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德班去为人类找一种死法


德班气候大会刚一开始,就有一种说法开始在会里会外全球媒体间散布,即这是人类拯救自己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从现在的情况看,那些似乎应该、自己也如此表白最重视地球气候变化的国家,已经纷纷亮出了决意放弃这最后一次拯救人类的机会的姿态。

大气环境恶化是人类的灾难,但是这个灾难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人类自身的原因。

环境恶化,可以看作是环境学上广义“垃圾”的一种。我们只要看看人类在对付具体的生活垃圾方面的历史就可以清楚一些道理了。

最初是清运出去,出房屋,出庭院,出村镇,出城市,出国境。私有领域有多大,垃圾就能被运多远。垃圾围城不是有了城市才有,你现在到郊区和农村看一看,很多都已经是“垃圾围村”之势。不过围城太难看了,为了眼不见心不烦,人们开始垃圾填埋,但是很快山沟洼地已经不足为用了,于是发明了消灭垃圾的又一种办法,即“垃圾焚烧”。在初期,垃圾焚烧被看做是找到了突破垃圾围城和垃圾填埋的绝好方法,但是,人们又很快发现,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找死的方法,是一种“垂死的技术”,因此,最终还是找到了“垃圾减量”这条道上。垃圾减量是“减排”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一个说法。

但是,污染是发展不可避免的副产物,这是由“价值中性论”原理所决定的。减排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就是“发展减速”。而发展停滞已经被看做“等死”了,自然不会成为备选之路。大家都说垃圾减量,说是而已,气候大会上的推诿扯皮就是证明。

而且,何况,人类经济的形态当中本来就已经包含了庞大的一类,即“灾害经济”。气候大会上提出的推进“垃圾减量”动议就遭到了印度庞大的拾荒产业者的反对和担忧。

最后又回老路,就是找死——继续发展。

 

现在,人类正在享受着同类竞争的结果。“竞争”一直被经济学界认为是具有提高效率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正是这种发展的竞争,导致了人类走向了不归之路。

当然,竞争之前还可以加个“被”字。如果没有发展起来和自己争夺资源的同类,自己当然可以在闲适安逸的环境下悠闲地慢慢发展,让副产品的产生速度处于自然界可以消耗的范围之内,就像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一样。但是,不幸(?)的是,发展的结果是造就了众多的同类,同类的竞争与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正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的结果就是走到自己的反面。

表示出宁可放弃这最后救命稻草的权利的国家未必不知道这种放弃的后果。现在的情况不是在博取人类的最后命运,而是在博取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发展是找死,不发展是等死,既然总归都是死,考虑后事就没有意义了,剩下的就只有比比看谁能死在最后吧。

 

发展中国家不愿放弃生存的权利,因此需要发展经济,落后就要被淘汰被奴役。发达国家不愿意被发展中国家追赶上从而丧失胜出的机会。气候大会上的种种政治表演都显示出,从上一次、前一次,从一开始,气候问题早就不是一个气象学的科学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但是,人类早就被货币拜物教牢牢控制,认定了离开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还是固执地把气候问题和金钱的问题挂起钩来。现在,人类已经普遍变成了货币拜物教者,货币之神早就取代了自然之神。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所反对的“邪教”,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把“货币拜物教”列入邪教的。但正是这个没有神父和教主的教派(没有吗?),让人类走上了找死的道路。

 

既然灭亡的命运不可改变,那么为了能死在最后,就要力争将已经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打压下去。在这种思维之下,就更不可能去帮助对手发展了。政治家们对发展和污染的这种关系非常清楚,而且都在将之作为一个竞争的工具在使用,互相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话中之话就是要求对方放弃更多的发展权利,理所当然也就被对方加以拒绝。会议刚刚开始,各国都已经旗帜鲜明地表示不会承担强制减排的责任。

因此,在看得到的未来里,人类必将还是叩拜在货币之神的面前。冷淡自然之神而追捧货币之神的态度取舍就决定了德班大会的结局——同上次哥本哈根大会一样,无果而终,明天在《框架协议》上草草签字后收场。

 

这次气候大会开的也太不是时候了。当前,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正处在金融危机的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心情也缺乏资金来实现自己之前在气候方面曾经的承诺。而发展中国家也以穷卖穷地自然不会去承担这些和自己的经济能力不相匹配的责任。总而言之,国家无论穷富现在对拯救地球都是“力不从心”了。

现在各国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去拯救地球和人类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停止发展经济停止糟蹋地球的问题了,是拯救经济还是拯救气候的选择问题。要么继续发展经济,任其产生导致气候恶化这个副产品,让全人类灭亡于自己的发展当中。要么停止至少是抑制经济发展,让人类灭亡的速度降下来,在灭亡之前尽可能多的繁衍几代。

 

认识到最终的结果,会不会导致人类颓废?不用担心,拜物教的魔咒会一直起作用的。人们还会积极地发展自己,路径就是把发展的副产物排到自己的私有领地之外。只不过地球上的“外”已经越来越少,郊区的荒山沟随着城市的逼近正急剧升值,连无人的小岛也在被私有化。我原本想呼吁各国政要停止发展外太空技术,把资金用于减排,但现在想法有点改变了——或许,外太空可以作为一个长久使用的无限大的垃圾场呢。届时法国可以直接把核废料罐射到深太空去,也就不会有德国民众卧轨抗议核废料过境这种事了。从世界各国的态度来看,外太空的“外”部性尚未被人类贪婪的私有化欲望所盯上,产权明晰的理论还没有用在这里,有望作为人类的永久垃圾场,直到人类灭亡为止。

 

看了以上帖子,千万不要把“反人类”的砖头砸过来。关于人类未来的这些观点都源于科学界和思想界。如果你读帖感到不安,我愿用一位天文物理学家的话来安慰你以作补偿。这位科学家在《THE BIG BANG》中说得非常淡然:那是不可预测且毫无感觉的一瞬间的事情(注:指超新星爆发),担忧毫无意义。

有意义也罢无意义也罢,总归还是在担忧。佛说魔从心生,中国古人最懂这个道理,“忧”“虑”二字皆从心,产生于自己的心中,而非在外。因此真正想做到无忧无虑,怕是要先转变一下对待灭亡的“生命观”。http://bbs.tiexue.net/post2_3129604_1.html

 

 

阅读链接:

1、靠捡垃圾为生的印尼人 http://biz.cn.yahoo.com/newspic/biz/5444/10/

2、印度的垃圾经济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gj/201101/t20110121_3234818.html

3、灾害经济漫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2bb43010006dm.html

4、千人卧轨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11-29/34955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