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聊斋俚曲和药剧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和药剧

  一听到蒲松龄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会把他与《聊斋志异》联系起来。殊不知这位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出耀眼光芒的伟大作家创作的聊斋俚曲,同样也写得酣畅淋漓,相当出色。

  聊斋俚曲是运用民歌、小调演唱的一种通俗鼓词和戏曲底本。这是蒲松龄受民间文艺的启发,在民歌及地方小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多达百万字,大致写于晚年六十岁至七十三岁期间,大体可分为以现实生活故事为题材的和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两类。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聊斋俚曲,以改写聊斋故事的七篇为重点:《富贵神仙》、《磨难曲》、《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和《禳妒咒》。都是富有戏剧性,作者认为有现实教育意义的题材。此外还有《墙头记》、《俊夜叉》、《穷汉词》、《闹馆》和《围窘》等,都是以反映社会、家庭生活、伦理道德、下层人民及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斗争的。取材于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俚曲,则有《蓬莱宴》、《钟妹庆寿》、《快曲》、《幸云曲》等。

  在上述俚曲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墙头记》。故事说张老汉八十多岁,耳聋目暗,早年挣下的小小家当,都叫儿子骗去。两个儿子“知养妻孥不养老,分养尤争月尽小”。在寒冬腊月里,老大(大怪)把饥寒交迫且又须人照顾的老父送去老二(二怪)家,老二却不开门。大怪就把父亲“撮上墙头”、“扯腿开交”走了。让老汉扒在墙头上,“落了一丝游游气,上不去下不来”。后来老汉被他的朋友王银匠救了下来。机警的王银匠“计赚双枭”,分别到两家去讨他们父亲化银子的火钱。这样一来,两个儿子认为父亲一定是有银子埋在那里,于是争着养老子。结果,由于两家争养重病父亲,以期让老头死前说出埋银子地点,好让自己独吞,最后把老汉活活折磨死了。这出讽刺喜剧分《老鳏冻馁》、《计赚双枭》、《安饱惊梦》、《痴儿失望》四回。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贯彻始终,便于上演。剧中的不孝儿子虐待老子的情节是有它的模特儿的。剧本写出后,由蒲家庄子弟班(五人班)在当地演出,引起轰动,都认为是劝善惩恶的好戏。

  蒲氏俚曲中共用过五十多种民歌曲牌。用曲牌最多的作品为《磨难曲》三十支。后人评价聊斋俚曲“开拓了清代戏剧另一境界”,“打破以往只知用南北曲作剧的陈套,而于戏剧撰作上另辟一条蹊径”。(周贻白语)

  这位潦倒终生的伟人,晚年在毕家坐馆写俚曲时,每写一段唱一段,反复推敲;唱时用脚打节拍,惊动了毕家的狗。它听到这有节奏的敲打楼板声。总以为是叫它吃食,每次都欢乐地摇着尾巴跑来。但沉醉在曲中意境的蒲老先生并没有东西可喂它,只好每次都把它赶跑。可是这条狗仍旧一听到俚曲,节拍,楼板声就老远跑来。这件事因而成为一桩文坛趣事。

  蒲松龄还编过一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中药为物的戏——《草木传》。作者采用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通过“剧中人”的道白,说唱,赋诗等,介绍中草药五百余种。例如《医宗金鉴》上的“清肺汤”方剂由麦冬、天冬、知母、贝母、甘草、黄岑诸味药物组成,蒲松龄通过“剧中人”的道白这样介绍道:

  “那一日在天门冬前麦门冬后,摇了摇兜铃,闪出两位夫人,一个叫知母,头戴一枝旋复花,搽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枝款冬花,搽着一脸元明粉。金连来求咳嗽药方,黄岑抬头一看,即知头面各般所有枳实俱是止咳奇药,放下兜铃,汇成一方,使把那热痰喘嗽一并治去。”

  像这样的一种介绍方法,妙趣横生,令人百读不厌,的确是枯燥的“方药学”所不可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