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轴线、城市座标与市民气质的关系


财经周评(11-2):广州中轴线、城市座标与市民气质的关系

彭澎

 

    城市中轴线对城市景观有很大影响,对市民气质的培养和文明素质的熏陶都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州中轴线的变迁也反映在城市定位和城市精神上。

中轴线的东移

广州传统中轴线(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市政府、人民公园、城市圆点、海珠广场、海珠桥)曾经对广州城市规划和景观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且持续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重心东移,城市中轴线也往东转移,最初有把广州大道打造成新中轴线的设想(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但最后确定为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海心沙、赤岗塔一线,延续了传统中轴线以建筑和地貌为脉络的风格。

由于亚运会的举办,广州城市面貌大变的实现增添了许多亚运元素,如中轴线上的花城广场、海心沙场馆以及广州塔的新功用(放焰火等)。这些亚运工程和相关活动体现了市民的参与和开放空间的关系,如开放的亚运开幕式对市民心理认同感的诱导不可小看,开闭幕式如潮的人流涌向新中轴线一带,显示了新中轴线对观看亚运开闭幕式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超高建筑(广州塔、西塔等)对地面仰视人群的视觉效应。

中轴线与云山珠水

但是,无论中轴线如何转移,广州城市规划从来没有离开过白云山、珠江这两大自然景观形成的城市座标系。而且,这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座标。因此,中轴线的景观一定要与“云山珠水”的景观协调统筹。

传统中轴线从白云山的余脉越秀山始,止于珠江边的海珠广场,说明当时的城区向南是以珠江为界,向北没有越过白云山。新城市中轴线,向南越过了珠江,延伸到南海心沙(最初只是止于内海心沙,没有广州塔的规划设计);向北虽然没有越过白云山,但城市的北部已经拓展,也说明白云山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制约作用。

白云山、珠江曾经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阻隔因素,现在成为“仁者近水、智者近山”的规划建设亮点。而且,无论是咸水歌、粤语,还是粤剧、南狮,都浸透了白云山气、珠江水性。如果说广东省以岭南文化为底蕴,可能广州则是以珠江文化为底蕴。因此,有人说亚运会开幕式就是珠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珠江景观的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人、景、事演绎出了一幅广州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复合性大戏。

城市景观与城市文明

人工景观固然会影响市民气质和城市文明,但自然景观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工景观只有与文化结合形成为人文景观,才有可能演变成为“一方水土”,如陈家祠、光孝祠等。象广州塔这样的地标性建筑,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没有多少文化积淀来看待她,因而当市民称之为“小蛮腰”“扭纹柴”甚至“羊颠峰”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市民的热爱和粤派文化的特色。甚至从其建筑风格上来判断,这大多只能出在南方。因此,广州塔的建筑形态、众多别名小名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特性,是婉约派、水灵秀气风格。

广州正在评选“羊城新八景”、“新广州好”等城市新景观,这对凝聚市民共识、提炼城市精神、形成政府与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都有积极作用。我们看到,许多新老领导吟诗作赋,许多市民纷纷参与提名,各大媒体不断发掘出广州新景观以及景观中的新气质、新内涵,从而对城市文明的提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们期待着,对新广州城市景观的认识,将进一步引导我们提升广州市民的综合素质,并在将来引导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从而提升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