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是“进了城”,“上了楼”,环境发生了变化。全国胜利后,我们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许多干部住进了高楼大厦、深宅大院,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使得一些同志离群众远了。
二是“当了官”,“掌了权”,地位发生了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了人民的利益,也为了自身的解放,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很少想到当官掌权。而在革命胜利之后,我们的许多“革命者”当了官,有的还是大官、高官。大权在握,这是一种新的考验。
三是在和平环境,生活安逸,感情发生了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始终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不大可能也没有条件去搞特殊化。那时,革命力量相对弱小,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党如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掩护,将难以生存。和平环境中,党执政后,战争年代的威胁不存在了。在安逸平静的生活中,社会上的违法乱纪分子千方百计地去拉拢、腐蚀党的干部,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也会侵蚀到党内,一些干部的思想感情逐渐蜕化变质。
四是“不打仗”,“搞建设”,任务发生了变化。革命战争年代,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动势力的统治,夺取政权。所以,人民大众与三大敌人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斗争目标十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党内有的同志即使有冒犯群众、损害群众利益之处,也容易取得群众的谅解。和平时期就不一样,由打仗转为建设,任务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也变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有一些缺点,人民还谅解我们。现在是平时,又不打仗,就是训练,如果不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人民对我们的缺点很自然地就难于原谅了。”
毫无疑问,党在执政前和执政后,党群关系确实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正确处理好党在执政条件下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要防患于未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日益增多的人民内部矛盾,尽管是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通常并不具有对抗的性质,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影响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经济体制的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明显增多;再由于对外开放,人民的思想空前活跃,不同思想观念的相互冲撞和交锋,使人民内部思想矛盾也明显增多。各种矛盾积累多了,总是一种“隐患”。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要随时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要保障不同利益主体公平合理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利益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贫富差距过于悬殊就是社会问题。党要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必须正确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抚慰低收入,以缓解利益矛盾。
第三,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使人民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发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也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最终目的所在。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必要的物质成果,更重要的它是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杠杆”。以发展为主题,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现在有些领导消极地保平安,以“稳定”为名,不思改革,影响发展。在一个短时期内,限制发展也许可以使某些比较尖锐或突出的矛盾暂时“缓和”下来,但实际上是更大矛盾的“积蓄”,将造成工作的被动。这是一种对人民和对党、对国家都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的各级领导,必须防止政治上的“短视”,从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真正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程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统一起来。
第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执政党来说,抓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重要的是要抓好“民心工程”。要用清正廉洁去赢得民心,从群众那里获得“信任票”;要用正确的政策去安抚民主,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放心丸”;要用热忱的关爱去感召民心,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用畅通的民主渠道去顺民心、宽民心,干部要采取多种形式,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让群众的不满情绪有一定的渠道宣泄。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干部,一定要牢记江泽民同志的教导:“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永远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永远不能变。”
充分认识权力的两重性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夺取政权。无数革命先烈为此流血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后,“为谁掌权,如何用权”的问题,总体上说是明确的。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但是我们对权力存在的两重性以及负面作用的认识并不清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上“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大搞篡权、夺权,制造“权力至上”、“权力崇拜”、“有权就有一切”的种种怪论,把权力的作用推向极端。一些人受其影响,对权力作用的认识很不全面。由于对权力的两重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出现了对权力的监督不严,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与此不无关系。因此,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焦点,就集中在“为谁掌权、如何用权”的问题上。人民群众议论最多、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莫过于一些干部的“以权谋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一是要充分认识任何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各级干部要确实做到“权力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不止一次地在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上,对“极少数人拿着这个权力侵占群众利益,搞生活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行为提出过严肃批评。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告诫全党:“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应该说在我们党执政的50多年来,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奋工作,使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党内也确有一部分干部,包括相当级别的干部在内,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得一干二净,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地为自己或亲属谋取私利,贪污受贿,走私贩私,聚敛财富。这些党内的腐败分子、国家的蛀虫,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他们的行为与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是格格不入的。
二是要谨防权力的“异化”,执政的共产党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老百姓办事,而不能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权力的使用有两重性:如果它和人民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如果它同个人结合在一起,就会“异化”为谋取私利的特权。要防止权力的“异化”,首先是要防止权力的“私有化”,党的各级干部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及子女、家属、亲朋好友谋取私利,甚至不惜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其次是要防止权力的“商品化”,搞权钱交易、“等价交换”,决不允许党的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人、财、物”的实权,吃拿索要,或者到处送礼、收礼,跑官、要官等。再次是要防止权力的“庸俗化”,一些人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使人际关系越来越“物化”、庸俗化。所以,能否正确使用权力,确实是对执政的共产党人党性的考验。共产党的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为自己谋私利的权力。
三是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党的各级干部必须懂得,任何权力都不是至高无上的,而失去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走向腐败。依靠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而要成为一种机制,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斗争比过去更复杂,任务更艰巨。鉴于党内斗争的经验教训,反腐败不搞群众运动,这是我们党的正确选择。但不搞群众运动,并不等于不依靠群众反腐败,不依靠群众对党进行监督。恰恰相反,党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上,保证群众的参与,发挥和保护好人民群众对权力监督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这应该成为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和原则。
充分认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鉴于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同时针对现在党内一些干部的群众观念十分淡薄,严重脱离群众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在全党范围内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真正确立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的观点。
一是要弄清楚“领导”和“群众”的关系,懂得任何领导都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的问题也十分重视,一再告诫党内同志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特别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他指出:“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纠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创造的”。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却被一些同志忽略了!因而,他们根本不把群众放在眼里,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心目中,似乎“打天下”夺取江山需要群众,而“坐天下”搞建设,尤其是搞现代化建设就不需要群众了,或者认为群众不那么重要了,只需依靠少数几个“能人”就可以了。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支配下,必然会出现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的倾向。江泽民同志曾严肃指出:“近几年来,不少同志头脑中的群众观念明显地淡漠了,同群众的联系明显地削弱了,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现象,损害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违法违纪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有的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处理好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群众看我们党,主要的是从党的各级领导身上看起的。所以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命运,党的干部如能密切联系群众,成为群众的普通一员,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相反,“党如果脱离了群众而不坚决改正,就必然会由于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失败”。
二是要弄清楚“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懂得每个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按照马克思的“公仆”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干部不论职权多大,资格多老,威望多高,都是人民的仆人。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立党为公,清正廉洁,切切实实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可是有一些领导同志却颠倒了“公仆”和“主人”的位置,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千方百计搞“自我服务”,为“人民币服务”,甚至让群众为自己服务。这就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作为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如何防止由人民的“公仆”演变为“主人?”立党为公、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一旦忘记这一条,失去民心,腐败盛行,政权就保不住了。所以,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人民群众是主人,党是勤务员。勤务员的思想,就是“公仆”的思想。党的各级干部都应像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焦裕禄、孔繁森、倪天增等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三是要弄清楚“正人”和“正己”的关系,共产党员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带领群众前进。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我们党历来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好样子。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不与群众同甘共苦,整天花天酒地,“早上跟着轮子转,中午跟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这样的干部怎么能带领群众前进呢?所以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的干部要以身作则,就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世界观改造,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决不做“半截子革命派”。
四是要弄清楚“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党一直要求党的干部要严格自律,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但是,仅仅依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自律”和“他律”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法规制度,进一步扩大民主,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进行监督。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多方面开辟有利于人民群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参与监督的渠道。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相信和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接受群众的监督,一切为了人民利益,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无往而不胜,就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党的执政地位也将更加巩固。
简评腐败与党群关系发展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