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忽略标的物特性


  文交所的出现,是因为社会有这个需求,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新的投资通道,这是一个大背景。其次是国家提倡文化与金融的对接。第三是比较重要的一块:文交所实际上是艺术品交易市场创新的一种形式,它和拍卖、和网上交易一样,是一种新的交易形式,只是更加平台化了。也许,根据需要还会有更多的类似创新形式。也就是说,文交所的交易形式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大家获取的信息更透明一致,更对称。

  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肯定有一部分真实存在,很多时候,文交所做得更多的是关注资本的特性,没有对文化艺术的资源特性了解得很清楚,很多搞资本的不了解艺术,了解艺术的不了解资本,所以现在很难有人站在一个公平公正客观的位置去评论这个事情。

  艺术品市场本身的问题就很多,这些诸多关于艺术品市场负面新闻的出现,基本上都体现了交易形式两个性质的认识错位:一是资本,二是艺术品的性质——文化艺术资产的特性。

  我们现在看到大家都沿着资本的向度去看问题,很少有人去关注交易标的物艺术资源的特性,这种特性往往使对艺术品市场不了解、研究得不深入的人,自以为是地评论新的交易现象。

  首先,文交所是份额化交易平台,是把艺术品整合成一个资产包后份额化,然后进行类证券化交易。这个资产包中的作品是谁的可能并不重要,因为有评估,重要的是艺术资产交易的形式,比如这张作品1000万,我分成1000份,每份1万块钱,我发行完了以后,拥有作品的人把这1000万拿走了,这张画就属于1000个人所有了,作品一定是有第三方机构托管,不是在所有人手里,也不会在文交所手里。这套机制其实是有很严密的流程与规程的,文交所需要找的是优质的资产包,很多作品累积起来就是资产包。有了资产包后就要有效交易,比如我1万块钱买了1个份额,有人出2万,我愿意我就可以在文交所这个平台上卖给他。其实,股票从6000多点可以狂降到1000多点,没人多说,大家似乎可以接受,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涨点跌点不是很正常吗?

  另外,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不能用“回暖”来形容。如拿前几次艺术品市场的涨跌与今年相比较的话,我觉得最好的形容应该是“转型”,这种转型是由藏家为基础的市场转变为由资本为基础的市场,我们看到的天价很多是资本追逐稀缺的、优质的、经典的资源的结果,是资本在追逐这个市场,所以当下艺术品市场是按资本的规则在运行,而不是按藏家旧有的玩法在玩。

  至于为什么文交所大多选择过世的艺术家,很少选择当代的艺术家,这还是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特性把握得不好,他们还不知道在发展初期该如何规避风险。当代存世艺术家的作品鉴定风险小,但评估风险大。搞资本的人往往会忽视艺术品市场及资源的复杂性,他们往往会把艺术品当成同质的一般商品对待,这就会出很多问题。文化艺术产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交易本身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撑保障,而且这些条件可能还比较复杂,或者还很不成熟。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文交所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把所有问题都放在一个公共平台上,但是文交所的发展本身就会触犯一些人或是一些行业的利益,一些不完善的行为会让人看到不安全、不确定的因素,这都是难免的。总的来说,文交所作为艺术品市场发育中的一种创新形式,本身是有价值的,会推动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