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漫记 之十二 人民币与欧元


刚在法兰克福机场降落时,口渴难耐,在尚未发现免费咖啡机之前,差点就在自动售货机上买瓶可乐喝了,可乐最终没买,但却记住了价格——1.82.5欧。

当时心里盘算着:1欧元能顶9块多人民币,这一瓶可乐换算成人民币可就是20来块啊,欧洲的物价够贵的,还是中国的东西便宜!然而,经过十余天的游历,在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和欧洲人的收入状况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我却有了新的发现:刨除汇率差之后,在各自的使用版图内,其实欧洲的东西很便宜,从购买力上看,欧元要比人民币“值”得多!

大体上说,欧洲各国的工薪阶层税后月收入大多在20003000欧元之间,白领和中产阶层的月收入在40006000欧元左右,先不看货币种类,单从数字上看,欧洲人和中国城市人的收入可谓旗鼓相当。

再说物价,我们一行人先后在德、法、意、瑞等国家逛了各种类型的商店十多家,从最常规的大超市、小便利店,再到专业卖场、综合商场、品牌专卖店等等都有,无论是肉类(猪肉约5/公斤)、水果、蔬菜(都在2/公斤左右)等各类食品,还是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绝对价格简直太接近了,光看数字甚至比中国还便宜。

日常消费品大差不差,人民币和欧元算是打了个平手。但汽车、手表、香水、服装、箱包等物品可就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价格和“档次”了。欧洲绝大部分家庭用的小两厢车售价也就在1万多欧,中产阶层三个月的工资就能搞定一辆,咱国内可是买不到1万多块钱的汽车,5系宝马在欧洲的售价是3万多欧,但在国内的售价是多少钱呢?!手表、箱包、香水更别提了,比在中国用人民币买可是便宜大了,到了国内算得上奢饰品的东西,在人家那里不过是一般般的东西,以欧米茄手表为例,国内售价3万人民币的表,在欧洲的标价绝不会超过2500欧,欧洲普通人家用一个月的工资就能搞定的东西在咱这里成了“大件”。

出国前兑换了3000多欧现金,还没怎么在意就消耗殆尽了,细细一想也对,即使你在国内旅游,十几天连吃饭、带买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得花3000多块的零花钱啊。

欧洲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很好,教育、医疗、养老大多没有后顾之忧,综合对比商品售价、收入水平之后,一个“剪刀差”呈现出来:欧洲人的生活成本比中国低,生活质量却比中国高。国家货币购买力的差距也许就是在这里体现出来。

这是在法瑞高速公路边一家餐厅的午餐,两份鸡肉炒饭+两个鸡蛋,炒饭13.5欧一份,鸡蛋1欧一个,总共29欧;是不是和国内的人民币购买力等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