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互联网和互联网进化之径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我冒出了一个问题:“互联网是什么形状的”。

  答案可以是多种的,顾名思义,互联网应该是网状的,也可以是“毛线球”状的(内部极为密布的链接),或者云状。

  一个有趣的想法是,互联网的节点应该是喇叭型的。

  与我们的现实世界不同,互联网由无数虚拟的节点组成,节点既无质量,也无距离,任何一个两点间的链接就将其紧密链接,无数个节点之间的链接形成了吸引力更大的节点群。而在节点群附近,形成了“坍塌”。

  “坍塌”是什么形状呢?

  可以借用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的描述。太阳等大质量客体周围形成了空间的弯曲。可以想象空间是一张平整的床单,放一个大铁球上去,床单中央发生了弯曲——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形象描述。

  当这个大质量客体由太阳换成质量更大的黑洞,平整的空间不断下沉、弯曲,就形成了“喇叭”的形状。

  我们可以在另一个维度里想象互联网的形状,在平整的空间里,充满了各个小的洼陷,这些是流量较小、链接较小的网站;在google, facebook, 淘宝这样较大的节点处,会有一个个较大的“喇叭”形状洼陷。

  雅虎曾经是一个较大的喇叭,但是随着google, facebook的兴起,这个大喇叭逐渐被更大的喇叭所融合、超越了。

  “五维”互联网——维度的序曲

  对于互联网形状的想象来自于人天生认知器官的局限——我们对于三维以上的形状缺乏本能的感知能力,甚至可以说,我们在还原任何客体的时候,只能在二维平面载体中进行,例如西方美术的透视画法是为了在平面中以接近三维世界的形态还原重现。

  而当互联网信息暴涨过程中,二维展示界面的局限使得我们无法以易于感知的模式在更高层面处理膨胀的数据,而促使我们只有在向更高维进军,才能实现系统的自足自洽。

  用一个比喻来讲,一百年前是建筑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从那个时代起,像纽约这样的城市摩天大厦鳞次栉比,钢筋水泥、电梯等辅助行业应运而生——为什么?因为城市人口的暴涨导致人们必须像空间的第三维——高度——发展。

  所幸的是,人工智能、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和高计算能力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使我们得以在二维、三维以外的空间,以更为“虚拟”的形态,将信息还原、展现在不同轴线、不同设备的二维界面上,从而使人类不断向着更高的效率和更高层级的文明进化。

  一个人类感官的天生维度认知缺陷迫使我们在互联网进化之路上突破局限,向多维世界推进。

  Content 内容,一维之国度

  内容是互联网之源,纵观人类发展简史,就是一个内容及其发布、记录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草绳记事、甲骨羊皮,到纸笔发明、书籍报章,皆为内容和载体效率不断提高的历史。当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产生之后,内容电子化潮流势不可挡,内容的产生更加富有经济效率,更为汪洋恣肆、蔚为可观,内容的主宰权由精英群体第一次真正意义地回归消费者,实现产消合一(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观点)。

  如果没有内容,互联网这个载体就是无水之源;PC和互联网的革命反过来为内容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发布、消费和集成的载体。

  而相较起过往世纪的纸墨笔砚,电子化内容无疑为下一个维度的延展在奠定基础。

  Category 分类,二维之延展

  像我这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入学的大学生还能记得那个时代图书馆的繁琐。先要在形形色色的小格子抽屉里按类目记录卡号,交到图书管理员处之后,要等二十分钟才能拿到书。

  无独有偶,我在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做报刊编目工作,在三年时间里,一直和堆满卡片的小抽屉们打交道。或许对卡片抽屉最熟悉的除了中药铺的伙计,应该就属图书管理员和编目编辑了。

  电子化内容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分类学固化的疆界。在互联网网页上,除了大块的内容版块之外,最多的面积被各种分类所占据:导航条、横向、纵向、链接。互联网创业家们也创造了更多的形式便于网民检索:标签、门户、搜索引擎。在1995-2005年间,分类学的效率演化构成了早期互联网的进化主旋律。在互联网这个令人兴奋的魔法宝贝出现之前,人类从未在分类学意义上得到如此空前的释放。

  一方面,互联网的链接结构,可以使网民无限制的一层一层深入挖掘;一方面,互联网的图形界面可以使人们不必受纸张、书面的禁锢,可以一边阅读内容,一边在旁边唾手可得的导航链接进入下一级或者完全不相干的页面。从这个参照意义上,传统的书籍只能被归为“一维内容”了。

  二维页面的效率提高刺激了一种特殊技能的出现: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用户图形界面。这种技能可以确保一个互联网页面在最大程度保证用户浏览满意度的同时,提高页面的排版和读取数据的效率。苹果iPhone和iPad就是用户图形界面胜利的典范。

  人类的大多数认知能力是在二维世界中实现的,在超出二维的认知载体,我们的读取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障碍;同时,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的大多数智能工具,包括书籍、电脑、电视、手机等屏幕和电子设备,都是二维载体;及至互联网产生,网页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二维世界中的最优化选择。

  然而,仍有困扰在二维页面里面。

  Connector 链接人,三维之跃迁

  在上世纪90年代,微软推出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企业级用户功能“网络邻居”。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项功能已经逐渐没落,随之被取代的,由web页面链接所实现的connector功能就可更简易、更有效率的实现。

  为何网络邻居要臣服于web页面链接所实现的connector功能呢?因为它不符合更经济、更简单的法则。

  我在创办Best Food in China的三年中,始终被一个问题强烈困扰,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得到最佳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就是Best Food in China餐厅的采访人员调度问题。

  我们所采用的解决方法是Excel表格管理法,这是一个典型的二维工具。尽管Excel是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但是这个工具无法使图形界面所展示的内容根据每个用户的需求个性化。

  而在PC时代所面临的最强悍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迎刃而解。

  这是因为互联网确保在我们的“可见界面”之外,增加了第三个维度——Connector链接人。

  即使是最初级的程序员都可以容易地开发出由个人后台组成的网站。在个人后台中,每一位网友所看到的页面都是个性化匹配的,同时网友可以得心应手的在个人后台中与他人实现交互。

  风起云涌的社交网络,就是把Connector这个维度发挥到极致。单一的内容、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用户界面,进行呈现,并通过人工智能和算法优化,优推匹配信息。

  至此,互联网帮助我们实现了三维的构建。Content内容和Category分类是可以被整合在一个“可见界面”(tangible interface)中的,connector链接人使我们由二维跃迁至三维,从而使互联网与前互联网时代的载体,效率有大幅提高。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强烈的感悟,就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是上一代载体的基础上诞生,但又会颠覆掉上一代存在,产生一种“迭代效应”——我们的电脑键盘脱胎于打字机键盘,而后者使前者消失,电邮取代纸邮,移动通讯超越固话——这一切颠覆和演进的宗旨和目的究竟为何?后文将做解释。

  Connector虽然不在二维图形界面中显示,但无论如何,增加了connector的三维影像仍是我们认知理解范围之内的——我们只需用三维空间的影像来想象即可。

  四维来了。

  Clock 时间,四维之弥散

  互联网的第四维应与相对论的第四维相同——时间。

  在现存的互联网世界里面,已经有简单的时间应用——一类大量分布于酒店机票预订网站,另一类分布在Calendar网络日程管理工具。以上工具与这里探讨的概念所不同的是,时间作为维度,需要以“流”(flow)的形态出现;另一方面,当时间轴一方面与connector维度结合时,会释放更大的数学可能性的价值。

  当第四维出现的时候,它已经呈现在“可见界面”之外了。如果想象四维的形态,需要更为丰富的想象力。

  它应是弥散在空间的,无形,而无处不在;它可以是历史,亦可为未来。

  当你没有注意它的时候,它已经发生了;当你注意到它的时候,此刻的未来已经成为过往的历史。

  如散文家周涛所言,这个存在如同“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的流动,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可视化,并无形消散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设想屏幕中的一条轴线(而非日历表),任意滑动,指向某一个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瞬间,指向即可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件。

  即将发生的事件,透过你的智能设备,PC、手机、手表即可提醒。

  和你链接的connector联系人,可以发现你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动态

  任何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可以穿过历史追索。

  你的过去和将来,在“可见界面”上变成了流动的旋律。时间被可视化了,事件在时间的魔法中一一呈现了。

  我怎么觉得一个美食网站,必须要拥有时间这条无所不在的维度呢?去想象一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欢乐瞬间,那就进入一条和餐厅有关的时间轴吧。

  Cloud 云端(集合的设备),五维之融合

  超越四维以后,互联网的形状只能靠想象了,这些新增的维度虽然抽象,但仍能被我们感知,并存留在二维的图形界面上。

  云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云端一重代表了数据的融合,另一重又通过不同的电子设备释放了信息。

  目前的多重电子设备展示还处于一个极其初级的阶段,例如通过手机页面展示Web页面的内容,作为一个缩小版的PC使用。

  互联网的进化会使多重设备越来越多,手机和电视等屏幕设备只是开始,可以设想更多的电子书、可折叠柔性电子书、手表、电器设备、乃至全息和不可触电子展示设备(例如直接投影于墙壁的阅读设备)将层出不穷。

  图形界面可以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中显示只适用于该设备的特别信息,目前风起云涌的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地理服务) 技术就是这样一个趋势的初显状态。LBS极好的借助了移动设备的地理感应功能,在相应的地理位置显示出相关的餐厅、服务设施。

  你可以电脑上把未看完的电影标签记录,待明天到电视上看完;或者通过云端输入后在飞机上带上可视眼镜度过一个愉快的航程。

  可以想见,由云端链接的不同电子设备,以及其各自不同的适配信息,将为我们带来一个第五维上异彩纷呈的新世界。

  纵观五维,越高维,越虚拟,越抽象,越无形——互联网已然被定义为虚拟经济,而三维之内的存在尚易理解,辨识,越高维的存在就越存在于我们的感官认知之外,需要我们抽象的想象力。

  为何高维?

  在维度增加的状态下,能够完成效率的极度释放,并形成更高层级的自洽系统。以链接人这一维度增加所带来二维至三维跃迁阐释,不同链接人后台的设置解决了在同一平台上信息置换的效率问题,电子邮件个人界面的设置致使人类轻易的就把通信从物理距离传输转换为服务器端信息流传输,极大的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而人类无休止的需求增长更需要多级维度的升级。同样,可以想见,当三维互联网暴涨之后,人们亟需时间轴等高维工具管理失衡的信息。

  我的多维互联网想法得益于去年好友杨静赠送推荐的书籍《平行宇宙》。在物理学界,从牛顿、爱因斯坦以来,物理学家致力于创建出统一万有引力、电磁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大统一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而高维宇宙是为数不多的候选理论之一——在高维宇宙(11维,26维)中,各种物理学理论可以实现数学意义上的自洽。

  在日前杭州BFIC聚会上,有幸结识全球脑库布达佩斯俱乐部中国总干事胡杰新先生,胡先生曾是物理学家,见面的第一句话即是:“物理学是最富于想象力的学科”

  再继续阐释几个问题:

  维度之本——开放

  我是开放理论的拥趸,相信开放促进繁荣,封闭导致衰落。互联网更是一个极度开放的舞台。比尔盖茨,这位PC时代的宠儿,曾在20世纪初设想通过。Net战略和XML一统互联网江湖,但是没有上演在PC时代通行无阻的好戏;移动运营商曾试图以WAP统领移动互联网,也以未果告终。

  (另提一句,我也不太相信“移动互联网会超过互联网”,因为这两个东西本来就是一回事)

  “开放”促使互联网应运而生,并在无穷无尽的链接海洋中促成“坍塌”,不断吸收、释放无穷无尽的智慧诞生;

  纵观人类历史,从罗马帝国、长安、开封、佛罗伦萨到纽约,没有一次繁盛不是在“开放”的花期中绽放的硕果累累。

  在一次讨论中,Best Food in China编辑David Symington谈到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其独尊东正教引起对思想的禁锢不无关系,无独有偶,中国近代对朱熹的推崇引起的思想禁锢也导致了文明的式微。

  按照好友刘锋的“互联网进化论”,和布达佩斯俱乐部主席拉兹洛博士的“全球脑的量子跃迁”理论,互联网的链式结构引起的智慧极度开放和融合,正在链接起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脑”,像更高层的文明形态进化。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作者卡尔波普尔,一方面向我们提醒即使是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先贤,一旦被封闭势力尊崇为“独尊”的权威,也会形成对社会和思想的禁锢;

  而另一方面,卡尔波普尔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在“客观知识世界”中,由“知识获得解放”的场景。

  开放,浩浩汤汤,不可逆转。

  维度之弦——数据

  维度之弦,萦绕在“数据”。

  一个自足自洽的体系,必须建立在足够简单,足够贯穿,又可以最经济形态产生无穷变化的主线上。

  这条主线,就是“数据”。

  自从人类发明了互联网,过往的挑战似乎迎刃而解。

  因为信息、内容,都被还原成可以贯穿不同维度平台的“数据”。

  人工智能的革命还帮助我们处理大量复杂、重复的数据计算工作,如果以人工置换,将耗费无穷时间,以致成为不可能任务。

  我们更可以期待下一代计算机可以以量子计算的形态,高速运算我们目前仍然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

  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可以跨越平台,跨越维度,精准测量,甚至可以达到“即见即得”的程度

  不论是内容、分类、链接人、时间还是云端各维度,只需以“数据”之弦贯穿,则四通八达,上下贯透。

  多维何所为——范式的跃迁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多维是难以实现的。这既是好事,也增添了企业的挑战。

  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最高集成,这是一个交互性与信息反馈并存、同步性与留存历史并进的大统一信息平台。

  信息反馈机制使互联网成为控制论意义上完美的自洽体系;留存历史使得个人历史和个人意识在平台上的接入成本急剧下降;而大统一信息平台更加速了全球意识、全球智慧的进化进程。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企业和经济的范式从形成、成熟,到衰落,从几十年到几个世纪不等。

  而在互联网的舞台上,范式的更迭在兔起鹘落之间就已经完成。门户刚刚登场,搜索引擎就来搅局;社交网络、社交媒体、LBS,层出不穷

  企业的兴衰成败,在过去的世纪中,还有“价值投资”、“安全边际”等投资理论阐释指导,但互联网诞生以来,倏忽之间,明慧如股神巴菲特,也无法抵挡《华盛顿邮报》等所投资的传统媒体的颓势。

  企业的长久价值、安全空间一下子变成了所有互联网创业家头疼脑热的问题。

  随着范式迭代的加速,如果搞不好,你所创建的模式就成了继任颠覆者的嫁衣裳。

  向更高维发展,是一个逻辑上可以通行的理论;是否成型,还需时间和实践验证

  维度和进化的终极

  维度的引入是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而维度的引入又会进一步激化“坍塌效应”——维度和进化的终极究竟是什么呢?

  在人类进化历程中,一直贯彻了一个主题——效率。效率更高的经济形态淘汰效率更低的形态,而上一次模式的创新则激发下一轮的升级,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上一个维度的膨胀激发了更为蓬勃的信息暴涨,从而使新的维度引入成为离弦之箭,刻不容缓。

  它将引领我们去往何处,茫茫而不可知。

  当我们今天环球旅行的时候,还能想见500年前麦哲伦的艰辛吗;

  当我们轻松敲击键盘的时候,还能想见古人结绳记事,或者镌刻龟壳石板的劳顿吗;

  但确定无疑的是,在新的进化路径上,我们的智慧不断雀跃、欢腾,带着升级的喜悦;我们的文明不断攀援、上升,迎向通融的光明境地。

  但确定无疑的是,在每一个进化的十字路口,我们还能体验与麦哲伦发现新航路一样的喜悦、成就;在每一个探索的台阶拾级而越时,我们还在仰望与结绳记事的古人一样的星空。

  是命运的造化,还是神祗的引领?

  茫茫无可期,但胜景无穷。

  ——这是探索之径,一条通往智慧胜地、美好世界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