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于11月29日闭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按照这一新的标准,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对超过1亿人群的扶贫开发将引发多大的政策联动效应?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重点是否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一重大举措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党中央统揽国内外全局,密切结合国际经济活动的最新变化,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平衡中国与世界和谐关系的角度出发,做出的承前启后的英明决断。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为我们在未来10年把握扶贫开发工作大局提供了指引和遵循,即扶贫开发不是单纯为了脱贫,而是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
在全球经济复苏十分艰难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定位自己的全球地位,如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如何推进转型进程,如何惠民利民安民,是中央深思熟虑的宏大课题。
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2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投入4万亿资金,启动了十余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球为之瞩目和惊叹的同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科学性甚至合理性的质疑声也不断泛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新增了不利因素。比如,美国等不断施压人民币,提出超出中国承受能力的升值要求;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有升温之虞;一些国际经济金融组织要求中国改变投资拉动模式的呼声升高;中国周边安全遭遇新的挑战,等等。一句话,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与全球政治生态发生摩擦已是必然,中国必须准确定位自己,在此前提下完善战略部署,实现更好的发展。
当前,受国际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中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而国内房地产调控,客观上制约了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虽然内需连年增长,但与我国国力的发展仍不匹配。为此,亟待采取内部刺激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又要充分体现均衡性原则。扶贫开发正是这样的抓手。
首先,按照新标准重新划定贫困人口,将引发一系列政策叠加和联动效应。相关配套政策要尽快完善起来,相关投入规划将显著增加。
此次会议明确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所有这些目标,要求财政给予投入,金融给予支持,市场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进一步到位。概而言之,扶贫作为一项重大的十年工程,将与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起共振,对中国经济均衡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将会增添经济发展动力,进而改变中国经济生态。
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也将对我国经济转型注入强大的政治动力。
既然是“开发式扶贫”,就意味着要千方百计提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而不是单纯提供生活性补助。为此,一方面,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平衡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以及新兴产业安排上,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倾斜。开发式扶贫就是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包括提高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
其次,调整中国贫困人口基数,真实反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以支持我国保持经济增速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可以降低中国发展的国际压力。
现在国际贫困标准是每天1美元,每年360多美元。新的贫困人口标准2300元略高于国际标准,是实事求是的。由于我国贫困人口标准相对较低,贫困人口基数小,产生了负面的国际舆论效应:一是,政府和社会继续增大投入,解决实际存在的贫困问题显得正当性和合法性不足;二是,在国际上造成了“中国贫困人口很少”的印象,使得我国在国际发展领域内所承受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达3.20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位。这一数字上的变化尽管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但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全局,特别是东西部、城市和农村发展失衡的问题,不能反映全民在教育、医疗、住房以及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缺失。即使从人均GDP指标看,也仅排在全球九十多位,还不到美国的1/10。
在如此失衡的条件下,中国却随时遭遇一些国家的指责,涉及人民币汇率、碳排放量、商品倾销等等,而在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来临之际,他们又首先想到让中国救助。而对于中国正当的对外投资,发达国家某些势力则是频频设置障碍。
提高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有助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状况的误读,营造有利于我的外部环境。
前不久,美国政府人口普查局公布,美国的贫困发生率是15.1%。而按照中国政府新的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13.4%。但这并不能够说明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恰恰相反,国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最不发达国家采取每天1美元的标准,大部分国家采用了每天2美元标准;如果按照每天2美元的标准,中国贫困人口会达到2.35亿。所以,中国的贫困线还有提高的空间。这也是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
第三,随着扶贫开发战略加快实施,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将获得显著提升,资本市场发展后劲将显著焕发。
会议指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已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这预示着,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不是单纯的解困脱困问题,而是巩固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3年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特别是2001至20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十年”,年均增速达到10.48%。但是,如果内部失衡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严重受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失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这一“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既朴素又宏大,实现这个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届时,人民的生活面貌将焕然一新,今天表现出来的因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多种社会矛盾将得到缓解。
经济发展、金融体系、资本市场话语权,都离不开均衡,唯有均衡的发展才是最惠民的发展,才是最能提升人的幸福感的发展。今天中国资本[4.40 0.00%]市场所折射出的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投资者过度投机、话语权和定价权缺失,均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质量相关。解决好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问题,资本市场的社会环境才能够真正夯实起来;巩固好脱贫人口的保障和发展问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和实现升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用于投资的社会资本才能够真正迸发涌流出来。
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之所以有强大的话语权、定价权,与其国民的均衡发展有直接关系。我们实施十年扶贫开发工程,也是要通过缩小地区和人群差距,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惠及民生。也只有在此基础上,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才能够具备,投资者的长期信心才能够具备。
中国经济再启动:扶贫开发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