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进取就进取的黄老之道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唯独有黄老道家充分吸收儒、墨、法、阴阳、名、兵等学派思想,进行融合创新而成的,它既保留了老庄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气质,又提出了刑德相养、名实相定等积极有为的治国方略。黄老道家凭借其兼容并包的文化风格,经过多种思想的论辩后,在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黄老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维护中央集权的有效统治,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这其实就是“内周外秦”的模式。周,外重内轻。秦,外轻内重。 此外,还要照顾到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他们安居乐业,吃饱肚子。这恰好迎合了汉初统治集团的需求。但因为地方利益集团过渡膨胀,引来了吴楚七国之乱。这场变乱导火线是,汉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削藩。削藩策,是明着昭告天下,要削弱诸侯的力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所有诸侯的不满。因此刘濞乘机串通六国诸侯王,发动联合叛乱。景帝仅用3个月大破叛军。吴楚七国之乱挑战了汉王朝的底线。违背了君臣大义。所以中央就不惜一战,用坚决的军事打击的方法很快评定了大乱。这恰恰证明了黄老之学并不是完全消极完全无为的。而是该进取就进取,该无为就无为。

  “我们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更不是像有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2008年01月,中央政府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是的,共产党员一定不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一群人。儒家强调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和稀泥。你靠一个和稀泥、捣浆糊的儒家门生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能吗?一厢情愿吧!另外,当历史进入“大一体”而非“大一统”时期时,原来的儒学显然有些不太适应了。它需要综合各家学说之长,需要改造和补充自己,需要让儒学在现实政治经济社会当中,去掉一些书生气。更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思想理论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这个过程的漫长则有可能再一次使中国丧失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