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遭遇麻烦,Diaspora趁势兴起


       当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希望进入一个安全的“社交网络”,希望有一个网络的“家”,在里面和谐生存、交友、探亲,......但是,这个安全的“社交网络”在哪里呢?Facebook合适吗?非也。何故?
    现今,随着Facebook社交网络的疯狂发展,人们的真实生活(real life)与网络生活(online life)的界线越来越模糊(fuzzy)了,隐私保护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去年5月10日,《华尔街时报》报道说,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把Facebook告上了法庭,指控Facebook擅自改变其隐私保护政策,使得许多用户的信息“public by default”(相当于“公开化”),缩小了用户的隐私保护范围,违背了Facebool当初的承诺。很明显,Facebook遇到了麻烦,而且不会轻易解决。
    一般而言,中国人初次见到Diaspora这个词汇,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英语里面,Diaspora的意思是指犹太人散居的地方,有点类似我们的民族自治区。在去年上半年,受到FSF(美国“自由软件基金会”)的思想影响(或感染),《纽约大学》的4个在校学生Daniel Daniel Grippi,Maxwell Salzberg,Ilya Zhitomirskiy和Raphael Sofaer(都是编程高手,从名字上来看,他们似乎都不是美国本土出生的人)共同发起了一个“开源”社交网络项目,起名就叫“Diaspora”社交网络,顾名思义,其目的是:“allows members to be in control of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以及“do-it-all distributed”(“自行分配信息”)。
    Diaspora开发团队的运气真是好,正巧碰上了Facebook社交网络活该倒霉的时候,到了去年5月17日,Diaspora项目就得到4,800多个支持者,获得了总共175,000美元的赞助费用,而且这种发展势头还在继续,直到后来,连Facebook的CEO兼共同创始人Mark Zuckerberg也出钱赞助他们的这个Diaspora项目。实际上,自由软件奠基人R. Stallman非常看好这个“自由”的社交网络开发项目。根据他的建议,不妨称其为“Libre social network”。
    从技术层面来看,Diaspora社交网络允许每一个人在其中建立他们自己的“seed”(“根”),一种个人的“web server”,里面有用户的相片、视频以及“everything else”,这个“根”完全为用户个人所有,受用户的支配和控制,用户可以与别人分享任何信息,但是,“still maintain ownership over it”。我们可以这么说,Diaspora项目好比是Facebook的“克星”,后浪推前浪,一浪胜过一浪。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趋势。
    我不是一个喜欢多事的人。我看不惯Facebook“大澡堂”,里面的人一丝不挂,也不怕害羞。我知道,在我们国内有不少在校学生是编程高手,我建议他们积极参与Diaspora国际开发项目,Diaspora官方网站www.joindiaspora.com在随时召唤你们。我认为,腾讯的QQ是个老古董了,整天不断地吸用户的的血(钱),非常之可气。赚钱不要紧,但是,君子爱财,取之要有道。将来,社交网络必须采用自由软件,这是一项公益事业。有些人整天替Facebook“估值”,替它出主意发财,似乎自己也想借此机会发一点儿“小财”,都是一些“混人”。
    说明:此刻,外面下起北京今冬的第一场小雪,雪花纷纷飘扬,我真的很开心。这使我想起1954年在南京十中上学时的那场大雪,同学们在球场上打雪仗是多么开心啊!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定会参与Diaspora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