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正盛 产业园区何以转型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七大新兴产业,为各地城市和产业园区的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是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开始具体实施的一年,全国各类新兴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活动如火如荼。近日,投资中国·新兴产业投融资交流会在京举办,各地参会的新兴产业园区几乎都亮出最优惠的投资政策,以此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而如何抓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园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各地产业园区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园区发展乏力 国家政策振兴

  产业园区是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400个工业园区,各个城市规划中类似的产业园区比比皆是,结果导致园区缺乏邻近市场需求和同质竞争,发展难度较大。特别是2008年,国家开始统一内外资税率、明确基准地价、规范地方政策,各地产业园区面临成本优势弱化、政策优势消失、发展空间受限等系列问题。靠廉价出让土地、地方优惠政策等吸引外部资本和项目的传统招商引资方式已经失灵,粗放型的园区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而国家振兴新兴产业为园区发展和转型带来了机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新兴产业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为实现战略目标,2011年,国家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在“十二五”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把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的研发能力作为政策的着力点;第二,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产业化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第三,大力促进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第四,加大力度推进跟国外资本的合作,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第五,从需求方来培育市场,大力推动重大新技术产业进入市场。

  园区中国网首席执行官代瑞红认为,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处于新兴产业之中的企业将会获得有利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而作为产业集聚地的园区,在内部新兴产业企业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承接外部新兴产业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财政部公布了2011年继续实施的部分财税优惠政策,明确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的发展。而且,创业板也把重点放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成长型创新企业发行上市上面。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表示,发改委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同时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以吸引社会多元投资。目前,很多省市为促进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成立了专门的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银行对新兴产业也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0年底,仅工商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领域的贷款金额已经超过6.1万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7%。未来3~5年,工商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领域贷款额度将会翻番。此外,新兴产业也正受到众多投融资机构以及民间资本的追捧,很多投融资机构纷纷将触角伸向新兴产业领域,并深入到各地城市和园区,寻找有价值的高成长性项目,为企业的技术研发、管理优化、企业上市等提供资金和协助,一些民间资本也开始将投资项目转向产业园区的整体开发和运营。

  园区发展转型 多方科学谋划

  自上世纪80年代设立以来,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从企业填充到产业集聚,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目前,大多数园区开始或已经进入了战略转型期。

  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潮流,各省市纷纷制定了当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各地随之涌现出许多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

  面对蜂拥而起的形形色色产业园区,代瑞红认为,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上,应避免出现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等问题。代瑞红建议,各地城市和产业园区应遵循科学规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导向。代瑞红认为,任何产业的萌芽和发展都是有章可循的,因此,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首先要了解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需条件。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根据当今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国产业发展特点而确定的全局性发展方向,而非单个园区的发展方向。代瑞红说,并非所有的园区都具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各园区可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确定相应的地方新兴产业导向和重点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差异发展。避免现在盲目开发造成后期的招商难、建设难的难堪局面,也避免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支持体系和实施方案,这样,才能逐渐培育和壮大当地的新兴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集群。在制定地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带动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从而达到通过新兴产业带动整个园区经济转型的目标。

  ——项目为要,创新招商模式。确定产业方向以及重点产业之后,围绕重点产业进行系统招商非常重要。

  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围绕重点产业,确定目标客户,制定系统招商方案和整合营销方案,然后分步骤科学实施,最终在园区内形成一到几个重点产业集群。这样,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相互关联,技术、知识和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共享,内部形成合力互相促进,外部形成引力,吸引外部项目进入园区。另外,企业化整体运营特色园区也是发展趋势之一,园区政府可加强和外部的合作,进行多种方式的园区开发和运营。在这个过程中筛选合作伙伴,控制运营风险,进行角色转换,快速实现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和产业升级。

  ——重视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不同,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也意味着高投入。新兴产业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水平至关重要。而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高地,是产业集群生长的土壤。由于偶然的因素,或政府的有意指导,几个关联企业聚集起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的萌芽。而真正使产业集群形成和成长,则依赖于集群本身的自生长能力。因此,园区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职能,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形成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要素完善的创新系统,并且加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或者通过引导和国外技术合作,引进和吸收更为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领跑于其他园区。

  ——资金扶持,做好金融服务。资金问题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吸引新兴产业进入园区,完善的金融服务不可或缺。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如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或与有实力的投融资机构合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单个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和资本很难达成有效的合作。政府可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为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的合作创造更多机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同时,要做好对企业的金融服务,还需要建立一支懂金融的专业队伍,目前,有些园区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制约了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管理和水平。

  国内外实践表明,新兴产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相应服务和保障工作的力度和水平。因此,产业园区只有从自身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和工作环境出发,确定科学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推动机制,做好发展新兴产业的相关配套,才能推动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报道:商务部公布全国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结果

  日前,国家商务部公布了2010年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结果,青岛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继续保持了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前五强的成绩。列前四强的开发区分别是: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广州开发区、昆山开发区。

  据了解,201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由8项指数综合得出,包括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及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效率,能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地对各国家级开发区进行评价。

  此次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范围由53家扩大到90家,排名前10位的国家级开发区分别为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广州开发区、昆山开发区、青岛开发区、烟台开发区、北京开发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大连开发区和杭州开发区。 (中 广)

 ; ; ; (中国工业报 记者 孟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