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 徐大椿)


  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毕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

  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

  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这是从"祛实"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

  关键词:祛寒(补阳) 参附汤 [温法(补法)]

  [医案原文]

  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其祖有难色。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方勉饮之。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同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洄溪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