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汽车行业优秀文章


201012月汽车行业优秀文章

编辑:汽车自修室

由《汽车自修室》从成千上万篇行业文章中,精挑细选而出。希望它们能成为我们汽车行业的精神大餐。

城市治堵

1.   汽车限还是不限 难死北京决策者》程远   说句公道话,在不限制汽车发展的前提下,北京把缓解交通堵塞的招数几乎用尽了,可拥堵状况非但没有好转,而且是日益严峻……

2.   “堵车经济”还是“堵人经济”》 经济观察报 张耀东    据说,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是国际惯例。专家们所反复举出的例子,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都要征收进城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等。言下之意,欧美等国家也是这么做的。但专家们忘记说的是,早在140多年前,没有汽车的时候,伦敦就已经开始修地铁了……

3.   从日本东京看北京拥堵困境》京华时报 杨开然   上周在东京到名古屋的高速上碰到堵车,大巴以30公里的时速徐徐前行,心烦意乱的导游说,一年多没碰过这样的堵车了。这句话让在座中国媒体惊诧,尤其是北京媒体……

4.   国外可行的拥堵费网友心里为何添堵》每日经济新闻 张海英    反对收取拥堵费也有部分非汽车族人士,他们反对的理由,与反对政府在其他方面收费或增加收费、增税或新设立税种的理由差不多,即税费负担过重,而税费支出却不太透明,公款浪费随处可见……

5.   全民积极参与俄全方位治堵的启示》张少华

6.   海南岛不堵车》妙红     北京一天只堵一次车,从早晨堵到晚上,成都这种二线城市,每天也只堵两次车,上午和下午。前几天到海南岛,猛然发现海口不怎么堵车,我对海口的兄弟们在椰风海韵中,把车开得那么地诗情画意,简直就是羡慕嫉妒恨……

7.   交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它是一个政治问题》新世纪-财新网 戴廉 兰方    伦敦市政府推行了一个“大伦敦计划”,用了半个世纪时间,把市中心区的人减少将近一半。但这些新城没有变成望京、回龙观这样仅仅是睡觉的地方。市中心区的就业场所也搬了过去,CBD搬过去了,不像北京,用东方广场把人都轰出去……

8.   治堵方案还有再讨论的必要》新京报 社论    在征求意见期间,北京市交通委和人民网分别做了一项调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调查结果是:94.2%的被调查者对《意见》持支持态度,仅有5.8%表示反对;人民网的调查结果却是:55%的网民认为《意见》“不全面,治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9.   限制外地人购车是本次治堵措施的最大败》中国青年报黄少华    幸好这位哥们儿不在北京,否则,他连车都买不了了……

 

公车改革

10.  控制公车数量意义不仅在“治堵”》每日经济新闻  魏文彪    北京市约有公车70万辆,而德国柏林仅有92辆。我国的很多城市大量公车的存在,也占据大量稀缺的道路资源,并制造大量尾气、污染环境,而且诱发公车私用等现象,造成财政资金与纳税人税款的浪费……

11.  中国须让“马路上没特权车”》联合早报 韩咏红    中国需要建立平等自由的社会,保障人权,其中一个简单的入手点,就是让“马路上没有特权车”。

12.  公车数量还不如一个U盘“敏感”》傅雪峰    说说公家有多少辆公车,远不如说说公家人包了多少个二奶分了多少套房子收了多少钱的红包之类的数字更敏感……

13.  公车改革难在触及了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程远    公车改革的关键在能不能触动官员们的既得利益,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操作改革的正是这个利益集团,他们对车改不感兴趣,或者是想通过车改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14.  公车改革难车轮上的腐败须由公众来治理北京青年报 李星文    要想让公车改革真正破题,就必须走出自己改革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模式,就必须让公众全程参与到公车使用规则的制定、执行过程的监督以及违反规则后的惩戒中。只有公众成为公车的监护者,公车才有可能姓不姓

15.  公车改革的症结在哪里》第一财经日报    公车问题,其实在根本上,是个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公车从何而来?购置和维护公车的费用从何而来?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的钱从何而来?公车私用产生的费用如何报销?这些钱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官员自掏腰包的,都是公共财政出的钱,当然,也有些来自一些部门自身的小金库和预算外资金。

16.  征求意见只是形式 公车改革恐是口头支票》汪上    众所周知,在某些省市地方政府实行公车改革以来,屡屡有关于公务人员领取高额补贴的报道出现。虽然在官方的数字中,改革后所消耗的公车费用都在减少,但这些数字向来都是官方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是否符合事实,普通民众并不知晓。

 

汽车消费

17.  中国消费者为何要懂车?》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高斌    “汽车‘三包’”法规热议十几年仍迟迟不能出台,“谁起诉,谁举证”的法律规定让“打官司”的成本甚至远超买一辆车。

18.  汽车消费者在汽车厂商面前是“弱势”》戈广安    我曾经被三家4S店多名维修人员服务过若干次,得到了N个说法N个建议N个检测结果,最后的结果是异响依旧,而且因为失去了对维修人员的起码信任,还落得个恐修症的心理疾患。

19.  政策本意好 受益到人难》燕赵晚报 史赞赞    有相当部分准车主因为政策的利好拿定主意买进汽车, 却很难真正品尝到政策带来的甜头。拿3000元惠民补贴来说,有相当数量的车主讲好购车条件,到了交钱的时候,却被告知要交车款加3000元的费用,缴完 税之后再拿票据到4S店领回3000元……

20.  三大问题不解决 汽车三包只能是花枕头》张少华    “汽车三包”的出台,的确该是时候了!希望我国明年上半年出台的“汽车三包”规定的细则规范,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21.  不要为油荒找借口》财经评论员 叶檀    一年年的油荒,怎么对得起高价购油者,怎么对得起寒冬中排几十里的队加油吃方便面的司机?

22.  汽车生活本无趣 我们只是“被乐趣”》汽车试车人 袁启聪    现在有点困惑驾驶乐趣这词了,原本我也在车评文章里面提及,但后来发现越来越不对劲。因为这个原本用于形容风月汽车的褒义词,已经被滥用到一切有轮子的家伙上,似乎一切能开动的东西都要以此为标准,以体现自己的四肢发达。

 

车企运作

23.  车展前的突击并购 新吉奥的命运毫无悬念》汽车评论员 王概    对吉奥汽车的现状来看是不太美妙的。前有长丰汽车前车之鉴,后有广汽亲生的自主品牌广汽传祺以及广汽与本田合资公司生下自主品牌广本理念。一个名气没有长丰响亮,血缘没有本田好又不是广汽亲生的孩子能活的比嫡系和其他旁系的哥哥妹妹们更好?

24.  广汽重组吉奥到底花了多少钱?》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据广汽内部人士透露,新成立的广汽吉奥公司中,吉奥几乎是以其全部资产出资,这也就是说,吉奥的最终资产估值只有6.17亿元(12.6亿元×49&);广汽持有广汽吉奥51%的股份,也就是说,广汽的出资价格为6.43亿元。

25.  盲目求大是中国车企的致命伤》宋成    朝思暮想在自己的名号前加上一个字几乎是国内所有车企的梦想,做已经成为各大车企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大一汽、大北汽、大上汽、大长安、大江淮、大 ……好像不前面不加一个字就有失自己的江湖地位。

26.  现在谈“华南战略”成功为时过早》陈立华    对于大众进口车来说,销量在中国的总盘子里微不足道。其核心任务在于,第一,保持高利润,第二,在高端领域品牌上抗击宝马、奔驰,维系高端客户对大众集团下属各品牌的忠诚度。做到这两点,已经足矣。

27.  100万辆不代表一汽自主实现质变》周磊    从今年前11月一汽旗下自主品牌的销量表现和产品现状来看,一汽集团在自主战略只是迎来了销量的突破,只能说成功了一半。

28.  比亚迪汽车遭遇系统极限胡玮炜    比亚迪销售公司招募了大量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也就是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口里的愣头青们,一出道就被架上了惨烈的竞争,收入、前途和其所负责网络销量密切挂钩,与此同时,大规模密集建比亚迪汽车销售店,让各个经销商之间的内耗大于外部竞争,利润摊薄。

29.  个个都称“自主品牌” 究竟谁“自主”了?》王灿彬    做了那么多年汽车记者,参观完广州车展时,发现自己不懂什么叫自主品牌了。在车展上出现了合资自主品牌的理念、启辰(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没来)品牌,加上集团自主品牌的广汽传祺、一汽奔腾、东风风神、上汽荣威,以及传统自主品牌的奇瑞、吉利等,至少出现了三种意义上的自主品牌

30.  新能源领域与别人起点相同是笑话》广州日报 汪云青    迄今为止,还有一些企业在说自己的电池技术领先世界5,可是却又一直不愿告诉我们它具体的性能指标,因为它的一些技术性能指标,比如能量密度,别说世界先进,甚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电池技术如此,电控系统的差距就更大,而新能源所搭载的车辆平台,原来差距有多大,现在依然还有多大。

 

车市状况

31.  北京炒车团:亚市最后的疯狂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范文清    不少经销商23号当晚在购车发票上只写日期和车名,不写购车者姓名,虚开不少订单就等着在政策尚未落地的过渡期内大赚一笔。

32.  中国汽车市场垄断:进步与让步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付辉    一边是官方与专家高喊市场经济,一边是政策制定者紧握垄断之手。这样的态势,无论以怎样的说法包装,都无法摆脱垄断的本质。或许,这是中国汽车概念得以存在的根基。

33.  哪里缺资源 哪里就有黄牛党》南方都市报 杨彩芳    现如今由于豪华车缺货严重,深圳有炒号族就先交万元订金排号,再将信息发布给二级市场和汽车相关服务机构,高价转手。第二个例子,北京某宝马4S店有客户一口气订了10辆宝马车型。该客户用不同的名字订车,均分期付款。

34.  服务组织水平下降广州车展该有点危机感》京华时报 杨开然    江湖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给广州车展带来服务和组织质量的提高。

 

车型设计

35.  中国车企的设计之殇》新快报  李村    在国外,60%70%的汽车设计任务是汽车设计公司完成的,整车厂是做设计后的工作的,制造、质量控制、工程实验等。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汽车设计公司发展缓慢,国内厂商显然更信任国外的设计公司。

36.  中国车企竞购宾尼法利纳是谁的突围?》经济观察报 刘晓林 杨小林    一位在汽车设计领域扎根多年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在过去的20年,中国汽车业追求的是产销量,而合资厂商又是中国汽车企业的主力,因此,从国外直接引进车型进行国产成为最快捷的造车模式。“那种既费力又费钱的自主设计开发,以前并不受政府及厂家的支持,只是到最近才开始好转而已。”

 

其它

37.  局长酒驾撞死5人凭什么公款赔偿?》羊城晚报 王学进    真是神速!125日晚河南省洛宁县邮政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致5人死亡,6日,5位死者家属就领到了23万元赔偿金,其中3万元抚慰金是邮政局出的,另外20万元由镇乡和县财政垫资,谷本人没出一分钱

38.  流氓来了,恶霸来了,妓女也来了》袁启聪    前几天接到一家代理某新晋汽车自主品牌公关公司的电话,希望我以后在写他们的车的时候,不能提及自主品牌这几个字。原因是客户觉得,这几个字带有贬义词色彩,降低了他们产品的尊贵身份。我当时就糊涂了,一直以为能带上这顶帽子是一种骄傲,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忌讳,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逻辑?而且,这家企业还放下狠话,如果我不合作,他们就不会和我合作了,什么意思?你懂的。