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对虾面”
这里说的“对虾面”既非经典传统的珍馐美馔,也不是闻名遐迩的名贵小吃,而是大食堂里普普通通的饭食。既然出自食堂大师傅之手,做法自然极其省事。把机器切面煮熟,放在大号搪瓷饭盆的下面,上面浇上用对虾做的卤子。这卤子也非常好做,无非是将对虾去头剥皮,切成寸段,起锅放油炝葱花,虾段入锅翻炒,加汤调味煮沸即可出锅。
“对虾面”的做法虽然简单,但却是色、香、味俱佳。端过饭盆来,看一眼都令人垂涎。面条上面盖满了虾段,大约有七八块,每块就像一只香蕉切四刀的一段那么大。烹后的虾段显得格外圆润,玲珑剔透,淡橙红色的外围包裹着雪白的虾肉,油亮亮的雕玉凝脂一般。卤汁的色泽要深一些,似是在黄橙色中又加了些许桃花红,那么鲜亮俏丽。热腾腾的对虾面散发着海鲜特有的香气,格外诱人。喝一口汤,汤鲜得会让你的全部味蕾陡然兴奋起来,迫使你急不可耐地夹起虾段大快朵颐。虾肉肥美,吃在嘴里劲劲道道,鲜嫩香鲜,醇而不腻。新鲜的虾肉,除了鲜美无比之外,回味略有些发甜。
对虾学名叫中国对虾、东方对虾,是盛产于渤海湾特别是大连海域的味道鲜美且极富营养的高档水产。对虾体长大而侧扁,成虾最小的也有一拃长,大的足有三两多重。对虾甲壳薄亮,光滑透明,全身由20节组成,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历来渔民常以“对”计算捕捞成果,我国北方也是论“对”出售,故得名“对虾”,并非是“对生”之虾。
对虾是一种大型暖水性洄游虾类,喜欢栖息在水质混浊、底质为软泥沙的浅海,以食底栖生物为主。说来奇怪,离得很近且渔业发达的日本却很难捕到对虾。而日本人却偏又极其嗜好对虾。一则,日本人好吃个生鱼生虾的,对虾当为首选;二则,因其熟后通体橙红,且弓腰长须,向被日本人视为长寿吉祥之物,是佳节盛宴的必备佳肴。因此,大连的对虾大批出口到日本。
不知什么原因,1956年春季大连的海鲜市场上到处都堆满了对虾,只有二三角钱就能买一斤。据说,那年一来是对虾大丰收,二来不知何故没有出口。这一下可乐坏了平民百姓,于是,家家餐桌上有对虾,户户忙晾对虾干。于是,才有了大食堂里卖的“对虾面”。那年,我正在沈阳上学,春天学校组织到大连一家工厂实习,该着有此口福,赶上了对虾大丰收。前面说到的那一大搪瓷饭盆的“对虾面”,只卖一角五分钱,一小盆一角钱。
看着如此美味佳肴,我急不及待的排队买了一大盆、一小盆,吃得忘乎所以,乐不可支。想起两年前在山东老家学校就餐,吃的是粗饭淡菜,每年只有“五一”和“十一”能吃到肉菜。值日生将所谓肉菜打回来,怕分得不均闹意见,只好在众目睽睽下先将菜盆里的肉一片一片挑出放在碗里,在翻了几个来回征得大家同意后,再将碗里的肉分给每个人,然后再分菜。若是发现自己的菜里有“漏网”的指甲盖大小的肉片,那会高兴一天。山东大葱很出名,生吃、炝锅都是好东西,可是大葱切成寸段熬着吃,那滋味实在难以下咽。那时的饭食和“对虾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到工厂实习,每天学校给六角钱,本来想省着花,可架不住“对虾面”的诱惑,于是,早晚两餐宁可吃咸菜,也决不放过中午这一大盆一小盆的“对虾面”。就这样,实习了一个月,足足吃了三十天的“对虾面”。吃得那个爽,吃得那个痛快,吃得那个高兴……以致终生难忘。可以说,如今的大款也不能天天吃“对虾面”,再说,现在养殖的对虾无论味道和口感,都无法和那时野生的对虾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