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这是一部对宇宙存在的自然辨证分析的哲理著作。科学发展到如此深入拐点,在探索自然真理仍然无果的今天,本书为你提供另一个探求自然真理的途径,真诚地希望我们能一起共同分享这个途径的喜悦!
通过对自然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分析、对自然辩证与哲学辨证的分析、对思维与直观相结合的分析、对自然存在三个元素“动、力、空”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这三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共存关系并建立的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力和运动在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产生了新的视角,可以得出宇宙存在的自洽和物质存在的自然原理。即,宇宙存在的自然辨证和科学实证。
有了自洽逻辑的自然辨证,人类也就无需建立任何造物主。物、宇宙具有自然而然的动力逻辑和辨证关系,这就是自然原理。自然是人类意识最高的认识境界。
超越于自然原理的任何论述必然是人类自己臆测的思维内容。因为宇宙内没有超越自然的存在,只有超越于人类能认识的动力存在和思维内容的虚在。也就是人类直观认识动、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思维具有普遍的臆测性。自然动力体系巨大的存在关系,也反衬了人类对自然动力范围认识的局限性。
除了用经典的科学理论与逻辑论述自然的存在,对“动”、“力”、“空”赋予自然独立的形而上新概念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
经典的运动和力是建立在以物质为基础的概念上,是通过“物的中介”来定义动、力的存在。即,“经典的运动”指的是物质的运动,“经典的力”是指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使万有引力也是在物质存在的基础上构建的理论体系。而本书关于物和动力的概念恰恰与经典的概念相反,认为运动和力是自然界固有的基底、共同存在的、按确定性规律构成的本质事件,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存在。物质反而是由这两个本质事件在空间构成的整体。认为动、力、空三个事件构成物质整体更完整。所以,我认为,物不是自然界的根本,物只是人类对自然界“动力空”组织直观的表象。自然界的根本是运动、力和空间这三个自然元素,并由这三个元素按确定性规律构成的自洽宇宙空间和万事万物。
把运动和力作为自然界先于物的第一性存在,这样的世界观将与物质为第一性的世界观产生完全的倒置。这种倒置来源于人类以直观的主观为第一性习惯。如果没有突破旧有的直观物质的世界观,几百年来的基础物理就不会有革命性的进展。任何一个巨大的物理变革都将伴随着世界观的重大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沿着更接近认识自然的发展方向。
总之,不是由于有了物质才有运动和引力,而是由于有了运动、力在空间的规律分布和共存关系才构成了物质及物质的运动和通过物质中介的万有引力。或者说,引力的根本是源于运动,更确切地应该说:动、力在空间的共同存在是自然的属性,由这个属性构成了宇宙永恒的动力关系和宇宙的永恒存在。只有发现力和运动在空间关系的自然存在方式,才可以解释宇宙的运行自洽,解释除了引力还有斥力、并实现物理学四种力的统一认识等历史上的自然科学难题。
书中分为《自然科学分析》、《自然哲学分析》和《自然意识分析》三大部分,分别详细了描述上述内容,并以科学、哲学的系统分析为全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哲学倾向于研究共性、整体;科学倾向于研究个体、局部。在理解经典理论的同时,建立了超越经典动、力的自洽存在理论,以辨证的思想解释自然存在的全部内涵。
《自然科学分析》核心的内容指出:对有向的动、力在空间的互为存在量化、分布和组织关系的研究,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最终发展方向。也就是研究动、力、空三者的确定性量化关系及数学表达是自然科学的全部。
《自然哲学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对“本质存在”事件的选择,并通过对所有自然现象、科学现象的归纳,给出“无形的动、力、空”是宇宙内的三个“自然存在”元素,这三个元素的自洽存在是构成万物和自然的动力空间宇宙。动力空三者构成逻辑的连续性、自洽性是自然哲学的全部。
《自然意识分析》对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内容”进行三大分类。统一了唯物、唯心、辨证三者的意识形态。简要地指出了唯物的直观意识和唯心的核心是人类意识发展过程的历史所构成的各种精神产物。应用科学和自然辨证的逻辑分析完全可以理解神学所产生的全部内核只是“人类历史的意识内容”。也就是人类意识发展历史的一个必然过程。只有用科学和辨证法,才可以对机械唯物和机械唯心的神学给予客观的历史分析和理解,并给予包容。
至于建立国际物理界所追求的《物理终极理论》,必须从逻辑上深刻理解“自然”两个字的哲学意义,即辨证地发现“人类不能进一步知道的事件”就是自然事件。“人类不能进一步了解其存在属性”就是自然存在。“不能进一步”的内容就是人类认识的极限、极端、超越人类认知的自然事件。通过科技手段和物质动态规律的辅助,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极限是什么,才会认可和接纳无形的动、力、空元素是自然的本质,而不是基本粒子或物质。所有的无形空间、有形物质都是三个无形的合成,这样才可以达到对“自然”理解的终极,对物质的内在进行有效的逻辑辨证。
实现终极理论,发现宇宙自然存在的具体方式和人类对无形“动、力、空”的意识极限,远比追求“物”永无止境来源的因果关系意识更为重要。
在对思维与直观分析的这二个方面,显然前者倾向于想象、唯心、整体、哲理、思辨、定性、逻辑,后者倾向于观察、唯物、局部、数理、实证、定量、科学。而只有以辨证的科学思想融会贯通思维与直观,才可以实现人类对自然的统一理解,理解和接纳人类意识自身的局限性。并解释动、力如何共同构成人类可以直观的物质和宇宙的自洽存在。
而如何超越人类对物质的直观极限,定义出这三个自然存在的基本元素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如何通过自然科学指出这三个元素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建立满足这三个自然元素存在的数学表达,是整个理论体系的辨证和关键。唯此,整个理论系统才能显示出符合自然的简单自洽原则。
任何震撼人心、玄乎概念、高深、别出心裁、不可捉摸、神造、是而似非的美丽词汇,虽然吸引眼球,却会复杂得让您不知所云。更无从简单地辨证和解释宇宙的自洽存在。唯有自然的动、力在空间的确定性关系才可以解释宇宙自洽的全部。
用思维意识来认识宇宙,历史上虽然也描述了不少宏观整体的自然规律,并建立了不少的理论系统。但种种思维方式对自然个体的不明确所建立的宇宙观,缺乏精确自然个体相对的量化关系和自洽性,这种模糊的宇宙观最终产生了包括玄学、神学、命理、相术等诸多含有臆测成分的理论。
其次,仅仅用人类习惯的“直观物”作为个体来认识宇宙,虽然明确了以“物”为个体,但这样的个体仍然不是最本质的个体,“物”只是人类对三个无形自然个体动力空部分组织感观的使然。一方面人类的感官不能看到独立存在的任一自然元素,只能通过物的动态中介来看待世界。另一方面,自然宇宙空间内也只以三个元素按不同比例方式共存。“物”乃是自然界三个元素构成的相对整体的动力空间。人类微观的极限只能是各种动力构成的“基本粒子”,人类宏观的极限只能看到深空中的星系加速远离地球,这两者的直观都是以在地球空间、人类感知的视觉为中心、为有限的认识。
然而,宇宙的整体状态永远不能被人类所全部直观,即使用最高倍的望远镜,人类看到的也只是宇宙很小的一个部分。以主观部分决定整体必然产生不能自洽的误解。因此,如果以此直观直接推出基本粒子的存在、宇宙的大爆炸等宇宙观必然是人类的主观片面推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推论没有办法获得宇宙自洽存在的理论体系。只有在突破人类对物的直观的同时,以自然为最高理性约定人类思维那无限制的非理性,才可以建立自然而理性的、符合自然逻辑思维的世界观。
人类历史建立的一系列以“物”为本质的科学定量体系,至今还在推动着人类科技的巨大进步。但这种以“物的相对整体的局部”作为本质的个体直观推论出整体的宇宙结构,同样不能产生自然自洽的逻辑关系。因为物是由三个基本的个体动、力、空相互构成的。只是人类无法通过直观视觉来分辨。这种不能直观的自然存在就必须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哲学辨证和逻辑归纳来解释出自然最为本质的原理。
“物”的确是人类感观的极限,如果以人类的这种极限为自然个体,那么这个世界就难于获得自洽存在的理论,“物”的来源必将成为永无休止的争辩。反之,通过对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自然的基本个体是由运动、力和空间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自然存在的自洽理论和量化关系。所谓的“分析”,就是要“分开来解析”,也就是要把“物”内不同的个体分开来解析。如混合物是由那些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那些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那些粒子组成的、粒子是由自然两个第一性的动力构成的等。只有这样分开来解释,物的构成、宇宙的存在才可以得到自然确定性的动力自洽关系。力和运动在空间的各种共存和组织关系就构成了宇宙的一切所有,并可以得到精确的而非确定性的量化。
当然,这里对自然运动元素的定义和经典物质的运动是有些区别的,上已所述,经典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自然存在的运动不是人类所能独立直观的,就像“力”在空间的存在同样是人类不能直观的个体事件一样。“力”在空间的客观存在,并不决定于“牛顿的苹果(物质)”是否存在,“苹果”的存在仅仅是使空间的动力关系出现了新的动态而已。
如何分析动、力在空间的组织和量化分布就是自然科学的终极目标。当然在实证上,人类仍然需要借助“物”的规律和中介来归纳和证明所有的动力空间关系。
在微观上,只有理性地脱离人类主观臆测的思维,并摆脱以直观物质为本质存在,通过自然科学现象深入理解“物”是自然“两种个体”动和力在空间规律合成,才可以解释物的存在来源。这种物的来源不必依靠任何造物主而能自洽存在!
在宏观上,即使是用最大的望远镜看到的一切,也仍然只是看到宇宙微小的局部,用它的局部现象来代表宇宙整体是片面的主观。所以,要摆脱以地球或人类有限视角为中心的宇宙观,构建科学自洽的自然视角,精确地、毫不含糊地解释整体宇宙动、力的存在关系,用动、力自然存在的自洽逻辑解释宇宙星体运行的美妙、物质的构成、原子运动的奇妙、直观到“星系的膨胀”、动植物的奇特、人类主观能动和意识的神奇,并指出这些神奇和美妙所存在的共性,才可以圆满地完成人类不断追求的自然原理的使命和理想!
故此,微观上如果不理解“物”的存在方式,我们的科学家将依然迷茫或产生造物主的臆测。宇宙自洽的存在性就得不到辨证的逻辑。以“物”的直观来认识宇宙,只看到了动力的小部分整体,却忽略了力是物的一部分,“物”是什么、力的来源也将永远成为科学家永远解决不了的前沿课题。“物”的视角存在着人类直观、包括应用科学仪器“直观”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同样未能取得宇宙存在原理的自然自洽。
在宏观上,以人类在宇宙空间渺小的空间地位,用主观有限动态物的视角看到星系的膨胀而认为宇宙的爆炸。都是以主观片面的部分决定宇宙整体而产生的直观误解。对于观测到的星系膨胀现象,只要我们能以整体动力空间的观念看待,即宇宙整体空间的力场与地球处处不同,无论是大于或小于地球系空间的力场,以地球为中心的视角,人类在地球看到的星系大部分都是远离地球的星系,因为不同力场空间内的物质一定是变速的,而当力场的中心不是以人类视角为中心,则所看到的星系一定是加速远离人类的视角。因为引力中心不是地球,而是最大动力的宇宙中心。
反复说了上述的道理,是想纠正当前大爆炸的宇宙观。人类的宏观意识发展从地心说、日心说到宇宙中心说,微观的意识从燃素论、原子论、基本粒子论到动力空三元素论是人类宇宙观发展的必然过程。只当人类获得了自然动、力的原理,有形物质存在的原理,人们所依赖的物质可以通过平和的自然科学手段获得动态转换和满足之时。物质守恒、动力守恒获得科学上的深度应用,物质、能源不再缺乏,人类从此有望脱离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动物属性,获得永恒的互爱、和平、幸福和安宁。
本书是以宇宙是无形“动、力、空”为第一性本质共存的理性思维,摆脱经典以物质为本质的第一性的世界观,从各个方面剖析以无形“动、力”为本质存在的宇宙世界,并论述经典物理概念与自然无形动、力空间的基本关系。如果仅仅以可见物的动、力来理解世界,那我们也就太低估这个宇宙世界动、力的巨大了。以这样的方式理解宇宙也就显的太粗糙、狭隘和幼稚了。物质主义永远达不到人类理想的彼岸。
当然也不应该认为,理解了“动力空”的基本原理就终结了人类的科学。恰恰相反,仍然有动力在空间无穷的方向性、动力无穷的叠加关系可以让人类进入无穷无尽的各种探索。动力空的原理仅仅是指出了自然界最本质的原理,最本质的原理就是人类再也没有能力用任何理论来解释这样一个更基本的原理,也就是自然原理。这就是“自然”二字的哲学概念。如果再追问这个基本原理的来源和原因,必然产生宿命和唯心的臆测,而只要您认同人类自身存在有局限性,您也只能认同所有唯心的神造论、宿命论必然只是人类自己的种种臆测。这种种臆测的不好之处是有些部分必然要违背自然动力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如何约定人类意识臆测的主观和人类直观的主观片面就是本书要阐述的内容。通过对自然动、力元素的辨证,并建立宇宙动力的数学空间方程,深刻剖析唯心和唯物的两种主观的片面,走出经典固有的直观思维模式和主观定势思维,才可以获得对自然自洽存在的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