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山挑夫致敬
习明明
这几天在家观看了凤凰卫视关于华山挑夫的电视专访,挑夫们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非常震撼。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南接秦岭,北瞰黄渭”,其山势陡峭,山路崎岖狭窄,蜿蜒曲折,正所谓“自古华山一条路”。可就是这么艰难、危险的道路,挑夫们却要每日肩担近百斤的重物,往返于各个峰谷之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栏杆,埋头苦行三四个小时,而只能赚取三四十元的辛苦费!且不说别的,一般人就是空手上山,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年老力衰而又身负重担者。如果不是 “亲眼”所见,我是怎么也不肯相信当今社会竟有人以此为谋生手段来养家糊口的。我想若不是千难万难,为生活所迫,断不至于如此。
挑夫们大多来自四川、陕西两地,大抵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其中还不乏女性。他们的外表看上去显然要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苍老些,个子都很矮小,我想那一定不是岁月,而是“华山”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的印痕。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么辛苦的行当呢?据被访者说,有些人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在家乡盖一所房子;有些人是为了供子女上学,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有些人则是为自己赚一份养老费吧,走的时候不要显得太寒酸。挑夫们,加油!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五年前,一斤东西的搬运费是两毛钱,五年后的今天,一斤东西的搬运费是三毛钱。表面上你们的收入是增长了,可以过去五年通胀之速度而言,我不得不说,你们的实际收入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可能下降了。“通货膨胀”正在无情地盘剥你们紧握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如果非要在这么悲惨、凄凉的事情中找寻那么一点积极的意义的话,也不是没有。至少,挑夫们不都是诉苦埋怨的,也有一些挑夫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执着地坚持。例如,有个挑夫叫刘三民,他闲暇之余就喜欢模仿电视剧、电影里面的对白;有个叫老程的挑夫则喜欢吹笛子,还能挑着担子,边走边吹,将所有的苦累都抛诸脑后,着实令人敬佩······可是,我不愿意按照这种逻辑思考,因为这样的话,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这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由此,我们就将他人的苦难视为理所应当或者命运使然,而与自己无关,竟而心安理得地继续自己悠闲舒适的生活,是不是太没有责任呢?
显然,华山挑夫的处境不是中国最悲惨的,至少他们还有双手双脚,有亲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虽然日子苦点,但至少还有个希望或目标,或者为子女,或者为养老,或者为建房。中国真正最悲惨的可能那些无亲无助、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他们往往依靠乞讨和拾荒度日,栖身于城乡各个废墟阴暗的角落之中;中国最悲惨的可能是那些身患重疾而又无钱医治的人,他们挣扎于死亡与贫困之间,却仍然怀抱着一丝生存的渴望······
人是生而平等的,我总觉对于别人的苦难我们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更何况都是炎黄子孙。但对于我这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而言,除了掉两滴悲愤的眼泪,发两句牢骚,还能干什么?只是希望收入分配能更公正一点,增加劳动收入份额在国民收入份额中的比例,让老百姓生活好过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