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者爱人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道德标准。在中学生时代,我的家庭背景决定了我的基本志向比较现实,那就是发奋读书,今后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保住一个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当然我所理解的“铁饭碗”,并不是一辈子老守在一个地方吃饭,而是一辈子无论走到哪儿都有饭吃。如有可能我将努力地把手中的“铁饭碗”,换成“银饭碗”、“金饭碗”。即使在今天看来,我也不觉得自己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倒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然而在我为师的年代,心系下一代伏案操劳,然则始终以为自己努力不够而时常为之汗颜。为师者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非吾心虚也。只是因为天下学生之成长乃国家之希望,家长眼中之期待,皆使我等为师者在百般努力之余,亦常反省自己可有爱生如子之心。我亦是为人父母,吾亦期望犬子成才,普天之下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并不拒绝对学生的关爱,缺陷恰恰在于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等精神生活的关怀。教育者固然要关心对受教育者知识的传授,但唯有以内在的精神关心为支撑点,才能够充分显现出知识关心的教育性。我以为“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素质、能力和境界,人的才华不单纯在于高智商和绝顶聪明,也包括真诚的爱的能力。只有对知识和精神共同的关怀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整的、社会需要的人。“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我以为关爱的基础是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如果不把尊重作为前提,那么对学生的关爱就会变成为某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当然不是要一味地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对话双方关注彼此并且要超越分歧。有些教师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关爱的平等性,而使学生没有感觉到教师对他(她)的关心和爱护。大学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隐性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只是一种态度和理念,而且是教师的教育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真实体现。
以仁爱之心爱人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我以为师爱是那种只顾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就如同父母对于子女的那种纯真的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教师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必须在教书育人的具体环节上以学生为本,做一个充满爱心、懂得尊重与信任的人。自从我当小学教师到当大学教师,从武汉到北京,历来对学生充满了爱子之心、舔犊之情,从来把学生当作自己家里的人来对待。我对弟子们的关爱,不只是表现在过时过节的时候,请弟子们同家人一块吃顿饭,以聊补弟子们的思家之念、思亲之情;更重要的体现在我对弟子们在学习上的严格规范和严格要求。即使个别被家庭宠得像太阳一样的学生,我同样行使教师严格教育的权利,从不毫无原则的迁就或者放纵他(她)们。我深信只有严师才能够带出高徒的古训。2010届马训祥博士入校时是云南民族大学的应届硕士生,博士毕业时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就选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法委工作。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后记中说:“先生治学严谨。对我提交的每一篇作业或者书稿都认真地审阅、批改,细致到一句话、一个措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看着文章中一个个红色的标记,让我无时不感到羞愧和汗颜。先生教我做人,教育我‘要做好文,先要做好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课堂上的谆谆教诲,不会忘记一年后例行谈话时的苦口婆心,不会忘记校园漫步时的循循善诱。先生的话是我的指路明灯,让我的人生不再迷茫和彷徨。”到2010年9月我完成本书初稿的时候,在我门下已经毕业或者在读的158名硕士、博士生当中,即使个别人在入校读书时已经官至厅局级,但在我的眼里就是一名普通学生,在遵守纪律和学业要求上,绝对无半点随意和放纵。为了让他们做好同门师弟师妹们的表率,我平时对他们的要求反而比一般学生更加严格。在我独立培养的官员博士中,多数人进校读书时并不是官员,基本上是在读博士期间或者毕业之后被破格提拔、晋升为官员的。我在给每届博士和硕士毕业生饯行的时候,都不忘严肃地告诫他们:“你们出去当法官的,无论如何要对得起帽子上的国徽和肩上扛的天平,要有道德良心,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你们出去到政府机关从政为官的,一定要为老百姓认真办事,上溯你们家三代的祖先同样是农民,决不能翻身忘本,千万不要当狗官、贪官、昏官;你们出去当银行行长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负责人的,一定要做到金子嫌黄了、银子嫌白“了,不是咱家的东西见了不眼红,就是白给也不要,天下绝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宋才发一辈子就是一个清平的教书匠,你们都是我的弟子,我希望你们都能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但是有一点你们一定要谨记在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你们都不能玷污祖宗、玷辱师门。”因此我对自己这一辈子培养出来的“官员博士”,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做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博士个个都是好样的,绝对没有“混牌子”和靠“秘书代劳”的庸人。社会上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把所有官员统统枪毙掉,肯定冤枉了一些好人;如果让他们站成一排,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会有漏网的。”这是人们对当今官员腐败深恶痛绝的一个不恰当的说法。我现在可以自豪和骄傲地说,在我培养的官员博士中,起码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渣”和“孽种”。对于家境贫寒或者失去亲人的学生,我尽量树立他(她)的自胜信心,在生活上适时予以力所能及的援助,绝对不让他(她)感到老师是在怜悯和施舍,也绝不允许任何人鄙视、嫌弃乃至伤害他(她)的自尊心,极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对于弟子们的过失和错误我绝不袒护,但是对弟子们受到不公允的冤屈,我历来宁可得罪上司、得罪同事,也绝不让他们受到无辜的委屈。尽管我明知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旷日持久的麻烦,但我更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只有老师才能够“扶”他们一把,也只有老师才能够“支撑得住”和“担当得起”。对于任何一位弟子,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无论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始终做到一碗水端平,绝对不给弟子们留下“砖厚瓦薄”的不好印象。我以为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应当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人,因为他在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忧愁、激动和愤怒,无疑会直接地感染着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一位优秀教师应当善于通过语言、文字等文化载体,声情并茂地、有声有色地配以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将溶化于自己血液中的文化知识,在快乐的教学活动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譬如,每当我授课讲到兴致的关头,情不自禁地脱下外套、挽起袖子的时候,学生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这是弟子们对我的最好奖赏。不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就是学生的精神修养和志向确立,也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鼓励。
关爱每一位虚心向本人求教的学生。师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求自身付出,孔夫子当年就推崇以仁爱为本,有教无类。2005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刘亚丛教授曾托人与我联系,想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电话沟通我觉得这人比较憨厚,还有些才气,于是应允他来年报考。2005年4月他带了份厚重的礼物到家里来看望我。那天正好有闲暇时间,同时也为满足他的求知欲望,我与他坦诚地谈了不少学术问题,初次见面给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但他带来的东西我是断然不能收下的。由于他对我的个性不太了解,当时确实让他感到异常难堪。诚如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对当时情景的描述:“宋才发老师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渗透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坦诚豪迈的大学者风范。同时也感到了宋老师对于治学的严谨和教学的严格。”“我清晰地记得宋老师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讲过:‘送一根稻草和送一根金条的性质是一样的,不要以给老师送礼的方式来表达心意。’所有这些都在持续地增强着我步入宋门寻道求学的冲动。”2006年3月刘亚丛先后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场。非常有意思,他竟以专业课3分之差没有考取我的博士生,却意外地以高分录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世民教授的博士生。入学后他经常到中央民族大学来听我授课,我以为凡来听课者都是求学人,不必有自己弟子和外校学生之分。刘亚丛2007年9月3日感受颇深地在文章中说:“入学后我选修了法学、史学、经济学等学科11门课程。特别让我兴奋不已的是尊敬的宋老师接收我为编外学生,给了我近距离聆听他业内教诲的机会。宋老师第一次课堂授课就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随着学习日程的不断推进,我越来越感受到宋老师言传身教的力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受益匪浅,……我感到自己有使不完的劲,而力量源泉之一,就是宋老师那极富感召力的《读书与科研方法论》的教学。”刘亚丛还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事实与解释:在历史与法律之间》“后记”中说:“宋才发博导以其超乎寻常的学术激情和感召力深深地感染了所有前来听课的同学,这亦是我读书写作疲惫厌倦时的重要动力来源。”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理应提携、扶持和奖掖青年学者,在他们学术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这些老朽即使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肩膀,但是必须伸出一双热情的手,把他们扶上学术平台,竭尽全力地支持他们的学术勇气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有机会和条件一展才华。总之,我认为爱心与责任总是相伴相随的。因为有了爱心,教师才背负了更多的责任,才会在教书育人上更加严格地鞭策自己。
培养研究生心怀一颗感恩的情怀。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头的情感。它能够促使人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还可以帮助人们在渐渐平淡乃至麻木的日子里,发现生活原本是如此丰厚和富有,最终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到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感恩既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中国礼仪之邦的重要意识,它对于社会和谐以及年轻人优良品格的形成,具有极为广泛和无与伦比的作用。我们通常所说的“善”,实质上就是一种深沉的“爱”;大凡一个具有善心的人,最终能成就为一个人们常说的“好人”。“恶”实际上就是一种“恨”,恨是具有破坏性的不良感情。因而“善”收获的是善良,“恶”收获的或者最终换来的必然是仇恨。一个人只要具有感恩的心,就一定能够成为善心人。然而在物质条件日渐优越的今天,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娇惯与溺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不仅没有帮助他(她)实现自我发展,反而使年轻一代变得不怎么体谅人、关爱人,尤其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以为今后的社会哪怕富得物欲横流,感恩的情怀与传统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仍然是需要得到体现与传承的。教师培养和塑造研究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就要促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和帮助他人,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学会宽容和包容别人。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与父母见不着面的时候,多因忙于工作和学习而顾不上;好不容易见了面,话到嘴边又不好意思吐出来。所以每年放寒假的时候,我会硬性地给弟子们布置一道本该小学阶段完成的“特殊作业”,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或者大年初一的早上,必须到父母的床前真心、真情地给父母拜一个年。通常在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我会逐一检查落实每个博士生、硕士生给父母拜年的情况,这一点多少年来已经形成了传统。有学生悄悄地告诉我:“父母看到我真的给他们拜年,高兴得不得了,笑得合不拢嘴,说真是书读多了,人也知礼了。免礼免礼。”其实父母并不在乎你对他们的“那一拜”,而在乎你心里有没有他们。依愚之见,孝敬父母应当居各种美德之首,因为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会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一个真正懂得孝敬父母和师长的人,如果你硬说他坏,我看他坏不到哪里去;一个连父母和师长都不爱、不敬的人,如果你硬说他好,我看他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指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伟人们的成长足迹无不论证了感恩的人文价值,譬如“文化大革命”前的小学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文章,他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当伟人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书后,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这些扣人心弦的话语,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感恩对一个人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我以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心灵最美丽的人;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是最慷慨的人;只有懂得关怀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选摘自宋才发教授自传《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