至今传,草木未摇落,斧斤不入山。”

  纵观全书,歌颂博爱和教人行善的画幅与文字俯拾皆是。但我最喜欢翻看的是一些反映和谐万物的画幅。如《燕子飞来枕上》。画中一年轻后生,侧躺于柳树下的竹榻上,聚精会神地品读手中的书,天上飞来两只燕子,一只轻轻落在枕边,悠闲自得,毫无畏惧。而配的诗则是:“燕子飞来枕上,不复见人畏避;只缘无恼害心,到处春风和气”。

  在一幅题为《雀巢可俯而窥》的画中,只见一对母女推开两扇窗,而窗台下就是一个鸟窝,母亲手指着巢内的雏鸟对身边的女儿说着什么。而一旁的诗写道:“人不害物,物不惊扰;犹如明月,众星围绕。”

  还有一幅题为《好鸟枝头亦朋友》,画中一读书人坐于青石边,泡一壶香茗,抬眼望着柳树上的小鸟,而小鸟也正在望着读书人。其情其境,过目难忘。而边上的诗写道:“独坐谁相伴,春禽枝上鸣;天籁真且美,似梵土迦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是那么的美妙。

  从第四集后,反映佛学中常见的“因果”“报应”的画幅和诗文就更多一些,这与丰子恺受弘一法师的深刻影响有关。记得在一部反映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中,弘一与菩提寺印光法师有这样一段对话:“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印光法师道:“因果之法,乃救国救民之急务。要让人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想拯救世道人心,必须从此入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但作为漫画家的丰子恺,通过画笔留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似乎更为深刻。

  他受老师弘一法师的影响,用自己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人们向往的和谐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和平、善良、纯真与美好。他用画里简单的寓意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众生平等”的。一个人要想提高自身的修养,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心境。

  在这个“竞争意识”比“博爱意识”更为强烈的今天,《护生画集》所折射出的“仁爱”与“悲悯”,不啻于当下所有的“心灵鸡汤”。翻阅该书,就会有一股暖意自心底油然而生。而这股暖意就是“善”的滋生,就是对世间万物的博爱。而博爱,正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