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69)


                    人生的感悟篇(一)

 

    人这一生秉性和所走的道路,是由自已从小出生的人文地理环境,成长时期所处的时代,所受到教育及父母兄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我想,如果父亲青年时期不到中国上海这个大城市创业,继续留在舟山,或许我们兄弟们长大后只能当个渔民和水手或船老板。如果我不能在城市中不接受这么多的教育,多元文化的熏陶,还有那跌宕起伏的动荡年代中对人的锻炼,新旧交替时先进思想的引导,我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也许我们兄弟们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父亲的聪明能干,敢打敢拼的基因,兄弟们在什么样环境下和时代中都表现的很优秀。

    

    我性格的塑造,是幼年时生活在有母爱和谐的家庭里逐渐形成的。小时候,我每天都能看到母亲辛勤辛勤劳作着,感受到她同家中几位阿姨们融洽相处的关系。在我的家中,没有上、下、高、低及主仆之分。家中的阿姨每天辛勤地上菜市场买菜,回家后摘菜、洗莱、做饭、炒菜、做汤。在她们做家务时,母亲总是同她们一起干活。闲暇母亲每天总织毛线,她有一双巧手,我家六兄弟的毛衣、毛裤都是母亲织成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也养成我重视劳动,钦佩劳动者的观念。这使得我参加工作后,尊重与我共事的工人师傅,将他们看成是我的老师,我的朋友,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手艺,尊重他们的操作经验。

 

    在我家中,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母亲给每个孩子都配置了书桌和座椅。家中买了两个大书柜放置各种图书,一楼客厅里,放一个敞口的大木箱,里面放了上百本故亊书,便于我们能随时阅读。四哥喜欢做无线电,母亲就买来一个大书柜,使四哥能将各种无线电另件和中英文无线电书籍放在里面。

 

   母亲对每个孩子的爱好十分注意,她看见我喜欢动手,将一个小台钟拆开又恢复装好,从不干涉,还加以赞赏。我曾学习一些能修补磁器的小贩用手拉动后能够转动的带金钢钻头的手钻,给碗的碎片打眼,再用很小的铜帽钉将碎片拼好。我仿制了一个这样的手钻,装上一个用螺丝刀的钻头,在一楼大厅门槛上钻孔。于是母亲给我买了一盒木工器具,盒中装有一个金属制的手摇钻和一套完整的钻头,还有一个三角尺、一卷皮尺和一个木工用的小刨子。从此我用这套木工工具制作上了几件玩具。后来,三哥和四哥又给我钱,让我买各种工具。母亲则同意将一楼厢房的前半部份给我们兄弟们当作工作室。于是我们三兄弟就购买了各种工具,如电动砂轮,电动钻床,还配备了全套钻头、锤子、电烙铁和焊锡等工具。

 

    后来,四哥买了一个小照像机,开始学习摄影和冲洗照片的技术。母亲便将一楼后厢房的后半截作为四哥冲洗照片的暗室。于是四哥用自已的收入买了一台放大器,它能将一张底片放大到所需尺寸,洗印出各种尺寸的照片。我则始终当四哥的助手,同时也学会了照片的冲、洗、印和放大技术。三哥从美国学习拨号电话技术回国时还带回一大卷未曝光的照相纸。我用它曾给交大女同学春游时拍摄的底片,各冲洗了三张,并亲自送到她们的寝室。

 

    这种爱亲自动手的习惯,使我的动手能力亦不断与时俱进。我和妻子陆洁在包头时,经她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女裁缝,我向她学习了剪裁各种衣服的手艺,又买了两本剪裁布料的书籍。陆洁托她弟弟陆大彪在北京给我们买了一台脚踏缝纫机,当时化了四百元。从此我在这台缝纫机上缝制了各种内外衣。同时我常到缝纫店去覌察裁缝师傅们的缝纫手艺。我发现有一点很重要,即在脚踏缝纫机时,左右手一定要揑住在缝纫机压脚前后的布料,稍使劲拉直布料,这样能使缝纫线更加规正,且不易断针。这台缝纫机一直用到现在,除更换过传动皮带外,并不需要修理。

 

    本来这是医生护士的事情,但为了需要我也学会了打针。女儿呂丹本身是大夫,可怀孕后因骑自行车上下班导致流产。她再次怀孕后,就让我给她打保胎用的 “黄体酮”。她告诉我打针时消毒、插入、注射和拔针每项操作的要点,还指点臀部肌肉厚,宜进针的部位。在女儿的指导下,从此我学会了打针。

 

    有一次我在墨西哥女儿家居住时,呂丹一位朋友高磊的妻子需注射抗菌素。高磊来呂丹家找我,让我告诉呂丹下班后到他家给他妻子打针。我告诉高磊,我会打针,吕丹病的时候,我还给呂丹打过针。高磊听后高兴极了,当时就将我接到他家给他妻子打了针,并用车将我送回。

 

    妻子陆洁进入老年期后,我每天给她打ATP针剂以提高她的免疫力

 

    动手干活已成为我的一项爱好,它既能调动我的思维,更使我养成了一种乐于干活和耐心干活的习惯。我觉得亲自动手干事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