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只有做到了发强刚毅,才能足以有执。什么叫足以有执?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能把得稳、做得好。足以有执,才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做事才有长远心、恒久心。有执的人,心中有主见,有主心骨,不会随风倒,不会傻乎乎地被别人当枪使,不会动不动就听信谣言和谗言,总之,我们要以发强刚毅的精神,来树立起自己的主心骨,树立起正知正见,要随处做主。
  
  再看下面一句,“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齐”就是斋,指的是斋戒。在座也有很多学佛的朋友,受过三皈五戒没有?受过八关斋戒没有?佛教为什么强调持戒?持戒会有什么好处呢?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通过斋戒,使我们的行为举止保持中正,从而培养我们的诚敬之心。
  
  在传统文化的修养里面,最看重两个字,一个是静,一个是敬。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修身的角度来说,静是特别重要的。“每临大事有静气”,我们观察一个人,别的都不看,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也不管他是什么职业头衔,如果他性情浮躁,一见面就喋喋不休,或别人一碰就跳起八丈高,这种没有静气的人,就不会成什么大器。如果一个人有静气,你就要小心了,他一定是一个不一般的人。所以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不要轻浮喧哗,只要你什么都不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别人就不敢小视你。尤其是做外交官的人,你喜怒无形于色,别人很难揣测你的内心,就不敢乱打主意。谈生意的时候也是如此,你闷起一声不吭,别人跟你谈条件的时候,就会非常小心,不敢怠慢你。
  
  佛道两家都讲出世修行。在出世修行的时候,首先要选一个寂静之处安住,同时在精神上,要做静虑的功夫,静静地清理自己内心的念头。只有通过这样的修养,才能转化心中的烦恼,达到修行的目的。

  以前书院里的一些朋友,老是想参禅打坐修禅定。其实,这个事我也想,以前也认真干过,但是现在不可能了,因为条件不具备,世间的事太多。我们都是世间人,有各种各样的世间因缘,在家有家里的因缘,上有老下有小,要养家糊口;在社会上,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所以,你要在世俗生活中修禅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之中,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确实是很难的。当然,我们平常还是可以练习静坐一下,这个静坐的目的,在于调一调我们的身心,让平时乱成一团的心沉静下来,所以每天花不多的时间静坐一会儿,也有好处。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修身的同时,还要在社会当中建立功业,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可能像和尚、道士那样在山间林下,在寺庙、道观里专心修道。于是,儒家就把这个“静”字,用一个“敬”来代替了,尤其是到了宋代以后,在二程子的主张之下,就提出以“主敬”为儒家修养的根本。
  
  那么,二程子的“主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敬一约处”这四个字,就是要让自己的精神保持恬静、沉静的状态,保持一种赤诚真心。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事之间,最好的态度就是对人尊敬、做事恭谨。常言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就是社会生活之中应该坚守的原则。“敬一”,就是对万事万物都要常怀敬畏之心,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之心,这种诚敬要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所谓“一”,就是平等无碍,对万事万物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都要一视同仁。“约处”,实际上就是处约,即平常自己的行住坐卧、饮食起居,要尽量以最简约、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进行,不能奢侈浪费,更不能过腐败的生活。还有一点,就是要在最简单、最平常,乃至于没人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敬一”的状态。所以,这个“敬一约处”,跟《中庸》前面讲的“慎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怎样做到“敬一约处”呢?就是要“齐庄中正”。要通过斋戒,使自己达到庄重、中和、平正的精神状态。当然,这里的斋戒并不是指吃素。本人虽然吃了十几年的素,但经常还是感觉自己没有处在斋戒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斋,最重要的是心,你要有一颗素心才行,不光是嘴巴素,心要素才行!当然,通过吃素,达到斋心要容易一点,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我就达不到斋心,所以不敢放任,还得老老实实地坚持吃素。以前我用几句话给自己画了一幅像——“这个老兄,大言不惭。荤心蠢蠢,素嘴甜甜。贼胆想偷天上月,只为换点买米钱。满共只有笔一管,却想贩卖祖翁田……”人就是这样的,心里面经常充满荤腥味,但外表看起来,哎呀,我吃了多少年长素啦!我修行多精进啊!其实不然,光表面吃素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