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连日来持续笼罩中国首都北京,而围绕北京空气质量的争论也在升级。
争论缘起两个不同的数据:北京时间4日19时,位于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到高达每立方米522微克的PM2.5(直径不超过2.5微米悬浮粒子)瞬时浓度,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已超上限值。这也是继去年11月21日后,美使馆监测的PM 2.5(瞬时浓度第二次“爆表”。4日15时,北京环保局微博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称:“预计4日20时至5日8时,API范围:150至170,为‘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API为15至170属于中国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III级,其描述为“为轻度污染,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该局还特别强调,3日至4日,北京空气质量均在“良好”级别。据悉,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空气质量评估结果,是因为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各地,都是采用PM10作为空气质量指标。
北京环保部门技术性的表态遭到舆论的强烈质疑,美国驻华使馆测量PM2.5的方法和数据未必准确,却在网络上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的确,公众直观感受,与北京环保机构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相去甚远。《北京晨报》的报道称,受大雾天气影响,该市各大医院接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骤增,尤其是鼻炎、咽喉炎老患者发作的较多。儿童患者门诊量也上升了两成;据淘宝商城一位负责人透露,仅12月4日当天,北京地区用户即购买了2万多个口罩,并且这一销售数字还在上升中;空气质量问题甚至引起了在京工作人员是否要逃离北京的讨论。
从民众与舆论的疑虑中可以看出,采用PM10还是PM2.5, 已经不是指标之争,首先是事关对民众健康是否关注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PM2.5甚于PM10。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PM2.5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影响。既然要”以民为本“,有关机构就应该把民众的健康,而不是自身的面子放在首位。第二,事关污染的治理问题。PM2.5 污染来源与PM10 不尽相同,以扭曲的指标,对真正的污染源视而不见,只能会使得污染越来越严重。第三,这事关政府的公信力问题。面对不尽乐观的空气污染状况,环保机构应及时、力求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这是现代文明社会下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味地避重就轻,为了有关部门的政绩,为了领导者的面子,以脱离现实,脱离科学的指标,以”轻度污染“来忽悠民众,低估民众的智商,也低估信息时代的能量,到头来只能是忽悠自己,最终失去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这才是最危险的。
其实,污染问题是人类在工业化道路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如提起“雾都”,人们很自然想到伦敦1952年12月发生的“雾都劫难”,当时,浓雾将近一周不散,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其间及以后的两个月间,12000余人因毒雾患病死去,这场灾难后来被列入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痛定思痛,英国人开始重新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决心走出迷雾。该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减少和抑制污染物的排放;出台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工厂选址和污染物排放严格监管,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伦敦终于走出“雾都”阴影。类似的过程,在美国也同样出现过。
中国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产生了工业化过程中诸多困扰,污染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北京就是走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城市越来越拥挤,人口越来越多,机动车数量更是急剧上升。当然,其中不仅仅是人口问题,亦有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建设,乃至汽车消费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对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直面现实,而非回避问题,更不是扭曲问题。“一手治理、一手发展”,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之路。最主要的,是要向民众讲清楚问题,这样才能政府与民众齐心,从我做起,合力治理。这样,治理污染才有可能,才有希望。
因此,我们呼吁,不论是北京,还是其他污染严重的大都市,都应创造条件,尽快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而且,部分污染重的地区(主要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大都会)更应提前实施。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于空气质量标准相配套的卫生预警、防范制度。”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有关部门应将是否采用PM2.5,视为不仅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民心问题。
PM2.5指标关乎民生,更关乎民心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