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产业为什么不赚钱?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2009年度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02部12910集。然而看似轰轰烈烈的电视剧制作行业却仍未摆脱盈利难的阴影。其中大概只有10%—20%赚钱,10%左右收支持平,70%不同程度的亏损,约有20%血本无归。

  为什么电视剧制作行业盈利难呢?下面我们将从收入、成本和风险三个角度来看看。

  电视剧制作的收入主要有:版权销售收入、播放机构的广告收入分成、DVD等音像制品的销售和其它衍生产品收入等。然而,除了少数热播剧之外,多数电视剧不仅版权销售卖不到好价钱,其它来源的收入更是寥寥无几。

  2008年,中央电视台购买的电视剧平均每部757万元,而省级电视台为84万元,省会级、地方电视台仅为34万元和2.4万元。以每集30万成本计算,一部30集的电视剧如果未能在中央电视台播放,那么它要在10个以上的省级电视台播放才能收回成本。而《收视中国》调查显示,在过去3年内能在10个以上频道播出的电视剧仅为13%。

  而电视剧交易价格不高的原因则是目前典型的买方市场。由于电视剧制作行业入门门槛低,目前国内电视剧制作机构达2500多家,因此版权交易的买方,也就是电视台,拥有绝对的谈判优势,它们不仅把价格压低,而且也不承诺将相应的广告收入与电视剧制作方分成,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电视剧采用植入式广告的原因。

  另外,由于许多电视剧制作方的规模很小,只能通过中间商与电视台、或海外买方进行交易,中间商又拿走了相当一部分收入。至于其它一些收入渠道,音像制品和衍生产品,由于盗版的存在,无论是DVD、书籍还是纪念品销售等,对电视剧制作方而言都是杯水车薪。

  其次再来看看成本,包括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成本。

  目前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分配,超过一半是演员的片酬,这个相对比例远高于国外。2009年开始,韩国电视剧制作协会制定了演员片酬上限,每个主角的收入每集合人民币不超过9万元。这个数目与200多万元每集的制作费用相比微乎其微。

  导致演员片酬过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电视剧制作的成本相对偏低。中国每集电视剧的成本不到50万元,但片酬高达10-20万的演员却很多;第二,电视剧产出的数量大,而市场中具有号召力的演员不多,供不应求,恶性竞争,片酬自然水涨船高;第三,收视率是电视台是与广告商谈判的关键筹码,而电视台通常认为明星是收视率的保证,因而也间接提高了明星的身价。

  电视剧发行也会带来很高的成本。正如前面所说,一部电视剧需要在很多的电视台播放才能收回成本,每次公关和交易,都重复投入成本和精力。

  另外,电视剧制作的风险也不小。2007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超过13000集,而当年中国黄金档首播的电视剧只有3000集左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管理机制的局限,也有制作方自身的不足。比如电视剧的前期生产只需备案与公示,缺乏详细审查,基本不受约束,但拍摄完成之后却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电视台也是在电视剧拍好后才看片购买。因此,拍出卖不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来一些模式的转变正在帮助化解电视剧制作行业的这些困难。

  首先,电视台运作流程的改变。许多电视台发现,买到好电视剧越来越难了,明星也未必能保证高收视。而且片子的首播权还会被多家电视台分享,大大降低吸引力,因此电视台会提前与一些优质的电视剧制作方签约,共同商量剧本,选择导演、定演员。有些电视台甚至会拿出自己的剧本,来寻求愿意合作的制作方。通过这种方式,电视台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制片方和电视台的风险也都降低了。

  其次,视频网站也成为了发行电视剧的新途径。国内视频网站的版权截止2009年底相对于2008年已经涨了10倍,现在独家电视剧单集最贵的已经超过了10万元。《大秦帝国》等电视剧甚至在网络上的首播时间甚至早于电视台的播放时间。

  2010年4月,中国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在西安成立,中心下将设版权交易中心、剧本交流中心、版权评估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通过聚集各类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电视剧制作机构等,构建中国电视剧产业链的市场交易体系,提高电视剧产品的质量和发行效率。

  目前,文化产业振兴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低,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文化产业并非只是高收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行业,也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国文化产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