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财政部公布“2011年10月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前10月全国财政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8.3万亿元的总和,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将创下历史新高。
我们不妨再看另外一组数据:2000到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了6倍(当今世界难有匹敌者),而居民收入只从2000年的人均5800元,增长至2010年的1.8万元左右,增长不到3倍。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整体税负不高,但多项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的税负程度与现有经济发展阶段不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阶段相类似的国家的平均水平。
事实是,不仅中国民众的税负偏重,而且中国的中小企业税负依然偏重。前不久,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发布一份榜单,称“中国税负痛苦指数排名全球第二”,此举引发了一场激烈论战,虽然论战各方最终没有达成共识,但“中国税负太重”这一判断仍得到了主流民意的呼应。
据《人民日报》报道,一家包装制品公司的总经理李京生指出,“我们是跟纸打交道的,如今这个行业的利润就跟纸一样薄。”李京生叹气说,每种颜色每令纸的印刷费收入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元左右降至目前的15-18元,而纸张、油墨、人工的成本嗖嗖往上蹿,工人的月工资也足足涨了10倍多。25%的企业所得税,每年12.5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每年5万-8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每年30万元。算下来,每年得交70万元税费,到手的净利润只有50万元,大约58%的利润缴了税费!”
近年来,在中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的形势下,无论对于国家大局、中小企业还是民众个体,无论对于短期稳定、社会和谐,还是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管是从公平角度还是效率角度,减税都是大势所趋。因为,居高不下的税收不仅不利于既有企业的技术升级,而且极易引发偷税、漏税隐患。同时,由于税制的漏洞,一些企业可以通过销售价格将各种税费转嫁至消费者身上。大型商场中琳琅满目的衣服、饰品等,其标价中就包涵了17%的增值税和13%的营业税。这些被税费层层加价的商品,掣肘了刺激内需的目标实现。
如果把中小企业比作水塘中的鱼,那么只有减轻税费,避免竭泽而渔,才能水深鱼肥,得到企业、经济、财政多赢之效。中央政府正是看到了企业生存维艰的这种状况, 以挽救温州中小企业危局为契机,结构性减税新政近期加紧出台。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同时,财政部公布,自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从2012年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的试点。
据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孙钢介绍,目前小微企业占中国企业总量的96%-98%。企业活则经济活,要让企业活起来必须先搞好占逾九成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纳税额在国家财政收入占比小,为其减税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小但对其自身影响却相对较大,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因为,企业只有发展壮大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财政收入才能获得稳步的增长基础,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增值税的转型改革正处于这个政策效应的逻辑原点上,所以不应小觑此次增值税改革试点。
从古今中外的事实看,更多的财政收入并不会导致社会福利的相应提高,只有减税才能切实鼓励创新,扶持创业,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工薪阶层收入及消费能力;才能提升经济造血功能,实现经济内生、可持续增长;才能提高分配的公平性,真正实现藏富于民,才能赋予民众对其财富终极的支配权限,拉动消费,才能奠定中国经济、社会最坚实的发展根基。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加快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已是迫在眉睫。尽管,近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减税政策,但我国的税负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未来政府还必须出台更多的、更有力度的减税举措,将减税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这样,才能给予中小企业尽可能大的成长空间,使之成为中国未来制造业与创新产业的脊梁,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宏观制度框架。
中央政府减税的步伐可否迈的更大些?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