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阅读:地方堵车,中央疏导
编辑:汽车自修室
优秀文章:
《是谁导演了产能过剩?》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官员失去公车,社会将会怎样?》傅雪峰
《为“摇号”有必要区县增设交通委吗》 新京报 魏英杰
《错过这三年低收入者将与车私车无缘?》 丹东晓程
读后感一:地方堵车,中央疏导
发展经济,几乎成了当下政府的唯一合法性。汽车产业又是拉动经济的强大引擎。所以,在各地纷纷出台或酝酿限制汽车政策之际,相信中央会采取一定得渠道措施。
l 丹东晓程 也许三年后,我们的公共汽车会四通八达,地铁会一分钟一趟往来奔忙。但愿如此。然而,依靠房地产满足财政预算的中小城市怎么办?它会拨出巨款,满足公共交通日益增长、标准越来越高的需求么?
l 付辉 对汽车行业而言,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一个异常严重的问题。各大整车制造商都在十二五期间做了大规模的扩产计划。以北京现代为例,其在十二五期间的产能规划可以达到140~150万辆,而这也是北京市政府的主要项目。如果诸多的城市都效仿北京,那么这些整车制造商的销量会在什么地方释放?等到整个汽车产业的产能与这种政策产生直接冲突的时候,类似北京车牌管制的政策会再次触动政策制定者。或许到那时,这个政策会有所松动。当然,这时的交通拥堵会变成第二位的问题。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会再次占据上风。
读后感二:治堵就像面镜子,政府限得越多,就与百姓离得越远
政府与百姓的距离越远,越有可能采取限制的措施。
傅雪峰 最近有消息说,我国要启动“史上最严格公务车改革”,仔细看看,原来也没什么,不过是对官员配车从排量、数量上再做一些原则性规定,也许比以前是严格一些吧。当然,“严格”不同于“阉割”,把官车一刀切掉的想法是天真了些,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失去官车的日子里,我们的社会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呢?
读后感三:政府措施扰乱了市场秩序
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试想,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想乘胜追击——投放车型、增加产能、扩张渠道,这原本就是一条十分合理的发展轨迹,突然,限制消费的大刀砍下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如此一来,已经规划好的产能怎能不出现巨大放空?汽车企业在规划产能之前是不是该去看算命先生?每个企业都会根据市场情况作出自己合理的产能需求测算,除了跑马圈地的嫌疑之外,大多数企业还是在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在走产能扩张及销售扩张的“咬合”之路,但恰恰是一些无法抵抗的外部因素,正在直接干预着正常的商业逻辑。
读后感四:城市规划落后,汽车产业买单
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城市规划的无理性导致的交通堵塞,如果硬要让汽车企业来买单,还谈何市场经济规律?还谈何快速、健康地发展中国汽车工业?
读后感五:自主车企和地方政府,导演了产能过剩
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目前,国内汽车产能的确存在结构性过剩,合资公司多数产能不足,而自主品牌公司产能却极度过剩。”有汽车业内专家表示,以国内某重点自主品牌企业为例,该企业目前的年产能为60万辆,其到2011年的产能规划达到了将近100万辆,而其2009年的销量却不到50万辆。另外,地方政府盲目上马汽车项目也成为引发汽车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湖南长沙计划于2015年达到120万辆整车产能,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建西部最大汽车城,此外,多地还都将上马新能源车项目……这才逐渐使得国家相关部门频频表示“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产能过剩”。
读后感六:车企玩战略,经销商玩策略
杨晓康 采访过很多中高端品牌汽车4S店管理层领导,大多数4S店的总经理、市场部经理、销售经理说起如何管理、如何差异化经营、如何为客户提供诚信的服务,头头是道,很有逻辑关系,也不失理论支持。唯独在采访领导层后到企业中与员工交谈,会发现很多问题,与之管理层所述大相径庭,真是乏善可陈。所以导致我现在很少做老总访谈的文章,更不喜欢看那些“溜须拍马”媒体的专访。作为一位汽车行业媒体的从业人员,我更愿意我的文字能针砭时弊的为推动汽车业发展贡献力量。
读后感七:北京治堵刚刚开始
新成立交通委等部门,日后不整点事情做做,就不可能的。估计,还会折腾出一些五花八门的措施。
新京报 魏英杰 反倒让人想不到的是,为了实施摇号购车措施,各区县如此高度重视,乃至于纷纷设立交通委来办理此事。照理说来,新设交通委是为方便市民办事,应当欢迎才是。可问题是,既然现场来办理摇号购车申请的人数如此之少,专门设立一个新部门是否还有必要?就算确有必要,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准备安排多少工作人员、每年的相关经费预算多少,能不能向公众通报一下?
注明:汽车自修室欲建汽车行业最大的“新闻写作选题库”,免费为行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