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在中国是一句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从网上搜索,也可找见其他一些说法。比如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也有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想这大概是说,尽管行业很多,但每一行业都有自己的“状元”。
“行行出状元”是人类社会分工分业分化发展的结果。在早先的时候,人类社会分工并不明确,当时的“状元”都是“全能状元”。比如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就是“全能状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农耕,懂医药,为百姓解除痛苦,带来福祉。到后来,随着知识发展进步,社会分工分业分化,出现了“行业状元”,也就是单项冠军、单科状元。目前,人类已经由巨星耀空的时代进入满天星斗的时代。比如,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农学家,工程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歌唱家,音乐家,书画家等等。在不少领域,存在“赢家通吃”现象。一个人终其一生,也许取得的成就很多,但也只在其中1-2个方面做到凤毛麟角,独领风骚,独占鳌头,成为“行业状元”。
学习获取知识,知识创造财富。分工促进发展,这似乎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对此,经济学家的普遍解释是,分工意味着专门化,意味着生产效率提升,意味着总产出增加。所以,基本结论是分工创造了财富。这个解释并没有什么原则错误,但是推理过程粗糙,结论过于仓促。仔细想一想,其实分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创造出财富来。我们需要追问,是什么导致了分工?是知识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反过来社会分工推动了知识进步,知识进步进而推动财富创造。分工带来生产经营的专门化,专门化带来了学习的专门化,由此带来各领域知识成长加速,加速成长的知识带来产业发展提速。知识创造财富,学习获取知识。如果说知识就是金子,那么学习就是提取金子。如果不学习,金子就洒落在深山矿石,河床沙粒之中。如果说学习就是鸡,那么知识就是蛋。没有鸡生不出蛋,没有蛋也孵不出鸡。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会不会学习,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学多学少、知识多少。
劳动创造财富就是知识创造财富。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力有三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土地、资本参与了财富创造过程,但并不直接创造财富,财富由劳动力创造,由劳动者创造。因此,我们有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论。过去,不少人误以为劳动力创造财富、劳动者创造财富,就是勤劳的双手在创造财富,就是体力劳动者在创造财富,似乎脑力劳动者并不创造财富。这不是真相,而是历史之大误会、大滑稽。所有的劳动都是大脑驱使下的劳动,都包含知识和技能。劳动的进步,本质上是知识和技能的进步,劳动创造财富本质上是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其实,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土地、资本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积淀着劳动的知识物化物。古往今来,知识是学来的,技能是习来的。学是知识的源泉,习是技能的源泉。劳动创造财富,也就是知识创造财富,归根结底,就是学习创造财富。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实现“才”向“财”的跨越,“知识”向“财富”的跨越。这也是人类在体力没有显著增强的情况下,创造财富的能力却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的深层原因。
人类已经进入知识分工与知识协作的新时代。人类发展到今天,任何一项财富创造活动都是多种知识、多项技能联合参与、综合运用、分工协作的结果。一个宏大的工程,比如三峡工程,如果没有众多领域专门化知识渗透其中,诸多科学家联合参与,无疑等同于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单一和零星的知识不可能独自创造财富。加之,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财富,有财富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这使得人们不容易观察到知识成长和财富创造的直接关系。须知,个人财富多寡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而且取决于财富分配机制,而财富分配取决于具体的经济制度。我以为,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财富分配体制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制度本身并不创造财富,但却是知识创造财富的外部环境,它深刻地影响着财富分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学知识、习知识行为。人们常说的“积极性、创造性”问题,其实就是学知识、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因政府干预较少,劳动者自由地学知识、习知识,积极性比较高,主动性比较强,所以微观经济活动效率比较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政府干预较多,不能直接体现知识创造财富的原理,劳动者学知识、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所以微观经济活动效率比较低。当然,经济体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复合体。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效率,取决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协调运作效率。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全面提升经济活动效率,为知识创造财富提供高效制度环境,需要更深厚的经济知识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是力量源泉。最近200年以来,世界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知识,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所生产。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知识原产地和主产区。这些知识,首先在其原产地和主产区转化应用,带来了全球工业化、信息化,带来了空前世界繁荣。后起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参与了工业化、信息化知识的生产,但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知识、引进技术、引进资本。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信息化,总体来说是发达国家工业化、信息化“知识扩散”的结果,“知识溢出”的效应。全球大部分制造业都有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知识体系中,发达国家生产知识,发展中国家转化知识。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贡献知识,发展中国家贡献产品。知识是世间最神奇、最善良、最具普世性的东西。上善若水。水不会因别人使用而减少。知识不但不会因别人的采集使用而减少,反而会因此而增加。当今世界,知识有“两池水”,一池水在发达国家,其水位比较高,一池水在发展中国家,其水位比较低。像水一样,知识也具有流动性。在地球村、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知识从发达国家那一池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那一池。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习知识”,将知识转化应用,创造出财富来。20世纪最后50年是人类经历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活跃期。21世纪以来,知识创新进入停歇期。所以,发达国家那“一池水”缺少源头活水,知识原产地和主产区经济发展遭遇“知识尴尬”。缺乏新知识支持的发达经济体债务缠身,死气沉沉。发展中国家因知识的两个池子存在水位差,还可以从高位水池取水,财富创造活动仍非常活跃,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世界奇观。
“中国奇迹”的5大知识基础。改革开放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当时的中国,工业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严重短缺。改革开放后,中国是如何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个工业国,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的呢?作者坚定地认为,“中国奇迹”来自于“中国学习”,“中国学习”形成了“中国优势”,“中国优势”奠定了“中国奇迹”的知识基础。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激发了个人、家庭、组织、政府和政党学知识、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奇迹”的知识基础:(1)新中国建立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制高中,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化所需要的通用知识。在通用知识的基础上接入专用知识相对容易很多。这是其他后起的大国所不具有的知识优势。(2)30年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了宏观调控知识。在没有实行过计划经济的国家缺少这些知识,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放弃了这些知识。中国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有效地继承了这些知识,有效地处理了改革与开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宏观调控知识顺利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知识优势。(3)西方发达国家向全世界传播资本主义知识,宣扬市场经济优势,资助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改造。中国超越意识形态之争,坚信坚守:黑猫白猫抓住老鼠。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全面吸收市场经济知识,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学市场、习市场,形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知识。(4)直接从西方发达国家知识水池中“引水”。对外开放,外商、外资、外企纷至沓来,以及中国特有的经济特区、香港、澳门、台湾,都成为发达国家那一池知识之水流向中国的有效“管道”。除了“引进来学”,还有“派出去学”。中国向国外派出大量留学生、访问学者和参观访问团,全面学习发达国家的“有字书”和“无字书”。由此,外资滚滚而来,知识滚滚而来,技术滚滚而来,财富滚滚而来。(5)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恰逢世界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全盛时期。因特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由发达国家流向中国的“输水快线”。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知识流、信息流,成为中国吸收外来知识和技术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中国学习”得益于网络学习,“中国知识”得益于网络知识,“中国发展”得益于网络发展。
知识是发展转型的基础。中国有一句俗语:隔行如隔山。我想这里的“山”,其实就是知识、信息和技能。不在行道,不知道行道的知识、信息,不懂得行道的技能。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在“隔行如隔山”还有一句,叫做“隔山不隔理”。我想,这里的“理”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学来的,不懂就学,学就能获得知识、信息和技能,就能由“外行”变为“内行”,就会由“看热闹”变为“看门道”。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人学习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由市场经济的“外行”转向“内行”的过程,由工业化、信息化的“外行”转向“内行”的过程。现在,在知识、信息和技能上,中国还没有和发达国家完全扯平,还是处在两个知识池子这水位较低的那个池子。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知识落差、信息落差和技术落差。所以存在“2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的问题,是因为在与发达国家贸易中,我们经常面临“知识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和“技术不对称”的尴尬。我们在一直为“无知”埋单。我们强烈要求他们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强烈要求他们向我们转让顶级知识和尖端科技。无容置疑,与30年以前相比,在如今的全球经济中,中国人信心满满,中国人不再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不仅学会了“看门道”,而且学习置身其中,参与规则制定,主动参与游戏,并正在学习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学习扮演世界游戏的主角。
学习是发展的硬道理。未来的中国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全面崛起的中国。在这其中,至为关键的事,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大跨越。实现这个历史性大跨越,需要推进产业发展大转型。产业发展转型的本质是知识升级转型。发展转型是“树冠”,知识转型是“树根”。未来中国,需要与发展转型相适应的知识升级、知识转型。我们常说“本领恐慌”,其本质就是“知识恐慌”。知识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两个字:学习。学习是知识的根本来源,推进发展转型的“不二法门”。发展是硬道理。学习是发展的硬道理。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推进个人学习、家庭学习、组织学习和政党学习,夯实发展转型与加速变革的知识基础。(1)发展教育事业,增加义务教育年限,使更多的知识成为普及知识、通用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满足发展转型“知识门槛”提高的需要。(2)完善经济体制,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优势都得到有效发挥,使每一个人学知识、习知识并以此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得以保护,使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都充满活力。(3)继续扩大全方位开放事业,推进全球化进程,增加学习力度,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吸收西方知识创新成果。(4)“走出去学习”。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中国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走出国门“创国际市场”的实力。走出去发展,也是直接到高水位的池子学习,必定能够使学习更深入、更全面。(5)向实践学习,在中国全面崛起的伟大实践中,推进自主知识创新,探索形成“中国知识”。在中国知识水池与发达国家知识水池水位持平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中国知识水池水位,使中国成为世界知识水池最高的国家。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全面崛起,中国就要在向世界贡献“中国产品”同时,更多地向世界贡献“中国知识”,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学与习:发展变革的知识基础
评论
编辑推荐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