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


 
 
记得小时候总是排队,为的是能够凭证购买到生活急需的火柴、白糖、粮食等一些普通日用品而已。直到在财经类院校攻读本科后,我才悟出一个道理:排队是在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依靠“先来先得”的原则来解决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来凭借票证制度,就可以解决的现实生活问题,但是,在遇到资源供应极度紧张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光靠票证制度仍然无法奏效,外加排队行为就不足为奇。
在美国考察20多天,看到排队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此时的排队恐怕与商品短缺扯不上边,哪么为何还要排队呢?在餐厅、商场收银台、售票处、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合,不论人多人少,人们都会自动排队,从不争先恐后,哪怕只有两三个人。即使是排起了长龙,动作比较慢,大家也不相互抱怨,更没有看到美国人插队的现象。
排队同样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如果人人都坚持“自己的时间宝贵,不愿意排队来浪费时间”的话,争先恐后的拥挤就成为必然,而这背后体现的则是对他人的尊重。事实上,谁的时间不宝贵呢?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岗位差异、不论性别年龄,谁都想在有生之年做点有意义的事,做些有价值的贡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具有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从道德、伦理到到秩序、纪律,每一个人自小就接受过传统教育,文明礼貌熏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繁荣角度看,无需再排队,但是,从文明程度的提高角度看,生活中的排队仍然应当坚持。
但是,这些年来,国内排队现象渐失,自觉排队行为则更少。医院挂号处、火车站售票大厅、商场收银台,人满为患,鲜有自觉排队,哪怕有协警在场,也是如此。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口太多所致,而我则认为还是与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与商品经济繁荣之间相脱节有着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观察在菜场里的公民表现,哪怕只有3-4个人在场,大家甚至会为一把青菜、几根油条谁先购得而大动干戈。身强体壮者,可以借助拳脚相助而获得优先权,当然,身体瘦弱者还可以通过关系来获得优先购置权。
高校不只是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任,更应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场所。透过高校食堂里学生们能否自觉排队买饭的行为,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现实。如果我们再按时间序列来比较排队现象的变化规律,则可以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年轻一代大学生社会文明的走势。
文明的社会秩序要靠大家自觉维护。只要人人都关注自身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文明元素和身上所肩负传承文明的责任,这个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同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