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邵阳全面小康建设的建议


加快邵阳全面小康建设的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府关注、国人期待。2000年以来,邵阳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改善民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但经济发展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差、科技创新能力弱、能源消耗水平高、城乡发展差距大,成为影响邵阳小康进程加快的制约因素。

    一、小康进程十年回顾

   2000年邵阳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6.03%,以后逐年提高,到2010年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9.96%,比2000年提高13.9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六大类指标实现程度全面提高,23项指标实现程度过半的有21项。

   (一)经济发展实现程度51.04%,比2000年提高33.6个百分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扎实奋进,经济保持稳健向好发展态势。 2010年,人均GDP10658元(2000年不变价),比2000年增263%年均递增11.5%。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9%,实现程度为75.8%;城镇人口比重为32.84%,实现程度为54.7%;城镇登记失业率4.5%,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实现程度82.22%,比2000年提高93个百分点。邵阳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化解社会矛盾,重视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社会更趋和谐。2010年全面小康建设社会和谐指标实现程度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其中,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0%以上的指标有: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38,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10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以农为1),实现程度为93.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实现程度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实现程度为10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偏低,为52%,实现程度为57.78

   (三)生活质量实现程度77.08%,比2000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城市是邵阳人民的共同心愿。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3平方米,已超过人平27平方米的全面小康目标值,实现程度为100%;平均预期寿命74.7岁,指标实现程度为99.6%,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63‰,指标实现程度为95%,比2000年提高90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51.8%,实现程度为77.22%,比2000年提高3.4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0元,指标实现程度为40.67%比2000年提高13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8.5个百分点

   (四)民主法制实现程度90.2%,比2000年提高5.6个百分点。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实现程度为90%,比2000年提高33个百分点;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为90%,比2000下降10个百分点。

   (五)文化教育实现程度56.52%。在“邵阳精神”的引领下,邵阳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2.3%;平均受教育年限8.3年,实现程度为79%,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9.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1.88%。

   (六)资源环境实现程度86.25%,比200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邵阳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单位GDP能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1.79%;环境质量指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1.31%;耕地面积指数为95.1%,实现程度为100%。

  二、小康进程五大难点

   十年来,邵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年地市合并以来,邵阳市经济增长虽然比较快,但由于邵阳市经济基础差,起步晚,人均GDP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处于偏低水平。2010年邵阳市人均GDP为10658(最高的长沙市6646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200,居14市州倒数第一。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8(最高的长沙市2281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70,居14市州倒数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760(最高的长沙市11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60元,14市州的第9位

    (二)三产业结构欠优。近几年,全市第三产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大多为中小企业,整体呈小、散、乱状态。新兴行业规模小,更缺乏龙头企业。2010年三产业增加值275.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我省经济发达的长沙市低4.1个百分点。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10年,邵阳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产值173.39亿元,增加值50.85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不到3%,较长株潭地区差距十分明显。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2010年,邵阳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6%,实现程度仅为24%,是所有23个指标中,小康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

   (四)能源消耗水平高。邵阳市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决定节能降耗难度大。近年来,邵阳市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份额显著提升。2010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423.45亿元、增加值129.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60%61%;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对加快邵阳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增加了节能降耗的工作难度。2010年,万元GDP能耗为1.17吨标准煤。特别是一旦宝庆电厂投产,邵阳市节能形势就更为严峻。

    (五)城乡协调发展待加强。邵阳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是造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2010年邵阳市城乡收入比由2000年的2.89扩大到2010年的3.11,扩大0.22个百分点,比全省的0.12点高出0.1点,呈扩大趋势。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31扩大到2010年的0.38,扩大0.07个百分点 

   三、加快小康建设六点建议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核心问题,是关键所在。邵阳市作为湖南省的偏僻地区之一,不沿边不靠海,在全省不是“3+5”城市群、不是一点一线,没有区位优势。由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邵阳市需加大力度发展经济,围绕经济建设“一个中心”,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双大战略”,激活土地、资金、人力“三大资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强化规划先行、项目带动、招商为重、保障有力“四个抓手”的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与工业大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步伐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走新型工业化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择选优质项目,以园区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实现转型升级;结合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商贸物流整体素质的提升;整合现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扩容城市区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发展吸纳更多的要素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建设开放邵阳、数字邵阳、森林邵阳、幸福邵阳。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要素投入转变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倾斜和配套,引导和支持科技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邵阳市中小企业低技术、低利润、低端市场的工业化局面。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才在要素投入转变的核心作用。创建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金融人才、城建人才和熟悉现代市场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加快与周边城市群的人才合作,实现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要素投入转变的引导作用。加速“政、产、学、研” 的结合,加速培育产权市场,积极探索交易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完善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是在全社会树立节能降耗意识,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生产生活中二是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建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四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中生产能力落后、工艺技术低端、破坏资源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五是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突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域等生态体系和物种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和恢复,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

     ()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二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渠道,积极发展高收益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抓好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本民生,最大限度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和安全稳定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特别是要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减小基尼系数。着重促进落后、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降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统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要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的投入力度。一是继续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为邵阳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努力构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在努力提高城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把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城乡医疗体系的建设进程,全面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条件;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提高保险标准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四是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二是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改善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适当引导居民加大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加强公共文化消费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文化资源等措施,促进居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撰稿:邵阳市统计局 范跃东

                   《邵阳市统计》2011年第41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