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辨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语出《后汉书》。战国时法家尸佼著有《尸子》,书中曾有:“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盗泉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内。

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灾民。有个灾民饥肠辘辘,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饭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还是拒食,最后饿死了。

有恶名的水不喝,怀有蔑视的施舍不接受,这里全在歌颂骨气。骨气是一种气概,骨气是一种气势,骨气是一种人品。可是骨气也有多种表现形态,不饮盗泉之水和不受嗟来之食只是骨气表现形态之一。志士当为有坚决意志和节操的人,对恶名自当掩鼻嗤之,当然也就对冠有恶名的水拂袖拒饮。廉者实为一穷二白者,也要表现一下骨气,对不够尊重的嗟来之食宁愿饿死也绝不进口。

骨气也可以有另一种表现形态,能屈能伸大丈夫,既能低头弯腰也能昂首挺胸,失意时能忍气吞声,任人凌辱,得志之时也可挥戈舞剑,驰骋千里,大干一番。能屈能伸其实也是一种蓄势而为的过程,忍曲而获势能,这种弹性势能释放时将转变为巨大的动能。我国古代历史上韩信受胯下之辱,为日后做成将军做出铺垫,越王勾践为了重振国业,20年卧薪尝胆,亦是能屈能伸的不朽巨著。这不都说明了大丈夫只有能屈能伸,才能干成大事。此处所表达的当是骨气的一种也堪脍炙人口的篇章吧。

我对不饮盗泉之水和不受嗟来之食独有自家的看法,偶尔不饮一下盗泉之水和不受嗟来之食,可以一显自我的骨气,但是在十分缺水的情况下,再恶之名的水,也当饮之;在饥饿得已经威胁自我生存时,再怎么呼来唤去抛来扔去之食,也要好自进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从人格的显示来看,骨气是自立的一种气概,是自立的一种气势,是自立的一种人品。个体具有自我的信念和知识,在生命的整体方向性行为上,处处有的放矢,坚定地反映出个体的独立和有为,十分显眼地映射出独树一帜的异彩。人类进步的历史中,为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几乎无一不为自立者,政治家也好,科学家也罢,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个体,无一不是一名自立者,他们的风骨傲然,坚挺的骨气永志人间。他们可以在一定场合不饮恶名之水,但是绝不会在危及自我生命的时候,拒嗟来之食。当然他们也绝不会因食过嗟来之食而忘却了自我生命的整体方向性行为,他们照旧依持自己的信念和知识,走自己的路,扬鞭而驰,高擎起独立的旗帜,为大家开出一条大道,为大家献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