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局限


 

认识论是有局限的,起因是因为任何一种认识论都需要建立“参照体系”,——如同儿童一定先学会名词,再学会动词和形容词——失去参照体系,就会失去界定对象,但任何一种参照体系都是不完整的。

 

参照体系的依赖性是许多错误的根源。举例来说,“权威”就是我们刻意追求的参照体系,援引于“权威”使我们获得安全感——而科学的进步往往建立在对于权威体系的颠覆过程。

 

何为“实在”?人对具象的“实在”拥有更强的把握性,例如桌子、椅子,因为看得见摸得着;但对抽象的“实在”缺乏把握性,例如概率、归纳、经验。然而哪一种“实在”更加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抽象的实在更加可靠,因为它是基于概率、经验和重复试验的总结。

 

卡尔波普尔曾把客观世界分为三个世界: “世界1”,又称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是由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构成。如物质和能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基本粒子,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躯体、头脑等。“世界2”,又称第二世界,是人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即主观世界。除此之外,波普尔指出,还有第三世界,即思想内容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3”。包括一切可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备、图书、房屋等。

 

第三个世界,简称知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以具象形式体现,例如数字“0”,例如某个概率,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百度百科解释:为了定量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量子力学中引入了波函数,并用ψ表示。一般来讲,波函数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并且是复函数,即在时刻t,在点(x,y,z)附近单位体积内发现粒子的概率。波函数ψ因此就称为概率幅。)

 

简单一点说,如果把硬币向上抛,硬币落下为正面或反面的概率各为50%,这个抽象意义的概率适合具象的硬币本身是实在的。

 

这就造成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困难——你无法因为桌子、椅子的具象性而否认波函数的客观存在。

 

然而问题在于,在一个自洽存在的宇宙体系中,参照体系是不需要的,认识论也无法穷尽对世界的多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