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堪忧的中医不是中医自身问题(八)


       

        七 令人堪忧的中医不是中医自身问题

   近年来,鉴于对中医普遍存在的少知或无知状况,或从中医现状认识中医,从而使长期对中医存在的误解,即所谓“中医疗效慢、疗效差”,甚至否定中医是科学的问题,常因一些媒体缺乏对中医基本常识的了解,而形成对相关问题表象与本质认识不分,对中成药是否按规定或遵医嘱服用不分,甚至对报道是否存在失实或曲解也不分。这就难免对有关服用某种中成药,不加区分在何种条件下,而发生意外问题的报道明显增多,从而把质疑中医问题的社会舆论搞得沸沸扬扬,大有否定中医之势。

  近年来,就有人因长期误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患了尿毒症,究其原因,竟然是归咎于龙胆泻肝丸中含有草药木通,因为经西医方法检测,认为木通可导致肾受损。龙胆泻肝丸是泻肝火,清利肝胆湿热的有效药物,其中木通对由肝生成的心火有显著的清利作用。木通对心火引发的尿赤、尿痛、尿少是一味主要的药物,用对了就祛病,用不对就添病。数千年来的实践表明,正确使用龙胆泻肝丸从没有导致肾衰竭的案例。中医认为肝肾同源,长期误服龙胆泻肝丸,以龙胆草泻肝为诱因,以木通泻心火,而心与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阴阳相济,上下相交的关系,当木通泻心火太过,就会直接伤及肾。因此,过于泻肝则损及肝,过于泻心则损及肾,故导致肾衰竭,在中医看来逻辑也通。问题发生的关键,决不在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是在于是否适宜服用,以及服用的时间是否过长或服用的量是否过大所导致。本应不适宜服用龙胆泻肝丸的,却长期服用了;本应是短期或适时服用的,却是长期、不适时、过量地服用;哪能不出问题?可见,本不是中成药的问题,却强加在中成药头上,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这也是无中医常识记者缺乏常识的报道。这就好比一个肺气亏的人咳嗽,在吃了根白萝卜后,不仅咳嗽加重而且气也更短。那么,究其原因,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还是白萝卜自身有问题?显然,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而不是白萝卜自身的问题。因为,白萝卜归经入肺而下气,气虚再下气,气虚使咳嗽加重气更短,即此时吃萝卜不适宜,这就是中医的药食同源道理。

  药食同源也是本草中药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征之一。所谓药食同源,绝不是指那些在中药中是药,而日常又可为食的概念。药食同源是指任何一种草药与任何一种天然可食用食物,都属本草范畴,都同源于“气、味”。正是因为药食同源于“气、味”,才有了在严格卫生条件下的病从口入之说,才有了药食同源,吃出健康的理念,才有了医圣汉代张仲景的 “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才有了药王唐代孙思邈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以及明代李时珍的“饮食者,人之命脉也”的养生之道。因此,中药只要完全对症,就不存在是药三分毒的问题。所谓是药三分毒,一是针对中药的固定方剂或成药,有个别药味或剂量不完全适宜问题所言;二是针对各种西药所言。

  中医养生是一项复杂的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专门知识,现在全国各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凡不讲人的体质属性与适宜条件的食物养生,都是有害无益,都是将中医简单化,都不是弘扬中医而是伤害中医

  所谓“中医疗效慢、疗效差”,对稍有些中医常识者无一不清楚,这与数千年的中医史实根本不符。问题的出现反倒说明的是,除少数确有真才实学者外,中医疗效普遍欠佳也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因中医长期未受到真正重视,摆上应有位置,导致中医从业者整体水平大幅下滑的体现。面对这一事实,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把问题怪罪在中医上,而不是怪罪在从业者头上,中医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低,既是对中医形象的伤害也是对中医应具水平的贬低。

  所谓中医疗效慢,是中医从业人员医疗水平不高或低的反映,不是中医自身的问题。对若干急症,只要中医的医术到位,中药到位,神奇疗效就是其必然,因为在准确诊断的前提下,中药有归经与引经作用,中药则直接作用于失衡的脏腑部位,而西药大部分往往是在作用到病变部位时,就已尤如强弩之末,从效果来看,显然,中医要远快于西医。所谓中医疗效慢,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那纯属是执业中医水平低的问题而不是中医自身的问题。

  据近期相关报道,连民众过去再熟悉不过的煎中药禁用铁器常识,在一些地方也被丢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祖国医学的现状,从未像今天这样令人堪忧。

        
中医中药的科学性经得住历史检验不存在存亡问题

  中华民族以长达数千年的人自身直接临床实践与不懈地认识再认识,终于在距今至少约为两千二百多年时,升华为认识人顺应天地周期时空变化,相应生命运行规律的《黄帝内经》,使中医成为一门临床实践有强大基础理论支撑与指导的医学。中医的药物取材于天然,赋予药物的理念不仅来自实践而且还与医理相对应,因此,中医学又是医理与药物相对应的一体医学。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除药物使用不当外,至今也未见有废止某中药材的记载。药材从《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多种不断增补,至今已发展到一万二千余种,已认知的就有8980种,常用的数百味草药至今基本无太大变化,而数十年前的数千种西药,现已差不多都被淘汰或成禁药;若干年前标明主治某方面疾病的西药,今天又被证实有较大副作用而被废止。西药的频繁淘汰,足以见证中药的科学性是经得住时间与实践的历史检验。

  中药的药理作用,关注的是“气味”“归经”与“引经”,而不是药物的理化指标,更不是其内含的化学成分。诚然,今天的药材来源已完全不同于已往的时代,因此,以现代科技手段分析不同产地,不同人工培育、种植条件下的草药成分,也十分必要,因为只有这样,对草药才能加以规范,才能鉴别其合格与否,以及优良等级。这就是说,时代不同了,生成草药的条件不同了,因此,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甄别草药,鉴定与评价草药,也是不可缺的内容。中药是天然的,是“神”造的,而西药是人工化学合成的,是人造的。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合成各种西药,但要合成任何一种草药都十分困难,至今仍无先例,有倒是从天然本草或动物中萃取有效(非全信息)成分,而用于制药的这种生物制药,正方兴未艾。这种生物制药实质已是西医制药范畴属西药,而不是中医制药范畴,更不是中药。现代科技分析出的每种本草内含成分,都要远比任何一种西药复杂得多,只要应用得当,效果就好,且无副作用,这就是说,人造的永比不上“神”造的,西医生物制药永远也赶不上中医的生物制药。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是屡遭挫折,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遭到的破坏乃至是致命的。一些深知中医疗效及宏伟发展前景的先哲,频频发出中医存亡的担忧,大声疾呼挽救中医,而我却认为中医是科学,科学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振兴中医、彻底改变中医现状,只是一个早认识、早发展,国家人民早受益,晚认识、晚发展,国家人民晚受益的问题。因此说,这只是一个认识与发展快慢的问题,而不是存亡的问题。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反思西医药副作用对人的副作用时,也已开始逐步加速认识到中医药发展的宏伟前景,而此间我国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却在疾呼中医不能丢的问题,足见在医疗卫生战线存在问题的积淀之深,其解决也决不能是一蹴而就。

                                                   中医影响世界论坛论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