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堵住科研“圈钱”黑洞?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所谓的科研项目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 据媒体报道,2003年至今,中科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涉案人员21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涉案人员不少为高级知识分子。早在若干年前,我就听说过科研经费被肆意侵占挥霍的现象,但万万没想到竟如此严重,纳税人的钱就这样让所谓的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挥霍掉了,我作为一位纳税人,实在痛心啊!

  财政部、科技部在一个月前发出《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其核心内容是强化预算编制、严格评估评审,结余资金上交。同时,对非涉密课题预算进行公示,探索课题绩效的公示制度。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如此严重的“圈钱”黑洞,弄个部门的规定就能解决吗?一些有良心的科研人员表示,这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纯粹走过场的,下多少个通知也没用。”看来,靠部门的规定或一个通知根本就堵不住这个黑洞。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堵住科研“圈钱”的黑洞?一要制订和完美法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结果是由于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才出现了“圈钱”黑洞。二要从根本上改革科研经费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科研经费不能多头管理,而要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明确具体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不应当只面向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而且也要向全社会敞开。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单位或机构,只要有高价值的科研项目,就给谁经费,鼓励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热情,充分挖掘全社会的智力资源。当然,科研项目是否有拨款的价值,其科研项目要经过权威机构论证并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尤其是要接受科学技术界的监督。

  其实,这类问题并非那么难以预见。因为道理很简单,只要涉及到公权力和公共资源,都要走公开化监督的道路。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总是滞后?为什么总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会想着要去抓?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不过,有幸的是这类问题终于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愿这类问题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