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制度


    金一南所著《苦难辉煌》中有一个小故事挺有意思,值得一说
    现在有些人大夸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原来带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现在被认为是开放,是向先进学习,包括李鸿章向美国派出留学幼童,也是这些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从史实来说,清朝政府在那个阶段的确对美国很有好感,从朝廷官员到普通商人,都觉得美国人比欧洲白人好。清政府向美国派出留学幼童,也是这一好感的体现,希望这些幼童在美国学成之后,能用美国的方式振兴中国。但是,清政府向美国派出留学幼童的计划,最终停止了。为什么?
    清政府对美国的好感,不仅仅是派出留学幼童,向美国学习文化、科技、制度等。美国当时西部大开发,缺乏劳动力,清政府还允许美国在中国招募大量华工。本来,双方的合作的确可以深入开展,但是,美国招募了大批华工之后,既要享受华工吃苦耐劳的好处,又制定了排华法案,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美国的态度。因此,当今一些拿李鸿章注解中美关系的人,应该认识到,当年破坏中美关系向纵深和全面发展的,并不是中国人的保守、愚昧之类,而是美国人的傲慢和狭隘。本文不讨论李鸿章与美国的关系,只想引出一个话题。美国制定排华法案后,清政府依然向外大量派出留学生,但是,留学的目的地改为——东洋,日本。
    甲午海战对于中国是奇耻大辱,但是,清政府在美国“排华”之后,派了大量的留学生东渡日本,其中,很多还是到日本学习军事。按照“中国人丑陋、劣根性”的说法,这种行为可能被解读为中国人本性中“犯贱”的劣根。但是,换一个正常角度看,这种行为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或者是不计前嫌、诚心诚意向对手学习的豁达。我们如果跳过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把自己的心态换成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也许就不得不承认,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清政府决定向日本学习,是很了不起的,是很有魄力的。没有傲慢,没有自高自大,没有好面子,没有所谓种种“劣根性”。当时去欧洲留学的人数较少,主要是因为费用问题,而不是其他文化因素。把日本称为“东洋”,等于承认甲午战争之后,“脱亚入欧”的日本也是“洋”。
    金一南所著《苦难辉煌》中的一个小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有很多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其中有些进入日本军校,例如日本士官学校。日本历来重视陆军,按照惯例,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会获得日本国王赐予的军刀,这对日本军国主义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获得此荣耀的人,日后在日本军界也会有很好的前途。这一荣耀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状元,只不过,中国古代的状元是“文”的,日本的状元是“武”的。西历1906年,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九期共有300多名毕业生,主持毕业典礼的,是日本国王的亲戚,伏见宫亲王,由他宣布本届优秀毕业生的名单。这位“国戚”念出第一名的名字是——蒋方震!一个中国留学生!日本国王的赐刀,被一个中国人拿走了,这让毕业典礼主持者和参加者都很尴尬。
    伏见宫亲王虽然心里很不爽,毕业典礼还是要继续,他念出第二名的名字是——蔡锷!又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士官学校的毕业典礼顿时陷入极度难堪,全场骚动,不得不暂时中止。因为,伏见宫亲王看到,手中的优秀毕业生名单里,还没有念出的第三名是——张孝淮!仍然是中国留学生!要知道,当年这一届日本士官学校中,一共只有4名中国留学生,居然囊括了前三名!第四个中国留学生名叫许崇智,这个人极为聪明,过目不忘,但因为太聪明而不够努力,没有挤入优秀毕业生的前列,后来还是成为孙中山手下的粤军名将。
    为了弥补被中国人超越的难堪,毕业典礼临时中止时,日本人赶紧开始商量。已经念完的前两名,虽然都是中国人,但已无法更改。因此,日本人临时决定,把第三名换成日本人,把原来位于第四的日本毕业生提到第三名。但日本人还是觉得不好看,他们进一步决定,把张孝淮下调到第五名,把原先第五名的日本人上调到第四。如此一来,前四名中,中国人、日本人各占一半,面子上好看点。看来,所谓“好面子”的劣根性,在日本也很严重。
    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日后成为中华民国陆军大学校长,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蔡锷的事迹人们比较熟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很有可能还会有更大的作为。被日本人破坏规则、暗箱操作“荣登”第三名的日本毕业生,名叫荒木贞夫,后来成为日军大将、陆相。从第五名挤入第四名的日本毕业生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也是日军大将,曾任台湾总督、日军参谋次长。日本人为了今后避免这一尴尬,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典礼从此改制:中国留学生和日本毕业生分开列名单,以保证日本国王的赐刀不被非日本人拿走。他们是否没有信心与中国人较量?
    这个小故事说明,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只要在平等的条件下,中国人几乎就是最聪明的。就学习来说,中国人凭借聪明、刻苦和文化传统,完全不输于任何其他民族。即便在当今世界,在美国,在欧洲,中国留学生的成绩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都毫不逊色。换句话说,中国有着充沛的人才潜力,只要有公平,只要中国重视读书、教育的传统不丢,假以时日,中国就能诞生最优秀的一流人才。然而,蒋百里、蔡锷、张孝淮、许崇智那一代的优秀人才虽然不输于日本,中国的国力、军力在后来一段时间里,还是不如日本。现在很多人说,那是因为制度比别人落后,体制不如别人。这个观点不能绝对。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入那个时代,我们就会发现:在那个年代说中国的体制不如日本,也完全说得通。然而,穿过一段时间的岁月,我们就会发现,如果那时候我们就接受了“制度不如日本”的说法,如果那时候中国就照搬日本的制度,人才、制度都与那时的日本一样,甚至超越,中国的结局无非是另一个军国主义。
    所以,回头审视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人才完全可以超过别人,但是,在制度上不能完全照搬别人。中国的制度有不好的地方,的确需要改进,但是,如果照搬别人的制度来改进自己,最终很可能就会像日本军国主义一样,被历史淘汰。在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我们如今可以通过历史的检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今天来说,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今天有些人说中国的制度不如美国,要向美国学。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必须警惕的是,当今美国社会看起来似乎像当年的日本一样,没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是,10年、20年、30年以后,美国会不会像当年的日本一样,也暴露出制度的极大缺陷和弊端?如果我们今天对此不加以警惕,照搬照抄美国制度,当美国在未来发生严重问题的时候,同样的命运也会落在我们身上(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发生)。到那时,即便有一大堆超越美国的优秀人才,也无济于事。因此,从根本上说,优秀人才的涌现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中国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根据我们对世界现实和未来的判断,制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制度。社会的发展很难像科学实验室里一样做实验,但是,历史就是实验。

 

 

相关文章: 

人才与制度

长征为中国寻找方向

崇洋媚外的惨痛教训

国民党为何会失败?

岳飞近代的离奇遭遇

岳飞是民族英雄吗?

岳飞800年历史评价的变迁

一桧虽死,百桧尚存

“秦桧发明宋体字”不足为信

矿石间谍与内外大势

热脸贴了冷屁股

吴蕴初大战日本商品

汪精卫的后事及下场

汪精卫卖国投降理论要点

解决钓鱼岛问题的一个思路

靖国神社是个什么东西?

谁创造了超级毒品?

神风特攻队及其报应

壮志难酬孙中山

亲美根源之一

柏杨是否也丑陋?

超利益政治与利益集团政治
《中国没有榜样》

三权分立之“话语权”

《生化超限战》你不知道的可能性
向《百家讲坛》抛个媚眼

《红楼梦》是青春文学吗?
文学的诗性与故事性

看不懂的钱文忠

启蒙补课抱佛脚

索尔仁尼琴为何对中国不友好?

索尔仁尼琴:左右开弓

“国家组织能力”与“一盘散沙

一百年来重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