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社会各方面对每年高考录取状况及所反映出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如何给哪些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考生一个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的“高校梦”,成为人们深思的一个课题。主要是三大问题:
第一,“超级中学”正在逐步垄断著名高校入学资源。各地都有若干所重点中学中的“重点”,人们称之为“超级中学”。这些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拥有充足的经费和优厚的政策支持,几乎垄断了该地区及周边的优秀生源及优秀教师,高考状元屡出、高分学生集中且考入著名高校人数较多。在不少省份,少数几所“超级中学”甚至占据了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以上。
以陕西省为例,目前有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两所“超级中学”,均位于省会西安。2008年~2010年3年间,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32.4%、39.6%、36.1%;高新一中分别为20.2%、22.5%、26.1%。2010年,两校分别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名额的62.2%。在过去7年中产生的15位文理科状元中,也有11位出自这两所高校。近些年实行的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推荐名额也往往由少数“超级中学”分享。例如,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都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垄断,其中西工大附中一个学校就占去全省的一半名额。
从全国范围看,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集中程度更高。以2010年各省考入清华大学人数最多的两所中学为例,计算两校占本省清华录取名额的比重,西部的新疆、陕西、宁夏、青海分别为43.2%、59.6%、55.6%、59.1%,而东部的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分别只占19.3%、9.0%、17.0%、15.3%。这说明,西部地区教育总体欠发达、优质资源集中的问题更加突出。
第二,高校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比重不断下降。有学者研究指出,1992年、1995年、1999年清华大学本科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分别是18.3%、20.1%、19.0%,大体徘徊在20%左右;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分别是22.3%、20.9%、16.3%,有逐步下降趋势。最近10年多来,农村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的比例不断下降,虽缺乏公开的官方数据,但有专家调研发现,这个比例降到了仅一成左右,而同期农村考生却占全国高考生的六成以上。例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社会上有说法“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究其原因:一是城乡高中教育资源配置“重城轻乡”。有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有5918所位于城市,7526所位于县镇,仅有1762所位于农村。农村高中学校的投入、硬件、师资、生源等无法与城市同日而语。二是现行课程、教学和考试内容,也使城市考生更具竞争力。与刚恢复高考一个时期相比,现行高考更加强调考核知识点、知识面因素,而非智力因素,英语、理化实验、信息网络等方面知识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明显对农村考生不利。特别是,近年来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高考成绩中的特长加分有的甚至达到20分,但农村考生却难以从中“分一杯羹”。因为农村学生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不多,自招考试的城市化、信息化特色,显然也不利于农村考生。三是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差距更大。与城市学生相比,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学生参加择校和各种课后班、补习班,以及聘请家教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学生。这些因素都使农村学生处于竞争弱势地位,而上不了好大学,又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
第三,省际间入学著名高校机会差异十分明显。目前,全国招生的高校在各省都有大致固定的招生名额。由于各省教育水平、考生人数、录取名额不同,实际上考生进入高校的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有研究者提出各省“入学机会指数”这一概念,来度量和比较同一高校在不同省份招生录取上的差异。计算公式:
入学机会指数 = 招生比例 / 考生比例
入学机会指数可以反映出某个地区考生进入某大学机会的大小。指数为1,可以认为是“正常考区”;大于1,是“优势考区”,考生进入著名高校的机会更多;小于1,是“劣势考区”,考生进入著名高校的机会更少。
据此公式计算,北京2007~2010年4年间考生进入清华大学的入学机会指数平均为15.97,排在第二位的天津只有3.42,最低的广东、河南均只有0.45。这意味着,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一名北京考生进入清华的机会是一名河南考生的35倍。近几年,北京生源减少导致招生指标有所下降,但考到清华大学的入学机会却从2007年的14.61上升至2010年的18.81。北大2010年在北京市录取635人,占比19.36%。西安交通大学每年在陕西的招生人数占到全部招生人数的30%左右。这种高校招生的“本地倾向”并不鲜见。
通过对清华大学2007~2010年招生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优势考区”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青海、宁夏、海南等10个省份。
——“正常考区”有:山西、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西藏、陕西、重庆等8个省份。
——“劣势考区”有: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等13个省份。
入学机会指数可以与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结合起来分析,结果如下:
——分数线高、入学机会指数高的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内蒙古、陕西;
——分数线低、机会指数高的省份:北京、青海、宁夏、西藏;
——分数线高、机会指数低的省份: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广东、安徽;
——分数线低、机会指数低的省份:新疆、贵州、甘肃、云南、江西、四川。
省际之间高考录取名额、录取分数以及入学机会指数存在差异,有其合理性,也是历史形成的。但如何使各地区考生机会更加均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注:本文为摘编稿,完成于2011年9月。原调研报告由清华大学本科生王斯敏、周航、陈美诗、朱蔚怡、雷常洲同学完成。
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问题突出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